溫故2004:中國書業的瓶頸
來源:
聯商網
2005-03-14 10:31
從這些獲獎圖書的內容,可以看到評選者的“公共立場、獨立思想、專業品格、現實情懷”。《一萬封信》反映的是中國農村艾滋病現狀,《娛樂至死》是翻譯的一本關于現代傳媒的學術著作,《姹紫殷紅牡丹亭》很多人都知道,這是白先勇重寫的“牡丹亭”。這些書從人文價值來說,當然應該得到肯定,但從市場銷售業績來看,其表現還待商榷。因為從讀者立場來說,這些書難免有些生僻。
所以,它算不算是一次回顧,就引來了各方爭議。但從主辦方的立場來看,是想拋棄市場的浮躁,給讀者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書,那么評選的公正性就尤為重要。公正性如何體現,由于閱讀不是一個技術問題,就變得復雜起來。有人說這些評選出來的書要么是評委的朋友,要么評委就是翻譯和作者,它的“公正性”因此遭到質疑。而為何沒有先通過公眾投票選取年度好書呢,可能組辦方并沒有考慮獎項的社會性。
評委之一、著名出版策劃人黃集偉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中明確表示,評選這些書并不是他的初衷,因為綜觀2004年的書業,的確是歷年來最平淡的一年,幾乎沒有一本稱得上既有閱讀價值,又暢銷的好書。要在矮子中找高個子,自然困難重重,最后他們只好放棄了市場標準,而把評選的標準放在了“公共立場”等方面,這也是無奈之舉,充分反映了2004年的書業現狀。
“從出版產業來說,2004年的行業贏利異常艱難,雖然定貨碼洋達到了20幾個億,可除去庫存積壓,其實利潤非常有限。特別是一些文藝社,如果不靠賣書號基本無法維持生存。很多社只好一味追蹤市場,自然放棄了出版原則,使其跟風、抄襲、短平快的書充塞了整個市場。”廣西師大出版社社長向記者感嘆到,“在這樣的市場亂局中,很少有出版人會沉下心,認真制作一本好書。作為回報,讀者自然會對出版社失去信任,那么帶給行業的就是災難性的打擊。”
“出版已經陷入了瓶頸,其表現就是原創的薄弱,很多出版社只好依賴版權。”中信出版社社長直言不諱地說,“因為版權書非常穩,我們出版的大量財經書,很少來自于本土的作者。”這自然使得很多排行榜的書都來自翻譯,在這次入圍的名單中,版權書幾乎占據了2/3強,因而使得“最佳社科書”由外版書《娛樂至死》獲得,這對中國學者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羞辱。文學類圖書的入圍名單中,也有好幾本是外版書,可能是照顧情緒,最后選擇了李洱的《石榴樹上結櫻桃》,其實他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狼圖騰》,這完全是評委李敬澤的個人口味,他認為《石榴樹上結櫻桃》更具有現實性。
“完全不考慮讀者的評獎是否能代替對行業的總結,現在還不好說。”獨立書評人陳勇說,“因為這些書既在讀者中無法產生影響,也沒有潛在的趨勢,甚至個人趣味都談不上。”
既然“華語圖書大獎”不能算作是對2004年書業的總結,我們只好采訪了幾位前沿出版人,希望對2004年有一次全新梳理。
忽略暢銷書就是不尊重讀者
沈山(上揚國際文化經理、專欄作家)
這樣的評選完全是一次忽略讀者的評選,這些書只能是反映了小部分人的閱讀品位,他夠不成社會性。從出版來說,也形成不了潛在的影響,甚至個人趣味都談不上,所以,這樣的圖書大獎也就無法形成影響力。2004年雖說是出版比較平淡的一年,但也產生了不少的暢銷書。《狼圖騰》,克林頓《我的生活》等等,他們都是市場反饋的結果,也是讀者挑選的結果,而評委們都不正視這個事實,只能說明這個獎項是小范圍的獎項。《狼圖騰》這樣的現實主義題材依然是吸引大眾的一種題材,因為它來源于現實生活,可以滿足公眾的獵奇心理,單純去讀文學書已不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讀小說不過是要從書中找到生活坐標,所以它能構成暢銷。而“現實主義”向來就在國內具有歷史基礎,所以這樣的書能成為出版的熱點。領導人的傳記也是一個方面,因為對權力的崇拜是人類自古就有的心理,在現代社會尤其如此,渴望成功或者從成功人士的生活中找到某種借鑒就構成了這類書的市場基礎。
閱讀趣味開始多樣化
張金龍(新華書店副總經理)
2004年書業看似沒有任何驚喜,但從銷售的數字來看,讀者的閱讀趣味開始變得豐富,可以說是實用與虛構并存。《狼圖騰》、《達·芬奇密碼》、《左手年華、右手倒影》、《我的世界我的夢》等均銷售不錯;社科、經管類圖書《中國哲學簡史》、《留德十年》、《細節決定成敗》、《孫悟空是個好員工》等數十種候選品種都得到了讀者的好評。與2003年相比,少兒類圖書則更加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養成教育”,包括《告訴孩子你真棒》、《影響孩子一生的300個經典成語》、《哪吒傳奇》等。《城市居民應急避險手冊》、《思考中醫》、《中老年養生百科全書》等則成為生活、醫學保健類圖書的候選書目。這些書的實用性占了很大的成分,說明現代的生活節奏已經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讀一本厚書,或者在書里去尋找樂趣。很多人的閱讀還是建立在工作需要,健康指南,或者知識積累方面,這也因此讓出版變得有些困難。因為讀者的口味越來越難以琢磨,使得出版與發行變得有些脫節。我們今年壓庫的書在繼續增加,雖然這些書都不錯,但它很難抵消庫存。
吳晨駿(海峽出版社編輯、作家)
2004年的文學原創很是乏力,除了一些青春小說。比如郭敬明的《幻城》、韓寒的《長安亂》基本沒有什么原創作品,倒是有些翻譯作品不錯。比如庫徹的《恥》、《米沃什詞典》等,都是非常不錯的書。但這種引進畢竟不是一個行業發展的長久之計,但出版社苦于原創的成本和市場風險,基本不愿意培育作者,這樣勢必造成本土資源的浪費現在還不好說。但從我自己的閱讀趣味來說,還是喜歡這種后重的、具有人文價值的東西。而從出版來說,原創的開發是一個不可少的環節,因為出版除了整理過去,也應該與大眾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并能引領讀者的消費,我想現在的出版都難做到。因為大家還沒有去從行業考慮,而是喜歡從單本書的數字來判斷出版業,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單本暢銷書根本就無法提升一個產業,而應該是培養大眾的閱讀習慣,把讀書變成生活,而出版又能為大眾生活服務,這樣的行業才會健康發展。
(財經時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