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汽車4S店與廠家關系
來源:
聯商網
2005-03-24 10:55
形勢大好是父子
“廣州本田經銷商3個月收回成本”這在今天的經銷商看來完全就是個神話,可在2002年汽車專家鼓吹4S店體系如何適應未來汽車市場發展的時候,4S店的投資者對此確是深信不疑的。已經從經銷商的行業里“下崗”的鄢先生向記者透露。
說起當初4S店的投資熱潮,一位資深人士表示,在2003年前的車市鼎盛時期,汽車嚴重供不應求,擁有生產能力的廠家占據壟斷地位,眾多投資者排著隊等著廠家給予銷售代理的品牌授權。“廠家會讓經銷商先按照規定建店,經廠家考核通過的再做審批”。除了前期投資上千萬元,還不得不硬著頭皮“二次投資”。鄢先生透露,“當初一個華晨寶馬的品牌代理商價值500萬元”,當然不包括建4S店的投資成本。那時,如果哪家經銷商踏進4S店的門檻,就猶如抱住了搖錢樹,廠家更是掌握了經銷商的生殺大權。
患難之時成兄弟
2004年車市的冷淡讓之前拔地而起的一家家4S店不寒而栗。
“原本以為一個月能賣100輛車,去年實際上每個月只能賣出20輛左右,一輛車的利潤還不到1000元,利潤越來越薄。”一知名品牌經銷商表示,4S店越來越難支撐下去了,完不成廠家制定銷售指標的經銷商都面臨淘汰,“目前一汽豐田和北京現代均有4S店要轉讓”。
廠家要給經銷商制定銷售指標又不調低產品價格,經銷商只能采取暗降。一經銷商舉了個暗降的例子,11萬元的車,廠家給經銷商的優惠價是10.5萬元,有些經銷商撐不住了,賣10.3萬元,其他的經銷商也開始跟風,因為同品牌經銷商與經銷商之間存在競爭,最后廠家指導價其實只是個虛價。
有實力的經銷商更是公開叫板廠家。去年7月份奧迪北京的經銷商百得利宣布其銷售的豪華配置進口奧迪A83.0加長型售價由之前的105萬元降到89.8萬元,降幅高達15萬。這在當時成了一條“爆炸性”的新聞,也讓經銷商同行備感欣慰。市場形勢不好,廠家對經銷商的“不聽話”也只好睜只眼閉只眼了。
新規出臺再生變
經歷了2004年的車市低迷,經銷商也終于可以與廠家公開叫板,可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的即將出臺又讓經銷商處于被動地位,廠商關系也將再生變數。
“現在汽車廠家的4S店模式就是銷售授權,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的出臺為這種授權增加了政府的手段”,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蘇暉說。經銷商必須經過汽車廠家的授權,采用一樣的LOGO,員工穿一樣的服裝,經銷店的規模也是一樣的,這其實就是在為汽車廠家做宣傳,經銷商自己投資建廠,自己招聘員工,租金和物業管理費都自己掏錢,最后經銷商的品牌一再弱化,“誰為經銷商的利益著想呢?”
中聯舊車交易市場總經理張超也認為,理想的狀態是經銷商隸屬于廠家,雙方是一種魚水關系。現在的廠商關系極不正常,廠家和經銷商都是獨立的法人,經銷商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護。針對于此,有專業人士提出,經銷商要保護自身利益應該建立經銷商協會,來與廠家實行對抗。(來源:京華時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