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品經濟” 路在何方
來源:
聯商網
2005-03-28 11:25
大眾禮品市場難有延續性
日前,記者從我市數家超市、商場了解到,多數大型賣場的節日促銷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某商場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傳統節日,如今的商家在促銷中,不僅看到的是消費者對商品的“使用”,而且開始延伸到消費者對商品的“贈送”。由此,今年該商場的促銷重點之一,就是打出“親情牌”、“友情牌”,在節日禮品上下一番功夫。盡管該負責人對禮品消費的前期市場看好,但也表現出對后期市場的憂慮。“在貴陽商業圈,確切的說,只有禮品消費,而尚未升級到‘禮品經濟’”這位負責人說,禮品消費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延續性,在節日經濟中,目前貴陽的禮品消費只是其中一環,商家最擔心的是禮品的節后市場,往往是在節日來臨前半個月開始,就提前引發節日消費,在節日期間達到高潮。但隨著節日過去,商品的“禮品味”越重,銷量就越低。以今年元旦為例,節日期間,該商場實現銷售近200萬元,元旦過后,銷量有較大幅度下滑,其中,禮品所受沖擊最大,不是降價甩賣,就是清倉退貨。
“企業在節日期間的‘情感消費’做不好,還會影響到生產成本 ”我市一家食品廠廠長對記者說,他是既盼“過節”,又怕“節過”,以產品包裝來說,為突出節日氣氛,吸引消費者眼球,其包裝上的文字、色彩、宣傳內容無不與過節有關,但節日過后,未賣出的商品銷量不暢,只得撤柜回籠。由此造成兩種結果,一是因保質期已到,全面銷毀,二是對保質期較長的產品重新包裝,角色回歸。這兩種選擇都將增加商品原料成本或是包裝成本。據了解,節日產品“新瓶”裝“舊酒”,已是業內較普遍的做法。
市西路某工藝禮品店的黃老板更是直言不諱,現在做節日禮品銷售,簡直就是在賭,進貨量大了,擔心節后難以脫手,進貨量小了,又怕供不應求,白白失去商機。
有關專家指出,貴陽的大眾型禮品市場,走的還是“短期經濟”之路,雖以“情感消費”為賣點,卻未和傳統文化有效結合起來,事實上,禮品消費是有延續性的,在當前市場上,一些成功的大眾商品品牌一直以來都以“禮品”作為消費定位,做到了市場無淡季,旺季更加旺。原因就在于,市場營銷策劃不僅要學會深入傳統文化,還要學會順勢引導,既然把商品作為禮品銷售,就要讓消費者長期認這個“禮”,而非改頭換面了事。
商務禮品市場還得細化
與大眾禮品相比,商務禮品作為我市禮品市場的新生代,可為亮點多多。
近日,記者從林城部分數碼商場和許多經營商務禮品公司了解到,在數碼產品越來越受歡迎的情況下,那些“只能看、不能用”的傳統禮品成了“雞肋”。在西南電腦城,某電腦公司銷售經理告訴記者,數碼相機、商務通、U盤、電腦手寫筆、多功能計算器等數碼產品不僅在零售市場銷量不錯,在團體消費方面更是出盡風頭。“啟文”辦公用品店經理劉濤對記者說,現在的商務禮品更注重實用性,不僅是在節前,即使是平日,名牌鋼筆、掛件、擺件、筆架子、文件盒、中高檔文房四寶等商品作為團購商務禮品的首選,一直很受歡迎。
隨著林城市民理財投資意識的提高,各類有增值保值性質的貴重金紀念幣、生肖幣、像章開始在林城風行。中華路某金店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以雞年生肖像章為例,除零星購買的消費者以外,單位采購正在形成消費主流,該負責人認為,從客觀上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禮”就極為看重,同時隨著當前經濟發展,企業、單位、部門間的商務聯系日益廣泛,以贈送禮品的方式能間接起到展示企業實力作用。記者從我市某貴金屬紀念幣銷售部門了解到,每當有新幣發行上市,部門團購已成為當前消費的主流。
盡管商務禮品在林城風生水起,但記者同時發現,無論是銷售方還是客戶方,對于商務禮品諱莫如深。同時,在林城市場上,專業的禮品公司并未形成大氣候。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市兩城區,專業的禮品公司僅20家左右,且規模不大。多數商務禮品均是“掛靠”于廣告策劃宣傳企業。
據了解,在貴陽,隨著經濟交流的增多,企業正常的商務禮品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企業在選擇商務禮品時,卻難盡人意。某外企策劃部職員金晏對記者說,節日期間,或是大型洽談會,商務禮品成為企業促銷或展示形象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當前選擇此類禮品,一是到商場超市去找,這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二是直接與制造商或禮品公司聯系定做,但無論從制作工藝還是產品質量,有時往往難以達到客戶要求。原因在于,當前貴陽本地的禮品制作還在走傳統路子,商務禮品制作較為簡單,難以達到企業、特別是現代企業用于展示自身文化的目的。有關人士認為,商務禮品作為一種正常的企業交流媒介, 隨著禮品市場的細化,正展現出越來越大的空間。但如何讓其走向健康發展,還有待時日。
(中國文具信息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