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正走入“泛平價時代”
平價藥店,在其誕生之日起就飽受爭議,我們已經無法考證第一家平價藥房誕生于何時?誕生于何地?但專門經營平價藥房的湖南老百姓大藥房至今至少有五個年頭。但這一業態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上。這高舉的“平價大旗”既突顯工商搏弈的利益沖突,又體現市民需求的經濟訴求。
藥店的二重屬性
平價,是個市場現象,本該只具備經濟屬性,但藥房所經營的是是關乎老百姓的健康的特殊的商品---藥品,同時也具備了其社會屬性。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各國政府要力求確保其居民在出門后步行15分鐘內能得到醫療救助,而最初級的醫療救助就是藥房。因此,藥房和其經營的藥品不但具備一般商品所具備的經濟屬性,而且還具備相應的社會屬性。
1、平價藥店的社會屬性及其利益均衡:商人是精明的,總經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和社會需求。在本世紀初,藥品流通還處計劃向市場轉型時期,藥品的定價體制還具有很深的計劃烙印,同時醫藥暴利和藥價虛高也飽受社會公眾的非議。就在這時,醫藥零售業(OTC)開始了破冰之旅,平價藥店出現了,老百姓、天天好、廣東金康、祝福你等平價藥店一波接一波地攪動著醫藥零售市場的格局。而且幾乎所有的平價藥房的開張都是相當高調,不但在營銷宣傳上高舉高打,而且還伴隨著醒目且有感召力的宣傳口號:“零差價”、“向藥價虛高開炮”、“一切為了老百姓”、“擠掉藥價中的水份”。這些具有感召力和煽動性的口號在媒體的宣傳和炒作下,百姓為之歡呼,大受消費者歡迎。這些感性口號背后折射出商家理性的經濟思維與市場把握,因為這些訴求是貼心的,最貼百姓的心。畢竟,在醫藥系統的定價體制“鐵板一塊”的情形下,在醫藥分家無望、藥價繼續“虛高”的行情下,藥品的零售市場的價格堅冰在開始打破,老百姓終于可以享受一下“平價”帶來的實惠了。正因為如此,商家的經濟利益和百姓的現實期待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均衡,平價藥店的社會屬性被賦予了。
2、平價藥店的經濟屬性及利益失衡:經濟屬性是商品和企業的天然屬性。企業要經營就要有盈利,而作為醫藥零售企業的藥店的最后本盈利模式就是商品的“賤買貴賣”,平價藥店也概莫例外,只不過平價藥店采用的是“薄利多銷”的平價策略來構筑競爭力。這樣首當其沖的就是傳統藥店,因為藥品畢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一種偶然的必需品,幾乎是沒有價格彈性的,人們不會因為藥品便宜而多吃藥,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商圈里面,其市場總量是一定的,此消彼長就會成為必然。如果平價藥店因為價格優勢而取得更大的份額,那就只有擠占同行的份額了,這樣,平價藥店就動了傳統藥店的奶絡;其次,平價藥店對品牌藥生產商的沖擊也不容忽視,大多數平價藥店不但是“零差價”,有的還經常對品牌藥實行“負利潤”的促銷,10塊錢進貨賣8塊,這種超低價、負利潤、價格倒掛的促銷措施可以說是讓品牌廠商大傷腦筋,這不僅使其價格體系遭受重創,同時壓縮渠道成員的利潤空間,而且有可能直接縮短其產品的生命周期甚至動搖其市場根基。對零售商來說,一個產品“死”了,還可以引進另一個產品作替補,但對生產廠商而言,一個產品的過早凋謝則會產生巨額損失,要培養一個成熟的產品是費時、費力、費財費功夫的。就經濟利益而言,產銷供應鏈是以利益為紐帶組成的一條生態鏈,當平價藥店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游戲使得這條生態鏈的利益均衡被打破時,各方的強勢角逐與搏弈則不可避免。
3、利益失衡的修正:對于傳統藥店而言,平價藥店只是動了其奶絡的話,那么就品牌廠商而言,平價藥店則已傷及其命根。這時傳統藥店、醫藥流通企業和品牌廠商就有了組成“聯合陣線”的理由和資本,對不聽“招呼”的平價藥店進行封鎖和打壓。第一,與平價藥店簽訂限價協議,約定最低零售價;第二,直接要求各醫藥流通企業停止對平價藥店供貨或限量供貨,這種“壯士斷臂”療傷方式屢見不鮮,據《南方都市報》(2007年10月17日)題為《中美史克斷貨平價藥店,疑為抬高明為供貨價格》報道,就突顯了品牌藥廠商與平價藥店之間的微妙關系;第三,在平價藥店開業或慶典促銷時,進行大規模掃貨(這也側面印證了部份平價藥店在開業時的日營業額達到數十萬元之巨,這雖然是事實,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供應商和生產廠家的貢獻,因為他們在當天成件成件地購買這些低價貨),使平價藥店在開業之初就陷入空倉斷貨狀態;第四,切斷對這些平價藥店的促銷推廣支持,沒有供應商和品牌廠商支持,平價藥店的日子之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這不僅會使供應鏈的斷裂,而且其營業外收入也失去保障(品牌廠商的贊助和終端投入占其大部份的營業外收入來源)。這種高壓態勢之下,平均藥店不得不作出相應的調整:第一步就是使藥店超市化,引進相當部份的非藥品,在減輕對藥品供應商的依賴的同時也開拓新的利潤來源;第二步就是引進OEM商品,這類商品的巨額毛利與品牌商品的低毛利或負毛利形成的“剪刀差”不斷擴大,而平價藥店正是靠這些高毛利商品來彌補品牌商品低毛利或負毛利;第三步就是妥協,與供應商和品牌商妥協,盡管雙方都很強勢,但雙方都對“共贏”更感興趣,當然這種妥協是雙向的,平價藥店不再長期將品牌藥“祭旗”,除短暫的特殊時段(如開業、慶典)外維持雙方約定的價格底線。同時,各品牌商也默許平價藥店在特殊時段的短暫的“傾銷”行為。平價藥店與品牌商之的脆弱平衡終于達成了,平價藥店有限地向“非平價”回歸,向傳統靠攏。但平價藥店對傳統藥店的壓力是無法消除的,畢竟市場是需要平價的,百姓是歡迎平價的,這時傳統藥店開始“妥協”,為了保持競爭力,也開始舉起“平價”的大旗,在按傳統模式經營的醫藥連鎖系統里面,平價藥店出現了,會員折扣店出現了,“傳統”已經開始向“平價”靠攏。“平價”因此變得模糊,在這種利益失衡的修正過程中,“泛平價時代”開啟了。
“泛平價”現象
1、現象面面觀:“平價”是一種競爭策略,但絕對不是生存之本,更不是發展之基。不管是平價專業戶,還是平價參與者,不論是單體藥房還是連鎖藥店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平價。平價藥房可以宣稱“零差價”,但不可能做到所有商品零差價,但是平價還是以不同的方式在堅持著:
A、群體性平價:主要表現為“會員價”。針對會員所采取的價格折扣,具備連鎖資質或具備一定經營規模的商家都會采取的一種平價方式,但這種方式的單次折扣幅度不會太大,而真正有吸引力的是“會員積分”;
B、階段性平價:主要表現為開業大酬賓、周年慶特價、會員日折扣等形式。比如海王星辰的每月18日定為“會員日”,所有藥店的商品八五折,海王星辰的經營風格不是以平價見長,也不是平價業態,但她在會員日還是狠狠地“平價一把”。平價是不需要理由的,但有理由的平價總更讓人信服,因此商家會樂此不疲地搞慶典營銷、節日營銷,在聚人氣的同時,也為“特價促銷”這一“平價方式”找到合適的理由;
C、結構性平價:平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任何藥店不可能只賣平價商品,這是出于盈利考量,同樣任何藥店也都有平價商品,這是出于競爭考量。如果認為平價藥店的藥品件件平價,那肯定是誤解,傳統藥店也有平價藥品,同樣平價藥店也有非平價藥品,平價藥店中的品牌藥肯定是平價的,因為這些品牌藥的可比性強,價格彈性大,平價藥店只能用這些商品“殺價祭旗”聚集人氣,同時也也向消費者兌現“平價承諾”。而對那些平價藥房所經營的OEM商品、非品牌商品因為沒有可比性,也不具備相應的價格彈性,肯定是“非平價”之列,這才是其利潤之源。
2、家家都有平價、店店都有平價、天天都有平價:因為平價是個相對的概念,只有比別人更便宜的“價”才能算是“平”的。如果說老百姓大藥房是平價專業戶的話,幾乎所有的的零售藥房都是平價參與與者。其一,幾乎每個連鎖藥店都開有或多或少的“平價藥店”;其二,幾乎所有的零售藥店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平價商品”。從這個意義上說,平價已經非常“普及”,而且有點“模糊”,這就是“泛平價時代”的特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