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診所的中國式繼往開來
筆者在2007年初曾撰寫《藥店診所的中國式猜想》的文章,文中對影響藥店圈經濟健康發展的六大矛盾、矛盾的解決之道以及藥店診所定位、作用和運營做了闡述,讓筆者和業內同仁欣慰的是,民聲得以回應,建議得以采納,在藥店圈經濟發展日漸疲憊的時刻,在開明政府的指導下,藥店圈經濟終于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中醫坐堂”開禁和十七大“醫藥分開"的重大利好。相信與大洋彼岸的“西醫坐堂”相呼應,“中醫坐堂”必將導致藥店診所的中國式繼往開來。
2007年9月26日是中國藥店圈的所有成員為之紀念的一天,衛生部正式發布通知在局部區域試點零售藥店設置中醫坐堂,這是零售藥店經營模式的一種繼往開來,將成為藥店圈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事件。然而這僅僅是一個模式轉變的信號,其背后蘊藏更多的市場信息和政府信息需要零售藥店去自主挖掘。
初禁、開禁、再禁?
自古以來,中醫師就是自開藥房并為病人診療,是一種“藥店+診所”的模式,中醫師的利潤來自診金和中藥飲片銷售毛利。中國現代零售藥店出現以后就曾有過“藥店+診所”模式,但由于當時政府的宏觀監控和配套運營法制不完善,導致“坐堂醫”成為一個敏感的字眼。那時的處方藥零售管理及“坐堂醫”的處方權利都沒有進行很好的規范,不少零售藥店與制藥企業以犧牲患者利益為代價牟取暴利,嚴重者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或者死亡,與現在的“黑診所”頗為類似。脫離市場需求即目標消費群的健康藥學服務需求的市場行為終于在市場與行政的雙重打壓下壽終正寢,2001年,衛生部初次禁止零售藥店采取“藥店+診所”的運營模式。
如今,在市場需求即老百姓的涵蓋藥學與醫學的全面健康服務需求,以及政府醫療體系布局捉襟見肘的衛生資源需求的雙重需求結合下,“坐堂醫”在初禁6年之后迎來了有條件的小范圍開禁。其背后蘊藏了以下信息:
零售藥店健康發展的需求受到關注,政府已經注意到由于《處方藥管理辦法》等行政限制導致零售藥店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行業平均單店營業額不足西方零售藥店的1/15,并引發了一系列的惡性競爭事件,如非市場化的平價競爭、惡性化的工商博弈,這些事件的發生說明,零售藥店的利潤危機已經影響到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步伐。
中醫坐堂是“醫藥分開”的序曲
十七大提出“醫藥分開”的遠景目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舊體制的更換勢必需要經歷反反復復的摸索,目前的零售藥店是否具備醫院藥房的功能?可以說,現階段在人力、資金、品類管理、藥品儲藏、物流、藥學服務的臨床化程度、店址與醫院的遠近等方面,零售藥店還不具備“醫藥分開”的條件。“中醫坐堂”一方面是為了弘揚中醫文化,提升日漸衰弱的中醫學術影響力與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是政府為調研、監控和鍛煉藥店對臨床化處方的處理能力,從而為“醫藥分開”國策的實施做好前期準備。
開禁的基礎是大健康服務
開禁,作為有條件的實施,對于藥店的盈利雖然利好,盡管中藥飲片的毛利較高,但并不能顯著改善整體盈利水平,在西醫盛行的當前,中成藥西藥化成為一種趨勢,但“坐堂醫”并不能開具中成藥處方單,西藥和中成藥的利潤占據了藥店利潤的很大一部分,另外一個部分則是非藥品的銷售利潤,如各種藥妝產品等。一天全科醫師坐堂未開禁,“坐堂醫”為零售藥店帶來的額外利益都是有限的。事實上,政府開禁的本意應是在提升零售藥店大健康服務能力的前提下逐漸提高盈利能力,如果零售藥店仍然以犧牲消費者健康利益為代價牟取不合理利潤,那么政府既可從初禁到開禁,亦可毫不猶豫地從開禁到再禁。
“藥店+診所”模式的大健康定位
零售藥店的狹義定義是藥品供應商和目標消費者直接交易的中介平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行業競爭的加劇,這個平臺已經不是簡單的藥品交易場所,其含義已經擴展為“消費者健康交易平臺”,除了藥品之外,消費者還需要得到更多的健康增值服務,無論這種服務是免費的還是付費的。
正是這種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導致了零售藥店的功能悄然發生轉變,從十七大對全民醫保、全民健康的強調,到零售藥店涉水中醫坐堂,無不印證了零售藥店的變化,包括零售藥品品規從單一到豐富,零售藥店運營時間從短到長、藥學服務從簡單到專業、醫學服務從無到有再到專業。這些變化促使零售藥店具備了“大健康"服務的功能。
所謂“大健康”,筆者認為就是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全面需求。消費者不僅需要治療疾病,而且需要預防疾病,當然也包括如何養生。只要能夠滿足消費者大健康需求的藥店,就可以稱之為“大健康藥店”,它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較為全面的健康需求,這是一種全新的運營模式,需要藥店在硬件和軟件方面同時升級方可完成這種轉變,原來僅僅配備藥師的藥店還可能需要配備營養師、中醫師,甚至西醫師,原來僅僅配備藥品的藥店還需擴大品規,如各種健康營養品、初級常見慢/急性疾病診斷設備等。
順勢而為的“藥店+診所”模式在這樣的市場基礎上應運而生。由于零售藥店受制于醫療資源的短缺,無法提供臨床化極強的專業診療服務,從規避不必要的醫療衛生糾紛以及確保消費者的健康利益出發,藥店診所應該定位為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一個補充,突出消費者健康養生服務、疾病預防服務方面的業務,而社區醫療恰恰在健康養生方面處于薄弱環節。
不同商圈藥店診所的運營構思
醫院圈藥店診所
以處方藥、保健品、中藥飲片為主要經營品類,為醫院客流提供養生、疾病治療后的恢復、常見疾病的診療服務,以中醫師、營養師、藥師為主要專業隊伍。
商業圈藥店診所
以非處方藥、保健品、中藥飲片為主要經營品類,為商業圈流動購物消費者提供時尚、健康生活服務以及突發性疾病診療服務,應以具備美容養生經驗的中醫師、營養師、藥師為主要專業隊伍。
社區圈藥店診所
以處方藥、非處方藥、保健品、中藥飲片為主要經營品類,為相對固定商圈內的居民提供日常健康服務以及常見病、慢性病診療服務,應以具備臨床經驗的全科醫師、中醫師、營養師、藥師為主要專業隊伍。
超市圈藥店診所
以非處方藥、保健品、中藥飲片為主要經營品類,為超市購物人流提供時尚、健康生活服務以及中醫養生服務,應以具備美容養生經驗的中醫師、營養師、藥師為主要專業隊伍。
郊縣圈藥店診所
郊縣是醫療資源配置相對薄弱的地區,也是“黑診所”最為猖狂的地區。隨著新農合的推廣以及農村“兩網”建設的規范與壯大,郊縣及農村的醫療體系逐步完善,但對于相對龐大的非城市人口來說仍顯不足,因此,郊縣圈藥店診所應配備臨床經驗豐富的全科醫師,以彌補郊縣醫療資源短缺的不足,為所屬商圈的目標消費者提供及時、正確的診療服務。這類診所可以在條件許可下開設注射室,并建立有效的不良反應快速應對程序和設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