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藥店的“旗、牌、樂”
來源:
張存龍
2008-01-16 15:44
舉質量特色旗
藥品質量是藥店經營永恒的主題,而經營特色的定位與質量的關系密不可分。基層開藥店與城市開店不太相同,必須要有固定的消費群或“老吃客”,而這些“老吃客”如何才能固定在自己的藥店,就要靠質量與特色。例如,就中藥飲片的質量與特色而言,目前中藥飲片質量“散亂雜差”現狀較為突出,同樣是一劑“小柴胡湯”,在不同的藥店調劑出的質量千差萬別,這就要求自己的藥店高舉質量特色旗,從每一味飲片的道地質量入手,如此,就自然而然把一些“老吃客”拉到自己身邊。
藥品的特殊性首先表現為安全有效性,購進的所有藥品應該把質量與特色結合起來,比如一些常用的西藥同類品種,雖然國內有眾多廠家在生產,但在一定的區域內病家認可的,通常只有一兩個廠家。因此,藥店購進品種時,必須選擇在當地口碑比較好的,切忌貪圖便宜,尤其忌諱在藥店內同時擺放三四個廠家的同一品種,且標示三四種不同的價格。
此外,藥店不但要得到患者、病家以及其他顧客的認可,能得到當地醫生的認可也很重要。醫院的“以藥養醫”雖然備受詬病,不過,絕大多數醫生的職業道德良好,他們和患者一樣,都渴望有優質的藥品、道地的飲片幫助治療“立竿見影”。筆者認識的一位中醫師處方時善用熟地黃,可是,他所在的醫院及周邊的數十家藥店里,只有一家藥店的熟地黃炮制符合“道地”要求,因“一效難求”,這位大夫將書寫有熟地黃的處方全部打發到這家藥店調劑。據悉,這家藥店光是調劑這一位醫生有熟地黃處方的收入,一年就有四五萬元,這在基層藥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打專業素質牌
品種要全、素質要專——開藥店必須要有這兩大“法寶”。有些藥店鋪底資金龐大、選址亦是“黃金”鋪面,“平價”、“微利”的條幅廣告把藥店裝扮得五彩繽紛,但還是達不到“門庭若市”的紅火場面,耗的時間久了,因為“入不敷出”而轉讓或關門。據了解,這正是藥店老板被眼前利益蒙蔽所致,他們對老百姓愛用的常用藥品因利薄、麻煩而不屑一顧,對持有資格的執業藥師舍不得花錢聘用,把藥學專業簡單地等同為醫療、護理專業,使自己的店員隊伍名副其實地成了一支“雜牌軍”,由于這些店員剛從醫護院校畢業,對藥學專業的認知程度幾乎與高中畢業生等同,言行舉止與藥學專業人員的道德水準相去甚遠,如果在調劑處方的過程中再“丟三落四”,不但會失去一位“回頭客”,而且還會一傳十、十傳百,使藥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收到雙重打擊。
“小病進藥店”是大多數人不加思考的選擇,一個發熱的癥狀、一個腹瀉的癥狀、一個咳嗽的癥狀,你的店員能夠用醫藥學知識與經驗正確地給予指導嗎?因此,基層藥店老板應從藥店運營伊始,就要運籌帷幄,打好每一張“專業素質牌”。“吝嗇”其他投入尚情有可原,假如“吝嗇”店員隊伍素質的“營養”投資、“吝嗇”花錢聘用執業藥師,注定失敗。
興誠信服務樂
“缺醫少藥”的問題在廣大基層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因貧致病、因病返貧”是困擾老百姓的難題之一,廣大農民需要的是“價廉物美”的西藥、中成藥或道地的中藥飲片,基層藥店可利用鄉村“患群”固定、流動性小的特點,建立藥歷,實行定期上門服務,根據患者的經濟條件和病情,合理擬定恰當的藥物。
在基層,年老體弱患者很多,由于他們的子女外出打工,購買藥物有許多不便,若基層藥店能主動提供送藥上門的服務,將售藥與誠信服務融合在一起,在樂趣之中尋求社會效益,必定大有可為。目前,同一個區域內不同藥店的價格差不了太多,所以,決定成功的因素取決于藥店提供的增值服務之質量。
清末民初,北京名店同仁堂在店堂附近專辟有二畝地的藥園,聘請專人種植管理,夏秋季節露地栽培,冬春之季移入暖房,這樣,他們的鮮藥四季不斷。這些鮮藥的價格低廉,藥店賺不了幾個錢,而且付出的人力與物力遠遠大于此,但是只要處方中注明為鮮品,店鋪絕不付與干品,不管多麻煩甚至虧錢,也會保證療效——這是“藥人”最可貴的職業道德。300多年老店同仁堂的“誠信服務樂”,至今仍值得我們效仿,在基層尤其如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