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數量是決定家電連鎖成敗的關鍵嗎?
2003年顧雛軍先生收購安徽某冰箱企業之際,本人便提出顧雛軍先生能否擺脫規模不經濟怪圈的疑問。其中重點闡述了如下三個觀點:產能最大化是否意味著成本最小化;產能最大化是否等于銷量最大化;市場營銷是否等同于產品營銷。答案不言而喻。而今天,我對于大中電器并購案仍然堅持相近的觀點。即:規模最大化是否意味著成本最小化;門店最多化是否意味著銷售最大化;家電連鎖營銷是否等同于價格營銷?家電連鎖營銷的本質是銷售還是服務?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的觀點是規模最大化并不意味著成本最小化。零售市場競爭從實物產品面的角度而言,歸根結底是廠商之間的利益競爭。我一貫堅持的觀點是家電制造行業(含3C消費類電子產品)相對于家電連鎖行業而言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個體規模都要強大的多。從整體規模而言,家電連鎖上游供應商集群數倍于國內家電連鎖業國美、蘇寧、五星電器等;從個體規模而言,美的、海信、海爾、長虹、索尼、日立等任何一家家電制作企業,NOKIA、聯想、IBM、MOTO等任何一家消費類電子制造企業實力都不容小覷。最關鍵的是上游供應商大多數市場都已經國際化,國內市場僅僅是其中的部分組成;而國內家電連鎖業尚沒有任何一家邁出國門。“螞蟻”與“象團”的競爭之間,力量懸殊可想而知。事實情況也是產業間利益分配的天平偏向上游供應商,而并非家電連鎖行業。格力之所以敢于叫板國美,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上游供應商普遍心態的極端化表現而已。因而,從進貨成本的角度而言,家電連鎖業幾家之間由于規模相當既沒有任何一家達到行業絕對優勢地位,又受到上游供應商的集體“傾軋”。所謂規模扣點也只不過是1-2點,具體到單品價格而言無非幾十至數百元,相比較家電連鎖業之間的非理性價格競爭所打壓的程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便如此,家電連鎖業還被背上“千夫所指”的“霸王惡名”。因此,我的觀點是家電連鎖規模最大化并不意味著成本最小化,一旦內部管理出紕漏,規模最大化將蘊藏著極大的規模支出大于規模收益從而衍生潛在的規模浪費風險。
第二:門店最多化并不意味著銷售最大化。盡管2007年12月1日商務部《家電專業店經營規范》正式實施,明確規定了家電連鎖店的不得扎堆經營,從而避免賣場過度競爭,導致社會資源的重置浪費。但是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有那一家家電連鎖企業就此“急剎車”。更毋論國美系國美、永樂、大中等商圈重合門店甚至一墻(街)之隔的門店會否忍痛關停并轉的問題了。家電連鎖門店單店產出的逐年下降已經成為業界不爭的實施了。可怕的是便隨著銷售數量金額下降的趨勢,價格競爭導致家電連鎖店的毛利率日益削薄。然而,連豬肉都漲價了,家電連鎖店的租金成本、水電、人力成本的增幅卻遠遠高于豬肉價格的上漲幅度(其中有國家調控的因素,但家電連鎖業的經營成本更多的是依賴行業的自我調節,但行業的自我調節又直接或間接受制于地產、能源、礦產等行業)。當IBM、GE忙著瘦身,且有一定收獲的時候,中國家電連鎖業是不是應該有所反思?另外一個觀點是,排除便利性因素,消費者對商家的選擇不但取決于門店的多少,其更看重的是店面的購物環境和服務態度。郊區店、社區店、重合店,只要不是核心店,你只要走一圈便能感受到家電連鎖門店數量最大化風光之后的冷清,也能給您帶來一種冷靜思考的觸動。但是,家電連鎖企業的核心店又怎么樣呢?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番觀感,相信這個觀感的顏色更加接近灰色而不是商家們所描述的“橙色”。在無店鋪營銷(Nonstarter Retailing)、在線營銷(ebuy、阿里巴巴、淘寶等)、電視購物、倉儲式銷售等新型營銷模式勢頭正勁的情況下,難道不需要對實體店鋪數量的追逐進一步反思嗎?
第三:家電連鎖營銷是否等同于價格營銷?回答是,因為家電連鎖業最起碼目前的表現是這樣的。無庸置疑價格是撬動顧客購買的杠桿之一。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更多的時候帶有自戕的悲壯色彩。贏利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是一種義務,社會的公共責任的內在要求。然而,家電連鎖業對資本投機性贏利顯然遠遠大于對經營性贏利的追求。原因很簡單,價格營銷是最簡單、最初級、最傻瓜、最省心的營銷手段。而與之對應的服務營銷、品牌營銷、價值營銷并非是一種立竿見影的營銷模式,需要一種注重細節、耐得住寂寞、持之一恒追求的心態。然而,急功近利成為家電連鎖業標簽的時候,價格營銷成為家電連鎖業們血戰紅海的主要手段。因此,某家電連鎖大佬宣稱一年幫消費者省掉多少錢言論的背后,給我們的則是“價格營銷何時了,價值知多少?”的隱憂。如何讓服務營銷、品牌營銷、價值營銷從概念階段起步,讓家電連鎖業成為社會價值鏈中的一環?應成為家電從業人士、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更應該成為“專家”們關注的話題。
第四:家電連鎖營銷的本質是銷售還是服務?
最簡單的社會通識問題恰恰是家電連鎖業普遍“口惠而實不至”的問題。其中的道理毋庸我多言,在此提醒家電連鎖業的同仁們,家電連鎖業本質上還是從事讓顧客舒服開心的事情。而不是簡單的買賣,甚至買賣之后讓顧客添堵,后悔不已。
最后,祝愿中國家電連鎖業走出混沌,走向理性,創造價值,服務社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