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或將成為未來北京商業的主流
從2004年10月金源MALL開業之日起,這個全球最大的購物中心(在這之前是加拿大的埃德蒙頓購物中心)一直處在媒體的質疑和輿論的旋渦當中。大家質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體量超大,對購物中心這樣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一度產生了懷疑。其實,北京的城市規模、消費水平,購物中心的發展遠遠落后于上海、廣州。在2006年前,北京能真正稱得上購物中心只有國貿、東方廣場、新東安市場和金源MALL了,而且這幾家購物中心還不具備代表性,國貿檔次非常高,東方廣場開在城市中心商業區,金源MALL太大,而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可以和北京相比較的,同等規模的城市購物中心已經在城市各個角落開的到處都是,去購物中心消費已經是這些城市發展的主流。
但是,這種狀況在2007年的北京徹底發生了變化。2007年已經開業或將在2008年奧運前開業的商業面積有600多萬平米,在這些即將開業的商業中,約有400多萬平米左右商業以購物中心理念運行,占總面積的65%以上。這表明,購物中心——零售業發展的最高級階段,將是未來北京商業的主導力量和主流的經營模式。以前,北京商業市場中的大型商業項目基本以百貨作為主導的零售模式,規模最大的SOGO和新世界也不過8萬平米,而2007年大規模的新商業項目則大多以購物中心的模式進行運營。
伴隨著購物中心的集中開業,購物中心將逐步成為北京商業市場上的主流模式。而且北京的購物中心逐步向縱深方向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購物中心的形態更豐富
不僅有高檔的購物中心也有中低檔適合社區消費特點的購物中心;不僅有開在商業區的、也有商務區的,更有適合城市郊區化發展的社區型購物中心。華貿中心、新光天地、金融街的四季購物中心分別開在CBD和金融街高消費和商務發達區域;西單大悅城開在北京最繁華的商業區也是百貨店最密集的商圈;望京購物中心、華聯回龍觀購物中心、北店時代廣場是最典型的社區型購物中心。
二是從開發商推動型向商家推動型過渡
開發商、零售企業以及大量的休閑娛樂、餐飲商家共同奏響購物中心和諧共鳴曲。金源MALL是典型的開發商推動型購物中心,整個購物中心基本上沒有過多的設計元素,巨大的方盒子,里面裝了幾個大的主力店。望京購物中心也是這種類型的代表。2007年新開業的購物中心,新光天地、世貿天階、望京嘉茂購物中心、調整后銀座MALL、新東安廣場在操作手法相對比較成熟,無論是購物中心室內環境空間設計、業態、業種的布局還是商家賣場的裝修都非常和諧。
三是實力財團介入
實力財團介入避免了購物中心出現大面積銷售再返租的自殺式商業模式。2007年因為分割出售產權導致經營問題的只有SOHO,潘石屹也不得不承認其商業模式的失敗。2007年店鋪銷售的購物中心還有大鐘寺國際廣場,但是銷售比例比較小,采取返租經營的模式。2007年,來自國外和國內的實力財團頻頻介入購物中心開發和運營的事件層出不窮。中糧集團在和愛爾蘭基金競標西單MALL中勝出,并收購了朝陽北路正在開發的購物中心;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團旗下已經有望京嘉茂購物中心、東直門和西直門三家并陸續開業;香港太古收購了新三里屯;SOHO收購了三里屯原來巴黎城項目……相信有這些大財團介入的北京購物中心會發展得越來越成熟。
(作者:潘好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