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藥店 不妨試試綜合模式
來源:
范志峰
2008-01-30 17:51
目前,藥店業態的競爭也日益激烈。2002年出現的倉儲式平價藥房,是對藥店業態一次最大的沖擊。對藥品經營者或者是經營企業來說,帶來的是更殘酷的競爭。筆者曾經做過一次調查:在有平價藥房前,某二級城市有160多家藥店;當平價藥房特別是大型連鎖平價藥店陸續出現后,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只剩下不到100家了。然而,平價藥房的優勢現在已不再那么明顯,主要原因是平價藥房過多。有一個人口不到5萬的小縣城,擁有5個超過200平方米的平價藥房。在一些地級市,超過1000平方米的大型倉儲式平價藥房都有好幾家,再加上超過200平方米的藥房,可以想見,這種超飽和程度將帶來怎么樣的競爭狀態了。
在此環境下,藥店發展需要什么樣的贏利模式來支撐呢?為此,筆者結合當前醫藥零售終端的現狀和多年的營銷實踐經驗,提出如下設想:如果把超市、藥店、門診、老年(兒童)活動中心這些場所全部整合到一起,在滿足顧客多樣性需求的同時,將為醫藥經營企業帶來更大的客流量,從而提升其經營利潤。比如:一個1000平方米的倉儲式藥房,不妨將其作這樣的劃分:藥品經營面積為400平方米,日用品超市為400平方米,活動中心為100平方米,醫療門診為100平方米。這樣的格局,就可以滿足很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不再只局限于滿足其藥品需求了。
這種綜合性模式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較好的優勢——
方便 在這種綜合性場所,買藥、買保健品、買普通生活用品、看一些小病、喜歡去活動中心的消費,全都可以滿足。比如一個家庭主婦的小孩感冒了,主要目的是來買藥,如果正好家里需要購買醬油了,那么她就可以先去藥店買藥,然后去超市,這樣就不用跑兩個地方,從而節省時間。而且如果里面有門診,她還可以帶小孩看看醫生,咨詢一下買什么樣的感冒藥為好,看病、買藥、買醬油一次性搞定。
便宜 大家都知道,超市的物品價格便宜,平價倉儲式藥房的藥品也會便宜一些,去小門診看病比去醫院看病的價格差距當然更加明顯。如果再聯合活動中心開展一些平價項目,讓整個綜合場所給消費者留下一個絕對平價的印象,那么,這種“便宜”不僅會給賣場帶來旺盛的人氣,也必定帶來不菲的利潤。
規模 有人會認為這種模式和“店中店”沒有什么區別,其實這完全是兩回事。為什么?“店中店” 只是在超市里多了個藥品專柜,規模小,大多是一些連鎖機構設立的,雖然進貨價便宜,但價格貴;而綜合性賣場則以藥店經營為主導,藥品的經營規模遠比“店中店”大得多,超市、門診、活動中心等都可以由藥店的經營者統一經營,這樣的經營成本就會低很多,既有利于賣場的發展,又能較好地讓利于消費者。
利潤 單純開一家藥店,那么只有從“藥”這塊蛋糕里去賺錢;如果開一家大型綜合型超市,那就不只是賺“藥”的錢了:開了門診,雖然看病便宜,但也有利潤,賣了藥也帶來了利潤,賣醬油又帶來了利潤。這樣一來,“利”就大了。這是筆者提出這種模式可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投資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開一家1000平方米的倉儲式藥品超市的費用,比開一家同樣大小的綜合性賣場的費用要高。因為藥品的進貨價遠比普通消費品的價格要高。在利潤并無優勢的前提下,投資小的優勢肯定會得到業界人士的青睞。
趨勢 從銷售處方藥品、非處方藥品、中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醫療器械、煙、酒、茶、家庭用品、生活用品、快速消費品、食品、衛生用品等一系列產品,再結合活動中心與門診,目標對象可以從嬰兒到學生,再到老年人,從有病買藥的到沒病買生活用品的,再到沒事前來逛逛、順帶參加點活動、買點并不急需的用品的,都可以來這個綜合性賣場。針對目標人群廣泛、價格優勢明顯的特點,甚至還可以給這個綜合賣場取個 “綠色健康藥房”的名字,謀求真正的雙贏——為經營者和消費者都帶來效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