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難 藥妝之困
來源:
張玲娜
2008-02-21 15:14
這是一件難事,難就難在要教育消費者。營銷專家說,要想讓顧客接受你的產品,首先培訓你的顧客。這是營銷領域的一句老話。培育一個新的市場像是無中生有的難事,需要改變消費者的觀念和習慣,要用地上的泥土捏出一個素胚,燒制,上釉,填色,最終成就一個美麗的花瓶。這種理論事實上鼓舞人們知難而上,貌似果敢雄壯,有時候卻會混淆視聽,讓人頭腦發熱。有時,放慢腳步才是明智之舉。
藥妝推廣在大陸本土為什么這么難?個中緣由其實也能解釋藥妝在其他地區流行的秘密。
藥妝最早出現在日本。據說在日本,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幾乎隨處可見藥妝店。和國內藥店專賣藥品不同,日本藥妝店中包羅萬象,基本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日本藥妝店的風行絕非僅是消費教育的產物,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從明治時期起,任何有居民的地方就有藥店。但經營藥店有一個難題:供大于求,光經營藥店,很難維持生計;可要是減少藥店數量,居民又很不方便。為了兩相兼顧,有些藥店就開始增售其他物品。由于日本女人不論年紀都有化妝的習慣,化妝是日本女人每天必做的功課,否則不能出門或見客。因此化妝品就成了商家最先用來招徠顧客的砝碼,日后日益發達的藥妝店雛形也就應運而生。
所以,藥妝在日本的出現和流行,有其自身的國情。藥妝在日本的流行,與其說是消費教育,不如說是日常生活習慣的因勢利導,水到渠成,是本國土壤的自然產物。而在中國,藥妝概念普及之難,也即在于,在當下的中國,藥妝其實并非誕生于消費者的需求。某種意義上說,國內的“藥妝”依然只是一個概念。這樣說只是為了強調,在本土環境并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要進行消費者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與其花大力氣開墾一塊生硬的土壤,不如在已有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后者才是資源的合理使用。
當然,說到成功的空降式的消費者教育案例,大家自然會想起可口可樂,想起寶潔。改革開放30年,這些外來品牌的影響力毋容置疑。然而這些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教育消費者,長期大量的資金投入是關鍵之關鍵。且不談上游貨源等問題,對中國的零售行業任何一家企業而言,單靠一己之力進行消費者教育都是吃力而不討好的事情。假使我們真要將盈利重點壓在藥妝上,必須依靠上下游各個環節的一致努力,利用一切可能的資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
集中力量才能辦好大事。雖說“培訓顧客”是營銷的最高境界,沒有需求可以創造出需求。但在條件并不成熟的前提下,是否一定要知難而上?且三思而后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