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一購一棄”的背后
來源:
聯商網
2008-02-27 09:40
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間的兼并收購本是正常行為,原本可以平靜看待,但由于國美電器的迅速崛起,近來其資本運作經常受到家電行業的關注,不僅其競爭對手越來越感受到市場壓力,而且生產廠家也感到利潤空間受到威脅,甚至有業內人士擔心由此產生行業壟斷行為。其實就其目前的銷售額與整個家電市場總額對比看,這種擔心還缺少充分的理由。
三聯商社的控股拍賣事件,曾有業內人士給出了幾種猜測:神秘買家除首先想到的國美電器外,還有國美的競爭對手蘇寧電器、大商電器等,也有人猜測是三聯集團自己的行為,即左手換右手,目的是實現股份轉移。
在目前家電零售行業,還只有蘇寧電器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國美面對面競爭,如果神秘買家是蘇寧,那么中國家電連鎖龍頭老大的競爭格局也許還會有變局的可能。不過,就整個競拍過程以及最后的結果即9.68元的收盤價拍到19.9元來看,這符合黃光裕的個性。而從這些天來有關媒體報道的蘇寧電器有關負責人的言談看,神秘買家是蘇寧電器的可能性已非常微小。然而,幾天來有關媒體向國美電器求證,均沒有確切消息。記者昨日電話詢問青島國美電器有關負責人,對方仍稱不了解詳情。
從門店數量以及市場份額看,三聯商社在濟南的地位很像大中電器在北京的地位。如果說國美前段時間通過收購大中電器一舉占據了北京市場的絕對優勢,而收購三聯商社也將使國美電器在山東的霸主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三聯商社是中國家電流通領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在山東家電零售領域曾代表著優質服務,人們通過“買家電,到三聯”的廣告語熟知三聯,要比國美、蘇寧早得多。近年來,國美、蘇寧等全國性家電連鎖巨頭在山東市場高調進入,家電零售市場競爭環境日益殘酷,三聯商社的經營業績曾連續下滑。資料顯示,2006年三聯商社主營業務收入為17.85億元,同比下跌14%。至2006年底,三聯商社擁有門店130家,門店總數同比下跌14%。這種狀況也許是三聯集團出賣三聯商社股權的主要原因,在適當的時機轉身,是企業應有的風范。
盡管三聯商社業績下滑,但其在濟南的門店數量仍然是一塊非常大的資源。在濟南及周邊,三聯商社仍然占據著60%甚至以上的市場份額。按照國美電器的戰略布局,山東一直是必爭之地。目前,國美電器在青島市場已成名副其實的老大,而在濟南市場,卻一直無法取得像在青島這樣的業績,主要原因就是有三聯商社的存在。這種局面,很像有大中電器的北京市場,拿下了三聯商社,也就一舉拿下了山東。所以,推測這一神秘買家即為國美電器,還是有很充分的理由的。青島國美電器有關負責人昨日提前告訴記者,幾天之后將有一個新聞發布會,不知這發布會是否就與收購三聯商社有關?謎底只有到時才揭曉。
在國美電器攻城掠地大勢擴張的過程中,多品牌并存是其一大特點。目前國美旗下至少有國美、大中、鵬潤、黑天鵝等,多品牌并存、差異化經營,本是國美為照顧高中低端不同消費群體、避免同質化而確立的經營策略。但是,北京鵬潤店開業3個月后即因業績不佳而被同城的國美電器托管、共同經營,名稱也改為國美鵬潤電器店,這一次徹底更名,意味著國美電器已暫時放棄了鵬潤電器這一品牌。
同一旗下、同一市場區域,多個品牌門店是否一定能讓資源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這很值得研究。聯系到國美通訊產品的分離獨立經營行為,是否國美正從門店品牌的差異化和錯位經營策略轉移到商品門類的細化和分立?這些變化也表明,國美電器目前的戰略布局和經營思路仍處于調整和探索之中,這從這些年來國美不斷調整全國市場區域劃分也能看得出來。去年山東剛剛作為大區存在,總部設在青島,可不到一年,山東大區又被撤銷,歸入華北大區中。
假如那神秘買家就是國美,則國美電器的“一購一棄”,一方面說明了其在市場擴張中表現出的強勢,另一方面也說明國美對于家電市場布局的不確定性。市場競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國美的這些行為,其外在動力就是背后都有很多競爭對手。有競爭才有發展,才能使整個行業一步步走向規范和完善。
(《青島日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