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打烊的街角風景:京城便利店一瞥
躊躇滿志的7-Eleven,在北京的發展速度似乎遠遠低于預期。2004年,他們在東直門開出首店,其后便一直宣稱北京是其在中國發展的重點。但就在當年,開店50家的計劃只實現了10家;2005年,該公司計劃在京城開店100家,卻只完成了不到30家。
便利店有“穴位”
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簡稱CVS,起源于美國,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為7-Eleven。專家認為,現代商業領域中,便利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發展,與超市、大賣場等業態形成了鼎足的格局。
在日本和中國臺灣,便利店的密集度較高,平均3300人支撐著一個便利店。更有一種說法,在日本每走五分鐘就能看到一家便利店。
據介紹,特許加盟方式是便利店行業快速拓展的主要模式,也是最容易成功的經營模式。7-Eleven在日本、美國等地開設的便利店,加盟比例超過60%,他們正是憑借這一殺手锏,實現了“撒豆成兵”。
據本刊記者了解,7-Eleven早在2005年底就拿到了商務部的首張批文,成為外資可以在京開展特許經營業務的第一家,他們為此專門成立了特許加盟部。然而,由于受中國稅務和財政部門的相關政策制約,到目前為止,7-Eleven的加盟業務還沒有大規模展開。
不過,7-Eleven公司從未掩飾過自己的野心:“我們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特許經營,而不是開直營店。”
據7-Eleven一位陳姓門店經理介紹,他們最近有了加盟業務,分為內部加盟與外部加盟兩種形式,進入門檻也不一樣。現在總共只有兩家加盟店,其余都是直營。
“經常來這里,挺方便的,產品種類也很齊全,從日用品到食品,還有應急用的創可貼等。”一位剛剛從7-Eleven出來的劉女士對《財經文摘》記者說,她手里的塑料袋里,裝著一瓶礦泉水和一盒快餐。
這家7-Eleven店位于中關村步行街上,旁邊就是家樂福,小店里雖說不上熙熙攘攘,人氣也還不錯。“大宗購物去家樂福,一般的就來這里了,方便,而且節省時間。”另外一位剛剛光顧7-Eleven的王女士說。
她這幾句話,道出了便利店的主要功能。在美國有這樣一個說法,便利店點中的“穴位”是:Get what you forget——買到你在超市忘記買的東西。
貼身保姆
據《財經文摘》了解,來這家小店購物的,多為在附近工作的白領階層。而且,到便利店購物,也成為一種時尚。
“我們不僅銷售產品,更銷售一種服務和生活方式。”店長王先生介紹說。在所謂的“小資”中有一句口頭禪:“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據記者觀察,7-Eleven附近雖未形成如此潮流,卻也規模初現。
在海淀“第三極”書店附近,另一家7-Eleven店長陳先生向本刊記者介紹,該店的日均客流量大約為1000人次。他還透露,由于各店開店時間長短、位置等的差別,具體情況不太一致,但總體來說,7-Eleven在北京已經收回了成本。
晚上6點多,客流量明顯加大,顧客多半是購買店內快餐,其中還有5位初中生。據店長介紹,這種店內自有的特色產品,占了總銷售量的70%-80%。
同樣的產品,便利店內的價格要比超市貴一些,而且便利店在北京還尚未形成大的氣候,但7-Eleven在白領階層中很受歡迎。“日常需要的東西,店內都很齊全,而且它不僅銷售產品,更銷售一種品牌、一種文化。”經常光顧7-Eleven的許女士評價道。
頓了一下,許女士接著說:“在這里買東西也放心,比如說雜志,附送的贈品一定在里面。但在報刊亭上就不一定了,你甚至根本不知道有沒有贈品。”旁邊的一位李女士補充道:“每家7-Eleven的風格都是統一的,甚至貨品的擺放位置也是固定的,找起來非常方便。”
在國外,7-Eleven除了銷售店內產品之外,還為消費者提供各種便利服務,包括代收電話費、手機費、彩擴沖印、干洗衣服、代售彩票和演唱會票等。而在北京,這家店只提供貨物預訂服務。陳先生介紹說,以前,三里屯附近的7-Eleven提供打印、沖洗照片等服務,但由于沒有多大市場,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所以后來撤消了。
“7-Eleven便利店是永不打烊的街角風景和顧客貼身保姆。”這是記者在一家便利店內聽到的評價。
差異化求生存
“內憂外患,如果要形容中國便利店行業的現狀,這個詞再恰當不過。”研究便利店多年的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江明博士認為。
據介紹,一直被各界看好的連鎖業態便利店,目前基本身陷虧損泥淖。便利店普遍虧損的狀態已持續多年,2005年,北京甚至出現了全行業巨虧。所以,如何提高便利店贏利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競爭的加劇和區域市場的飽和,中國零售業利潤走低趨勢開始顯現,無論是國際巨頭還是本土企業,今年以來,紛紛被逼迫走差異化道路,以謀求一席發展之地。
對此,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認為,中國本土零售商要持久創新,就應該在最不具有規模經濟的產品上尋找差異化。小的零售商只有瞄準大型零售商所欠缺之處,找到屬于自己的經營方式和方向,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顧客群。
從近兩年的發展趨勢來看,錯位經營成為諸多便利店巨頭的共識,也出現了很多頗見成效的嘗試。OK便利店就將目標顧客由家庭主婦轉移至上班族和學生,以新鮮出爐的面包和即磨即制的精選冷熱飲為經營特色,讓食品銷售來帶動整個銷售額。廣州聯華快客則將目標消費群體從原來的10多歲至40歲左右,重新定位為時尚消費群,并在商品組合上加速了調整。
另外,便利店正在根據消費者需求,在營銷方式上進行不斷的創新。除在購物地點設置、營業時間安排上極大地方便消費者外,一些店還在購物環境的整潔、安全、友善方面,營造出良好的氣氛。
如7-Eleven便利店提出“最先、最佳和惟一”的服務口號,在店鋪裝修上,加寬店內通道,增強照明亮度,降低天花板高度,改變商品陳列布局,增加店內導購標志,使其更為醒目;在商品結構上,則銷售大眾化商品,重點是食品、飲料和最新小百貨,并保持每月一定比例的商品淘汰率,以保持適銷對路。
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通過差異化經營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各便利店尋求突圍、搶占先機的普遍招數。
黃江明認為,中國便利店只引進業態,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商品開發,是造成其虧損的根本原因。
“現在很多便利店只是營業時間比較長的小超市,營業長導致成本過高。同時,由于跟超市賣的東西差不多,價格又不便宜,消費者當然不愛去。”他認為,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或許是北京便利店一個較好的發展方向。
溫暖你的顧客
在日本7-Eleven便利店,其門店的系統每天固定5次收集天氣動態信息,天氣對于零售行業會有什么影響?
下面是日本某報財經版2007年的一條新聞:
由于天氣反常變暖,日本10月份的零售業績比一年前減少1.9%。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在當天公布的資料中說:“由于上半月分外暖和,影響西裝與外套等冬季成衣銷售,百貨公司銷售業績下降3.5%,超級市場零售業績減少0.6%,成衣銷售降低3.7%,但食品飲料銷售反而上揚1.1%。食品與飲料銷售終于擺脫瘋牛病陰霾,開始復蘇。10月份銷售特別強勁的是加工奶制品。”
西方經濟學中有條德爾菲氣象定律: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即企業在氣象信息上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應用,經濟回報率可能會更高。如果商家事先知道天氣走勢,在生產、采購、銷售計劃中考慮到氣象因素,趨利避害,不僅能夠避免損失,還可以變成在競爭中的優勢。
比如在7-Eleven,其快餐、飯團和三明治等食品,占據每日銷售額的一半左右,而這些商品的銷售周期短,販賣情形與天氣息息相關。因此,事先掌握天氣情況,是預訂當日商品數量的關鍵。
隨著連鎖零售企業的競爭加劇,其客戶化服務的準確程度和適應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便利店能夠給顧客帶來什么樣的服務,已經成為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
有些時候,由于天氣變化,門店對于顧客的一些客戶化服務也就必須隨之改變。同時,對于門店員工工作休息日的調整也要隨之變化,必要的時候需提前安排鐘點工的參與和管理。如果便利店系統支持管理門店的人員工作安排,就需要將天氣變化的因素列入影響工作計劃安排的問題上,以便對工作時間表進行設計安排。
(《財經文摘》 記者 高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