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收購擴大規模 國美的資本擴張路徑
“拿下三聯,國內家電連鎖的前六名就‘干凈’了”,評價這起“意外”的收購,國美某高層難掩興奮。
自2006年11月,國美以52.68億港元(換股+現金方式)收購永樂之后,國美的資本戰車就一直在高速運轉。2007年12月,國美通過第三方以不低于36.5億高價收購大中電器,之后又以逾1億元的價格收購山西大同北方電器。成為三聯的控股股東之后,國美在除南京、安徽、徐州以外的國內市場均獲得了區域領先的地位。那么,國美如此大規模收購的原因何在?收購資金又從哪里來呢?收購之后,國美又將如何面臨全球性的整合難題?
據國美集團副總裁、新聞發言人何陽青介紹,“兩年前,國美就確立了通過整合、收購擴大規模的核心發展戰略。”
這個發展戰略的確立是基于一份國美委托第三方對全球排名前100家的連鎖巨頭的詳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銷售額與店鋪面積成正比,增大單體面積和多開店鋪都是提高銷售額的有效方法,銷售額排名全球前三的沃爾瑪、麥德龍及克羅格在全球的店鋪數量也是領先的。而且,這些世界零售百強企業在發展初期幾乎全部是以自己開新店為主,而兼并、收購與重組等外部交易型戰略,則是其中后期發展的重要方式。
國內連鎖業,最早進行收購嘗試、最有體會的人應該是國美集團現任總經理陳曉。
2002年,在時任上海永樂董事長陳曉的倡導下,永樂聯合北京大中、青島亞泰、河南通力、成都百貨等16家中小型區域家電連鎖企業,合資成立了“中永通泰家電集中采購公司”。聯盟意圖當時被解釋為:區域銷售商聯手采購,變小訂單為大合同,可以分享優惠,其本質是為了對抗正在向全國市場擴張的國美與蘇寧,成為家電連鎖企業的第三極。
但現在看來,陳曉當年的志向并不止于此,他更希望與其他聯盟企業實現真正的資本整合,并先后兼并了廣州東澤、控股河南通利、合資福建商業集團及成都百貨,掀起國內家電連鎖業整合的第一波浪潮。
雖然永樂最終被國美收購,但針對整合是連鎖行業未來趨勢的判斷,陳曉與被稱為“資本大鱷”的黃光裕一拍即合,陳曉的理想在國美這個更大的平臺上得到了更大的發揮。兼并永樂,國美同時獲得了原本永樂旗下的十幾家區域家電連鎖品牌,國美的兼并重組也由此進入了快車道。
收購是需要成本的。過去四個月的收購,國美已經投入了四十幾個億,國美的錢從哪兒來?
“國美不做有風險的事,”何陽青強調。言外之意,國美的資金投入一直在可控的范圍內。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5月13日,國美電器在香港通過配售和發行人民幣7年期債券,集資65.5億港元。65.5億港元主要有三大投向:其中35%用于收購門店及翻新現有零售網絡;20%用于建立7個物流中心,5%用于提升ERP系統;而40%的資金,國美用以逐步提高“廠家綜合貢獻率”,從而改變國美零售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家電零售業的商業模式也可稱為“類金融”模式:國美、蘇寧在和消費者進行現金交易的同時,延期3至4個月支付上游供應商貨款,這使其賬面上長期存有大量浮存現金,而強大的現金流使其得以進一步擴張,并由此吸引更多現金流。這就像銀行吸儲一樣。不同的是,國美無需為“儲戶”支付利息。
收購這么多企業,國美是否消化得了,畢竟企業重組中涉及的文化融合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對此,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陸刃波認為,相比百思買對五星的整合,國內家電連鎖業之間的整合相對要容易得多。“中國家電連鎖企業發展到今天這個時點,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各企業的經營理念、產品銷售模式及經營方式基本上都差不多。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在照搬國美、蘇寧的經驗,本是同根生,整合的難度應該不大。”陸刃波說。
目前看來,黃光裕已經完成了國美在全國二三線市場的布局,其龐大渠道網絡的價值已經不能簡單地按照門店數量來計算了。“一個覆蓋全國的渠道網絡,在資本市場上,又將會實現怎樣的增值?什么樣的投資者會對這個渠道感興趣?”一位業界人士一連串兒的發問,或許也是黃光裕的下一個落點。
(中國經營報 侯雪蓮)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