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自有品牌再思考
筆者以為,藥品PB產品和快銷品PB主要有三點不同:
一是質量控制難題,日化、食品、服裝等消費品都可以通過隨便試用的方式證明其品質和消費者反應,而藥品不能,沒病的人就不會去試用;還有,藥品的品質控制和檢驗要強于這些消費品。
二是治療療效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的試用風險,食品不好吃可以少吃或者不出,藥品是治病,消費者不會因為口味不適合自己就不吃,食品吃錯了其實也沒有關系,但藥品吃錯了或者沒有療效就會貽誤病情。
三是目前中國連鎖藥店的銷售規模都還不大。不能和快速消費品商超的規模相比,一家超市一天的銷售量可以超過一個連鎖一個月的營業額和銷售量,因此藥店自有品牌規模都有限,且只能在自己的藥店內銷售,因此利潤有限,致使連鎖藥店必須把生產企業的供貨價壓得很低,這樣難以找到品牌廠家與其合作OEM生產藥店自己的PB產品,只能找小廠生產,因此質量保證就成為一大難題。
二、 藥店模仿的快消品的自有品牌是如何操作
目前自有品牌主要操作手段就是攔截品牌藥品,那類那家品牌藥銷售的好,就選擇一個同類產品進行攔截是貼牌,具體做法就是就先分析自己藥店中銷售的那類產品銷售量大,具體是什么成分,國內有生產批文的都有那些廠家,然后通過比價競標的方式在找其中的一個廠家,拿藥店自己注冊的商標和包裝設計,讓生產企業為其OEM。
三、 藥店應該選擇那些品類做貼牌呢,產品應符合什么標準,并注意什么?
目前大家普遍的做法一是暢銷品種、普藥、大普藥(廣告品牌產品)。筆者以為以后應該找一些獨家品種、新普藥來進行PB 產品。二是主要按照自己的產品結構所缺的品類來找品種,三是多找質量有保證的大廠和著名企業的產品來做PB產品。四是找大品類,即可以上量的慢性病治療藥。五是廠家集中化,找大廠家加工系列產品,可以派自己的質量監督人員,保證從原料采購、生產工藝控制等控制好質量。
筆者以為正確的做法是按照品類管理的原理選擇自有品牌,按照價格帶定位確定自有品牌的種類,不一定是低端為主,中高低端產品都有,現在的選擇標準只有一條就是價格。誰給的價格低就找誰OEM。
四、 藥店如何尋找可以做貼牌的廠家,主要的渠道是什么呢,一般會選擇什么樣的廠家呢?
一般來說,通過各種藥交會、招商網站、報紙媒體、展銷會、專業招商雜志。最好是質量有保證的廠家和同類產品有批文但閑置的廠家。
五、 如果達成貼牌協議,一般和廠家簽訂多少量的協議,據說廠家有個開班量,一般藥店達成這個量有苦難么? 你們一般與一個廠家要做很多產品吧?
由于目前我國連鎖藥店的銷售規模、門店數的限制,還有最大的原因就是零售市場的限制,只在自己門店內銷售的藥品數量和金額是有限的,因此一般中小連鎖藥店很難達成廠家的銷售量要求,但有三個指標可以決定數量:一是工廠最小一個批次的投料量能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是最少極限要求了,二是專門印刷一個PB產品包裝盒的印刷廠最少印刷數量;三是一個中小企業年銷售額的1/10。銷售額2個億元以上企業產品的1/100,這樣生產企業才有興趣。
六、 自有品牌講究全程的控制,我想藥品最重要的就是質量控制吧,整個產品的技術標準,藥店如何參與制訂么?包括成分含量,質量標準等,有的人說藥店的人不懂生產,沒辦法監控,你對此如何看待? 聽說有的藥店為了保證質量甚至參與原料采購。那么藥店具體該如何監控質量呢?
質量標準是國家制定的,原創原研藥是企業起草質量技術標準,報國家相關部門審批。藥店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藥店是沒有懂生產的專業人才的,但可以聘請懂生產的人員進行把關。應該參與整個藥品生產過程:GAP基地建設、原輔料采購與檢驗、投料、GMP生產工藝過程、質量檢驗、儲運管理等全方位過程。
七、 這種自有品牌的商品,聽說帳期很短,甚至采取預付貨款,因為廠家會有生產規劃,藥店是否要承擔很強的資金壓力呢?
答:壓價到二零扣以內的,即國家規定批發價20%,都是預付款制度,即先款后貨。店方一是承擔貨款壓力,二是承擔庫存和滯銷的貨款的風險。
八、 據說像其他領域,例如在SPA, 他們都會強有力的宣傳和推廣,現在的藥店的主要手段更多的在主推,有人說藥店的自有品牌是小兒科,你怎么看?
主推只是行政銷售,并不符合市場規律和消費者利益。筆者認為目前我國連鎖藥店的所謂自有品牌產品充其量只是自有標簽的產品而已,因為首先是不用自己商號的名稱最為自己所謂PB產品的名稱,二是營銷From EMKT.com.cn上也只是行政主推手段銷售而已,這確實不是品牌產品的培養之道。可以說是小兒科。
九、 貼牌這種項目,是不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不是一般藥店可以嘗試的, 你認為想做這個項目的藥店應該注意些什么和做好什么準備?相比拿一些品牌廠家的小產品,是不是更復雜了些? 更有價值呢 ?
的的確確貼牌一項系統工程和戰略選擇,因此不是一般中小連鎖藥店可以嘗試的,無論怎么做都是復雜的,不是目前僅僅攔截品牌產品這種做法可以長久成功的。因為培養不出消費者忠誠度。
目前自有品牌面臨一下難題:
·質量保證難題。
·貨源保證難題。
·銷售上量難題。
·但愿認同難題。
·消費者接受難題。
·著名品牌廠家不愿貼牌難題。
·小廠家隨時關停并轉風險難題。
·產品知識培訓與消費者溝通難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