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大街的“商業怪圈”
一直以來,西單大街上各大商家的城頭變換如同整個商街的氣氛一樣熱鬧。然而其獨特的地位,卻讓人們在對它有著諸多爭議的同時,更懷抱著更多的期待
談起北京商業街,西單、王府井、前門的地位毋庸置疑。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歷史悠久的商業傳統、鱗次櫛比的店鋪商場、熙熙攘攘的人潮客流,都定格成人們對北京三大“黃金商業街”的初始印象。
傳統西單大街是北京城兩條主要的南北向大街之一,南邊經菜市口,北邊經西單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四北大街、護國寺、平安里,可達新街口;一般意義上的西單商街是指從長安街到靈境胡同之間的西單北大街。
相比前門的沒落、王府井的國際化路徑,西單在多年的市場選擇和多次的規劃改造中打造出了自己的商街特色,成為北京人心目中青春、時尚的消費場所。然而,特殊的商業地位、頻繁的經營調整及其特立獨行的運營方式等,這一切都使得人們對西單的關注度多年不減。
西單“怪圈”
君太百貨建成三年后才開業、西西友誼不斷變臉、西單商場頻繁換帥、西單賽特雙方結束十年合作更名西單國際大廈、原西單科技廣場屬地上拔地而起20多萬平方米的大悅城等等。一直以來,西單大街上各大商家的城頭變換如同整個商街的氣氛一樣熱鬧。也無怪乎許多業內人士都認為西單在北京三大商圈中調整頻率最高。而在數次的變化中,經常被人們提起的也是西單大街的兩個“怪圈”。
第一怪:各大商場不敢打破的客群定位
與王府井只擁有新東安和北京百貨大樓兩個大型百貨不同,西單是不折不扣的商場街,短短一條街有十多家百貨類的商業單體扎堆經營:中友、君太、西單商場、西單購物中心、109商城、華威、明珠、新一代等等。而在如此高密度的商業體量下,本該業態豐富,高、中、低檔結合的商業群中,各商場卻幾乎都將目標顧客定位在了同一類人群;并幾乎囊括了同一年齡段的所有收入階層。
“西單大街的特征是比較豐富,屬于百貨店的百貨市場。”西單商場副總經理陳鐘這樣比喻。對于眾商家貼身肉搏卻仍固守成規的做法,他認為: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在已經成熟的商圈內,商家都想借助原來的客流,生怕錯位之后與主流客群不一致,無法聚集自己的人氣,也接不上已有的消費群;大都不敢突破現狀,不敢錯位經營。
而縱觀目前的西單大街的眾多商場,除109商城經營慘淡、國際大廈正在閑置外,大家目前還仍能在同類人群的客流中各自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
第二怪:西西“風水”?
除了消費人群的雷同外,西單的怪圈還存在于業界流傳的“西西”(取其諧音,意為西單西面的商業項目總是很冷)。拋開不科學的風水論,西單西面除君太百貨經營火爆以及大悅城未來不可預知外,其他商業項目均乏善可陳。
“許多商業街根據走向不同,確實存在一些‘南熱北冷’或‘東熱西冷’的現象,但是同一條商街內、不同商業項目的經營狀況與許多因素都有關系。”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主任韓健徽對記者解釋:西單的客流主要來自南面,而根據中國人的右行習慣,南北商街的東面會有更多的機會留住顧客;同時,西單西部的中銀大廈、網通營業廳等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阻隔了商氣的延續;另外,西單地鐵的出口設計、不同業態的地理特性(有的業態適合商街端口、有的則在中間更能吸引顧客)、廣場布置等都會影響商業的經營。
現在,君太百貨的成功成為“西西”的特例,旁邊同樣位于西側的大悅城則需市場認證;同時,大悅城定位偏高的購物中心業態和未來即將開業、定位高檔的伊勢丹都將在西單大街同臺競技。西單大街的業態在不斷豐富、人們的消費也在提升,但是兩個怪圈能否被真正打破還需要時間和市場的檢驗。
“商場街”的短板
在我國商業街的發展過程中,出現兩種極端傾向,一種是商場街,而另一種則是商店街。而西單密密麻麻的商場分布則是商場街的典型代表。
“對于商業街來說,‘無大店不穩、無小店不活’;一條街上大型商場太多,雖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個聚集效應,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同質化競爭的狀況,而且這些商場要實現真正的錯位經營難度也很大。”韓健徽指出,雖然西單商場眾多,但同質化經營嚴重,并且缺乏像王府井工美大廈類型的特色店;僅屬于點綴作用的小店也沒有很好地發揮出活躍商街的作用。
除了經營上的缺憾外,西單最受詬病并且最影響西單商氣的恐怕就是交通了。由于北京的城市規劃特色,南北城之間的流通比較薄弱。在二環、三環以內,西單成為市區內連接南北的交通主干道,這在為西單帶來人流的同時,大大影響了西單的整個商業氛圍。
在不可能實現交通限行、地下連接成本過高的情況下,西單也曾多次嘗試改善現狀,其中,“空中連廊”方案被提及最多。計劃將商街兩側各大商場的二層均用連廊形式進行連接,以方便顧客的流動。但是,介于中友和華威之間、小石虎胡同北側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蒙藏學堂使得這一計劃大打折扣。
雖然不能將商街兩側全部連接,但是商街上兩處過街天橋的初衷卻著實是為緩解地面糟糕的交通狀況而建。不過熙熙攘攘的客流并不領情,即使地面擁擠、車流危險,但人們仍然習慣于在車水馬龍中東西穿梭,而且這種現象幾乎遍布西單整條大街,兩個能遮風擋雨的天橋成為擺設。“交通”和“商業”兩個屬性截然相反的角色,共同營造了西單大街最“繁忙”的景象。
從事多年商業街研究的韓健徽認為:商業街打造空中連廊或者空中路網,并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但是要想成功,其中也是大有學問。首先就是這種連接應該是網狀連接,如果僅是一個交通功能的連接,則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比如現在西單司空見慣的橫穿馬路現象;其次,雖然是空中相通,但同樣要注意連接的有機性,不能僅是簡單地將客群從這一端輸送到另外一端,顧客的流動應該基于各商家商品、服務、品牌的自然引導,這也是空中連廊成功的關鍵因素。
大商街也需要微循環
流則通、不流則痛。作為一條需要聚集人氣、商氣、財氣的商業街來說,主動脈上的車水馬龍固然是必不可少,而其他靜脈、枝葉以及微循環系統間的相互流動也同樣重要。
就西單來說,除了主干道的繁華外,其周邊的微循環系統并不健全。韓健徽分析:現在我國商業街的發展,一般都會形成一個商業街區;整個街區,不管是“井”字形還是“非”字形,都很注重微循環系統的建設,其整個商業生態鏈非常完整,而西單的這種“循環”效應相對較差;但是如果這種系統建立起來,對緩解目前西單的交通壓力、提升整條街的功能、形成特色街等都有很大促進,而整個商圈也會更加成熟。
作為一個綜合性商業街,大中小店的結合也是形成集群效應的重要因素。而隨著時代廣場引入美美百貨、大悅城購物中心的開業、伊勢丹的即將登場等一系列大幅度的變革,西單的業態升級成為大勢所趨。但是這些業態能否兼容并存,實現共贏發展,也是對一個商街未來潛力的整體考量。
另外,韓健徽還強調,未來的商業街不僅是一個城市的商業中心,同時還是一個城市的商務中心、商貿中心、形象展示中心、服務中心以及未來重要的社會活動中心。人們印象中商業街、步行街將突破傳統的購物概念。這對商業街的人文性、社會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對于人文特色較少、街上缺乏景觀的西單來說,做好商業硬環境和人文軟環境的結合,也應在西單未來規劃、升級中需要加以重視。
(作者:中國商貿 楊金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