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圖書“分類線”促進顧客“動線”建設
來源:
周時國
2008-03-10 15:51
分類線和動線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分類線能合理地引導顧客,使顧客移動的點連接起來所形成的線路與分類線吻合。分類線建設不好,不但影響顧客的移動,而且不方便顧客瀏覽和找書。舉例來說,如果書架分類陳列這樣安排:養生保健—經濟學—少兒類—古典文學,這些相鄰的類別之間關聯性不強,使人感到雜亂無章,自然影響了讀者的瀏覽興趣。比如喜歡看經濟類圖書的人,當他瀏覽完經濟類圖書后,左右兩邊是少兒書和古典文學,可能就不會再順著看下去,這樣一來,顧客的動線就斷了。
分類線的三項原則
我們應該怎樣建設分類線,讓它來促進動線的建設呢?我認為可遵守三個原則:一是同一個大類的圖書應相對集中在一個區域內;二是在同一區域內,考慮如何將相鄰的兩個小類彼此相關聯;三是如何讓兩個相鄰的大區域之間接壤的地方,用兩個各自區域里的小類別進行有機地對接,最后使整個書店每個相鄰的類別之間都能互相關聯,成為一體。
現以文學類為例,說明在“文學區”內如何讓相鄰的兩個小類別彼此相關聯。文學類的圖書可以先按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分為兩大部分,再把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分為相關聯的兩塊。作品部分可以按某種順序相關聯,如中國文學按年代排列、外國文學按國家類別排列等,具體可參照下例:文學理論—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理論—外國文學史—美國文學—英國文學……當然,同樣是文學類的圖書,每個書店可按照自己的特點設定不同的分類和重點。不管如何設定,每個相鄰的類別應該相關聯,讓分類能連成一條線。
兩個大類別之間相鄰的圖書類別如何實現分類線的自然對接過渡,讓分類線能延續下去,可以從圖書的內容或讀者的特點來考慮。如文學理論、文學史,一般來說這兩個類別的讀者以知識分子、學者居多,那么這些類別的圖書就可以和學術類或大文化類的圖書銜接,當讀者瀏覽到文學理論類圖書的時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了學術類或大文化類等圖書上來了,實現了自然過渡。這也是分類線促進動線建設的一個方面。
讓分類線延綿下去
在建設分類線時,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兩個大類別之間,很難找到一個關聯點,使分類線能連起來。
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是盡可能按照讀者的特點來安排,比如藝術類讀物和生活類讀物在考慮如何銜接時,是否可以這樣考慮:很多喜愛讀藝術類圖書的人是比較講究時尚的,那么在安排藝術類的圖書時就可以把藝術類的綜合讀物放在分類線的最尾端,緊接著就和時尚類讀物連接,這樣就實現了自然的過渡。而時尚總是和生活分不開的,那么在時尚類圖書分類線的尾端,就很容易自然過渡到生活類圖書。喜歡看生活類圖書的讀者中,已經有自己小家庭的女士比例很高,那么生活類圖書接下去可以安排幼兒類、兒童類、青少年素質類的銜接,而素質教育類的后面緊接著就可以放課外輔導書之類的……這樣能讓分類線延綿下去。
有時候某個大類別分類線沒有合適的銜接方式,此時不妨可以考慮放綜合類圖書在中間過渡。從某種意義來說,綜合類圖書內容涉及面是比較廣的,在陳列時很難區分是屬于哪個小類,正是因為內容涉及面的廣泛性,使得綜合類圖書能和其他類別的圖書很好地融合與銜接,這樣就可以解決分類線不連貫的問題。比如: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史讀物—綜合讀物—中國與世界政治—外交—軍事,這里的綜合類讀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銜接作用,整個分類線就基本連起來了。
分類線不但對大書店的作用很大,有時對小書店還具有特殊的意義。小書店圖書分類一般不能過細,分類牌也不能多。因為圖書的總量不夠,如果分類細且類別多,給顧客的感覺是每類都沒什么書,使書店顯得很“單薄”。這時候,書店可以不設分類標志牌,但是圖書擺設陳列時,有內在的分類線,讀者會一路順著分類線瀏覽下去。這樣能引導顧客一路看下去,眼光自然可以觸及每本書,從而增加了每本書的銷售機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