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如家2007年第4季度虧損
我們對經濟型連鎖酒店很熟悉,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們顏色醒目的招牌。但是我們對他們也很陌生,因為當經濟型連鎖酒店頭牌如家(HMIN.NASDAQ)發布了它2007年第4季度虧損的消息后,便有人說這個行業已經走上了下坡路。
如家虧損的消息的確不假。據如家3月上旬公布的07 年第四季度報告和07 年財報(未審計)顯示,受收購及匯兌損失等因素影響,如家在2007年第4季度虧損1500萬元。
現在,這1500萬元的虧損成為一道分界嶺,位于分界嶺一側的人們認為,如家所代表的經濟型連鎖酒店輝煌不再,前景堪憂。事實是這樣的嗎?
數字的反駁
從基本面上看,如家經營狀況似乎是一切正常,并非一些人所言的前景堪憂。
事實上,2007年第4季度如家虧損1500萬元并不算糟糕。根據如家提供的報告顯示,2007年10月收購上海七斗星商旅酒店(下稱“七斗星”)旗下的25家連鎖酒店,因此帶來合并報表后的1300萬元虧損。
與此同時,2007年下半年以來美元貶值的影響也不可小覷。2007年第4季度,如家外匯匯兌損失多達2408萬元,而2006年同期外匯匯兌損失只有600萬元。
如果剔除上述等因素的影響,2007年第4季度如家調整后利潤將為2664萬元,同比增長也將接近40%。由此不難看出,所謂的如家“1500萬元虧損分界嶺”并非不正常經營所致。
據如家公布的07 年第4季度報告和07 年財報(未審計)顯示,200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1 億元,同比增長71.5%;實現營業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43%;實現凈利潤3600 萬元,但同比增長只有16.4%,遠低于同期收入的增速。
如家凈利潤同比增長偏低也是事出有因。2007年全年,如家承受外匯兌換損失高達5300萬元,這一數字幾乎相當于同期如家凈利潤的150%左右,而2006年全年如家受匯兌影響只有700萬元。
同樣,如果在報表上剔除匯兌因素,以及所得稅資產稅率調整后增加的610萬元費用和合并七斗星帶來的1300 萬元虧損等因素,2007年如家調整后的凈利潤可達到1.2億元,同比增長可以從現有的16.4%上升到75%以上。
如此看來,如家似乎并沒有走什么下坡路。
整合的優勢
據如家07年財報(未審計)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07年12月31日,如家旗下直營店共計195家(32726間客房),這當中包括收購七斗星而得到的25家(4047家客房)。
拆開來看,如家原有的170家直營店入住率高達91.6%,每間客房平均每天產生的實際營業收入為179元。相比之下,七斗星原有25家門店的入住率只有56.4%,每間客房平均每天產生的實際營業收入低至72元。
毫無疑問,如家07年第4季度的虧損同其收購七斗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同時,這部分07年報表上的“累贅”將很快轉化成如家財務數據上優勢。
有消息稱,在收購七斗星之后,如家已在2008年2月完成七斗星旗下25家連鎖酒店預定系統等方面的整合。但是要新加入的七斗星開始真正貢獻利潤,仍然還需要幾個月的調整時間。
這正是如家巧妙的計劃:大刀闊斧的收購和擴張,并迅速將收購轉化為利潤,而在完成2011年1000家門店計劃的中,暫時“犧牲”季度報表甚至年度報表是值得的。
據悉,除了收購、兼并手段之外,如家目前現有儲備的項目也很充足。目前如家在建或發展中的酒店仍有115家,其中直營店78家,加盟店37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千家門店計劃之外,如家仍要考慮很多其他問題。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出具的報告認為,“未來如家在高速擴張中仍不可避免地面臨租金、人力等成本的壓力,而經濟型酒店的房價上漲較為有限,這也許是如家未來最大的問題”。-
鏈接
事件回放——如家收購七斗星
如家酒店連鎖創立于2002年,2006年10月作為中國酒店業海外上市第一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HMIN)。2007年10月22日,如家宣布以3.4億元人民幣收購上海“七斗星商旅酒店”旗下的25家連鎖酒店,這是如家繼2007年6月收購北京“都市陽光連鎖酒店”的3家酒店后的又一個并購案。這也是我國經濟型酒店行業內目前最大的一次并購案。
(財經時報 記者 劉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