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營書店學什么?
來源:
沈伯文
2008-03-24 13:56
中國民營書店中,除了以教輔書為主打的各種教育書店,一些個性化書店的經營也較為出彩,它們與國有大書城拼搶區域間的集中優勢品種,爭奪部分讀者群。
以南京先鋒書店為例。若要在文化十分發達的南京市立足,沒有思想是難以生存的——擁有幾萬至十多萬品種的國有大書城在南京就有多家,大眾書局等強勢民營也堅守陣地。但先鋒書店繞過和國有大書城拼品種和規模的戰略,集中展示學術、文藝類圖書,吸引了高校學生和教授們的光顧,人文精神彰顯。從1996至今,先鋒書店成功樹立了其南京文化地標的形象。
民營人文書店在夾縫中生存的滋味頗獨特。上海的季風書園、北京的風入松和萬圣書園、杭州的楓林晚、貴陽的西西弗等,無不是靠百步穿楊之術,從小而精起步,漸漸做出品牌,擁有一幫相對忠實的人文讀者,方才支撐住門面,立穩了腳跟。
依筆者觀察,這些民營書店確實值得我們國有書店學習。那么,我們能向民營書店學什么呢?
首先,學細節服務。客觀地說,這幾年來,“細節決定成敗”、“執行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等理念才剛剛在新華書店開始有所體現,但與完全市場化的業外商業機構相比,新華書店在商業和經營模式上還有較大差距;即便和那些已站穩了腳跟的民營書店相比,也是粗放有余,細致不足。我曾慕名拜訪過貴州西西弗書店,很是欣賞他們在細節服務方面下的工夫,譬如“西西弗語錄”:“背包太沉,存吧!站著太累,坐吧!點滴需要,抄吧!……”親切感不僅來自文字本身,也源于身臨其境的寬松與愜意。有這樣真誠對待讀者的書店,又有誰能不領情?這便是細節服務的力量。我們為什么不作“拿來主義”?
其次,學習民營書店,做好一本書的生意。一般縣級新華書店的年銷售碼洋往往能達到幾千萬元,咋一看,總量不可謂不眾,派頭不可謂不小,但業內人士都心知肚明,這些堆積起來的數據是何內容,一般圖書的零售額少得可憐。正因為養成了抱大西瓜的習慣,讓其揀芝麻時往往滿腹怨言,對讀者的一本書需求,并不重視,有現貨則售之,無存書則推之,“沒有”二字脫口而了之。
可民營書店并非如此,缺書時營業員往往也滿臉堆笑地表示歉意,并能及時作缺書登記,明確給讀者答復,幾天到貨,是自己取貨還是送書上門、郵寄,都一一敲定。長期堅持這樣的服務手法,今天是不起眼的一本書,明年、后年呢?疊加后那也許成了一座富礦。人們常說,處好朋友就是擁有了財富,我們必須懂得其深含的商業道理。
再次,學習民營書店經營人員的文化素養。一般來說,民營書店的經營者多是學人或稱文藝才俊出身,通過對商業模式和文化內容的不斷摸索,使其雙劍合璧,才使書店逐漸適應市場環境,進而做出聲望與品牌。相比之下,不客氣地說,新華書店從干部到員工,多是大老粗,亦不善讀書,理性不足;更有甚者,在用人機制上是武大郎開店——不用比自己個頭高的,使得這支隊伍中群盲甚多。
除了戀著計劃,新華書店往往還是把自己的能力建立在“紅頭文件”上,若談向市場、向讀者要效益,則是一臉的茫然。可民營書店打娘胎里出來,就沒有沾到一丁點“計劃”、“文件”的邊兒,不也活著嗎?中國的民營經濟,有多少是靠計劃生存的?兩相比較,還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現象,左右著新華人。
可喜的是,在日益嚴峻的發行環境下,不向“市長”要效益、轉向市場要效益的觀念,已經開始在新華書店員工中普及。
我們已經漸漸清醒,不再是井底之蛙。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