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周刊:后規模時代與蘇寧應變
國美曲線收購三聯商社剛剛塵埃落定,3月26日蘇寧便以“家電連鎖十年”為題在北京召開行業論壇,拋出了“后規模時代”概念。不論此舉是否意在回應外界擔憂,家電連鎖業確實已進入全新局面。用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的話說,家電連鎖面臨著“做大之后進一步做強的問題”,包括如何與中國制造共同走向國際市場,將成為今后連鎖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最近5年商務部統計的連鎖百強中,前20名里家電連鎖企業占了1/4,國美、蘇寧已經連續幾年穩居前5名,2006年國美甚至力壓百聯集團成為百強企業第一名。在占據零售業主流的同時,家電連鎖還在通過并購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兩年內國美連續收購永樂和大中,取得了北京和上海市場的領先地位。2008年3月國美成功控股三聯商社,再加上此前收購的哈爾濱黑天鵝、江蘇金太陽、武漢中商,區域性家電連鎖品牌幾乎已經被國美全數拿下。現在國美門店數量突破1200家,而蘇寧到2007年底門店總數為632家。連鎖業一貫奉行規模決定效益,外界由此判斷蘇寧今后將面臨更大壓力。“蘇寧最近提出2008年要新建門店200家,比去年的175家有所增加,應當是感覺到了國美壓力開始加速擴張。”家電業專家劉步塵評論說。
但蘇寧方面并不認可這種看法,張近東仍然堅持一貫的穩健路線,“蘇寧在發展上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練好內功,從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過渡”。相比之下,國美更擅長通過資本運作快速占領市場,特別是最近以總價5.4億元買入三聯商社10.67%股權,每股19.9元的收購價高出市價105%,被外界認為是“不計成本的收購”。對于業內習慣性地將國美與蘇寧做比較,張近東含蓄表示:“企業成長的商業模式是多樣的,大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但這種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則強調,蘇寧在戰略上并沒有放棄收購,“有合適機會我們當然會考慮,但放在首位的還是自主發展”。
按照2008年初提出的3年規劃,蘇寧今年內將新建200家門店,“3C+”旗艦店數量達到150家,并有5個物流基地開工建設,4個物流基地進入選址階段。張近東希望在未來3年內實現“領跑行業”的目標,但這種領跑并不是規模上的領先。“實際上家電連鎖已經進入后規模時代。”孫為民說,“全國性網絡已經形成,企業門店也有了相當數量,這時就會產生規模不經濟的問題。我們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控制店面總量和年度增量,在全國400多個城市定點、定商圈、定規劃,旗艦店和中心店比例要達到50%~60%。”按照孫為民的說法,整個行業的關注點已經從新增門店數量轉移到單位面積產出和人均產出,“這些才是核心指標,特別是當企業規模擴大之后”。
財務報表或許更能說明張近東的經營思路。蘇寧電器2004年上市之后,4年來利潤增長了15倍,根據2008年2月發布的2007年度財報,蘇寧凈利潤同比增長93%達到14.65億元,更通過每10股派發2元現金來回饋投資者。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呂哲權認為,經營業績已經放大了資本市場對蘇寧電器的期待。“我們認為中國零售行業將進入20年的高速增長期,到2010年家電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包括蘇寧在內,目前家電連鎖企業的規模在上市公司中還是比較小的,但這個市場很有可能誕生中國的沃爾瑪。”呂哲權評論說。
實際上,中國的家電連鎖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國際化,3月26日,張近東首次明確表示,2010年蘇寧將在香港地區開店,以此為跳板打入國際市場。此前國美已經在香港、澳門地區擁有門店,但示范意義大于經營意義,家電連鎖企業最大的陣地仍然在內地。在瑞士“德勤全球”與零售雜志《Stores》聯合發布的世界零售業250強中,中國排名最靠前的企業既非國美也非蘇寧,而是個人護理品牌屈臣氏,其2006年度銷售額127.64億美元,是國美、蘇寧銷售總和的兩倍。“中國制造已經進入國際市場,那么中國的家電連鎖有沒有可能誕生沃爾瑪?目前看來任務還非常艱巨。”孫為民說。
三聯生活周刊:蘇寧此次提出“后規模時代”,是否意味著今后擴張速度將放緩?
孫為民:所謂后規模時代不是說以后不要規模了,而是更注重效益。今后蘇寧新開門店的速度會放緩,但步伐會加大。我們今年要新開200家店,和去年的175家相比有所增加,但從門店總數中所占比例來看,絕對速度是在下降。蘇寧認為2010年家電連鎖的發展將達到一個節點,國內市場會趨于穩定,新增店面數甚至會出現下降,這對企業來說其實是好事,投入減少后盈利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三聯生活周刊:一個城市里門店數量應該控制在何種水平,蘇寧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孫為民:我們有兩個指標,首先是人口和店面數量配比,消費能力強的城市20萬人就可以配一個店,弱一些的城市可能需要50萬人,另外,店與店的間距應當是3公里。蘇寧現在遠遠沒有達到這兩個標準,以北京為例,2000萬人口需要100個門店,而我們現在只有幾十家。蘇寧在3年規劃中已經提出,到2010年北京和上海兩地門店至少要達到100家。
三聯生活周刊:一直以來門店數量都是衡量家電連鎖企業實力的重要指標,此前國美通過一系列并購店面總數已超過蘇寧50%,蘇寧是否在規模上感到一些壓力和危機?
孫為民:有沒有危機要看經營數據,到目前為止蘇寧已經連續3年利潤接近翻番,投資者對我們是滿意的。說到壓力,恐怕國美自己壓力更大,要知道經濟效益并不是隨著門店增長同比放大。蘇寧完全有能力新開200家店甚至更多,最近幾年我們每年新開店都保持在150家左右,但要不要把這個能力徹底發揮出來必須仔細考慮。
三聯生活周刊:對于近年來家電連鎖業頻繁發生的并購重組,蘇寧為什么一直置身事外?您認為未來這個行業將出現雙寡頭局面嗎?
孫為民:實際上蘇寧并沒有放棄收購,最近幾次收購我們也有所關注,包括和大中的接觸,但最終還得看合不合適。從行業趨勢來看,家電行業和百貨不同,本身適合全國連鎖,它上游集中度比較高,家電制造業已經高度整合,產品本身又具備全球化特點,所以區域性家電連鎖未來肯定不看好。但這個市場并不是只有兩家企業,美國、日本都有多個家電連鎖公司,以中國的市場容量來看我覺得5到6家都不算多。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注意到蘇寧首次提出將于2010年在香港地區開店,并以此為跳板進入國際市場,這是否意味著蘇寧已經啟動了國際化戰略?
孫為民:蘇寧一直在向國際化目標努力,我認為中國家電連鎖企業競爭力是全球一流的,首先所有制造商都在這里,最大的消費市場也在中國,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與國外企業比起來我們在起步時間上可能晚了一些,但在技術上有后發優勢,蘇寧的信息系統由SAP和IBM提供,并不比國外落后,現在中國家電連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經驗。
(三聯生活周刊 記者黃燕)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