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藥店“并購” 馳上快車道
來源:
張玲娜
2008-04-10 15:41
我們已經很多次提及這些話題,兼并、收購、做強做大。很長一段時間,這些聲音構成了醫藥零售行業共同的背景音樂。老實說,再千鈞一發的事情,說的次數多了,當中蘊藏的危急信息多少有些脫落,好像這一刻,筆者甚至又開始惶惑:為什么?為什么做強做大已經成了非此不可的選擇?
當然,“為什么”、“應不應該”并不是什么重要問題,重要的是“是或不是”,隨著海王星辰這樣的上市融資企業在各地制造出一樁又一樁大手筆的收購事件,我們相信,并購這列快車已經切切實實開到了每一家零售企業的門口,來不及去追問為什么,在從來不缺憂患意識的零售經營者們看來,這一刻就是決定誰為刀俎、誰為魚肉的關鍵時刻。
武漢在這個時刻躍入我們的視野,作為一個典型的城市標本,它如此生動而鮮明地反映了當下全國醫藥零售市場的生態面貌:各種經營定位不同、發展思路不同的企業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捍衛自己的領土,低調者突然開始開疆辟地,高調者突然收縮戰線,等待時機;閑庭信步者有之,時不我待、躍躍欲試的企業更是比比皆是。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武漢的藥品零售市場是一塊競爭過于充分的土地,曾經有一位武漢當地連鎖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當地下崗人數眾多,很長一段時間,政府對藥店所設置的入市門檻相對較低,加上之前藥品銷售的毛利空間較大,武漢的街頭于是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夫妻藥店,平價藥店也在其間揮舞大旗。與這些生生不息的小藥店相比,與其他城市的連鎖藥店動輒幾百家的規模相比,單單從規模和數量上講,武漢連鎖藥店的發展似乎有欠火候。
作為湖北最大的連鎖藥店,湖北中聯在武漢一共有110家門店。而作為武漢的老牌藥店,馬應龍大藥房一共有80家門店,因為缺乏特別強勢的連鎖品牌,加上單體藥店數目眾多,客觀上使得武漢的并購市場充滿了機會。而從今年開始,武漢相關部門明顯提高了藥店的門檻,監管力度也在不斷提升,今年3月份開始的GSP“逐店認證”已經在切實推動著整個行業集中度的迅速提升。不少小單體藥店在認證風暴來臨之時,多方抉擇最后選擇退市,或者加入連鎖企業,而一些以加盟為主的企業則紛紛表示壓力增大,不得不放慢擴張的速度。因此,不管從外部政策環境,還是內部發展需求來看,武漢零售市場的并購都迎來了最佳時機。做大做強,這無疑會是一場持久戰,但對于單個企業而言,是否能夠抓住時機,拋出最有吸引力的魚餌,搶奪這個市場上最大的散戶群,或許就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之舉。我們相信,十八般武藝,或許很快就要在這一刻的武漢市場上決出高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