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連鎖業最大風險顯現
一、記者:有輿論認為是資本力量在主導目前中國家電零售業的整合,你認為對嗎?
羅清啟:首先我認為國美和蘇寧都是中國家電連鎖最優秀的企業之一,但對于這一問題,我認為,這根本就是個非常外行的判斷,資本本身并不能產生力量,真正的經營能力是產生生產力的根源。資本的本性是獲利,所以資本永遠是在追逐超強的經營能力,沒有這種超強的經營能力作為支撐載體的話,資本永遠不會增值,所以,目前家電連鎖業的行業并購整合完全是由經營能力的差異造成的。這個規律沒有國別與行業界限,當一個行業的企業競爭開始分出能力高下的時候,行業結構的演化速度會非常迅速,這是因為行業的種子選手已經明朗,資本開始介入,資本的幫手或者是推手的角色就出現了,道理就這么簡單。你在判斷一個公司經營質量的時候要看誰最受資本的追逐,而誰又被資本晾曬在一邊,這是很明了的事情。
二、記者:你對“門店數量并非決定家電連鎖成敗的關鍵”有何評論?
羅清啟:決定一個連鎖企業成敗的關鍵是經營能力。你提出的這個觀點可以這樣理解,門店數量并非成敗的關鍵,但是經營能力的強弱則是決定門店數量多少的關鍵,經營能力強控制的門店就多,經營能力弱控制的門店數量就少。門店在零售業是需求集合器,如果把公司當成是國家的零售門店的話,你就更容易明白這個道理。舉例說,芬蘭作為一個小國也有高質量的“門店”比如說諾基亞,但是美國的“門店”最多,所以美國的國力是最強大的,雖然芬蘭的諾基亞也不錯,但是芬蘭的國力有美國大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芬蘭的“門店”數量太少了,誰如果把簡單的道理復雜化誰就是在掩蓋自己競爭力的虛弱,如果它對這個問題一直喋喋不休的掩蓋,它就越擔心投資者看到它自己的競爭力不足,企業的競爭力是做出來的,不是靠說書說出來的,如果你是一個精明的投資者,你就會能明白,如果有人說美國的國力很弱,誰相信呢?因為美國的“門店”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三、記者:有輿論認為被并購企業將是關店潮的受害者,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羅清啟:不要一提關店就談虎色變,關店是很正常的經營技術面的調整。中國家電連鎖在快速擴張,這個擴張表現在每一個具體的市場就是門店數量的增多,但是,商業地角不是無限的,并購企業實際上是以最快的速度購買了其他企業的好的商業位置,當然也有不好的位置。并購企業的關店實際上是在他們的門店群中優中選優,因為零售的本質是地角生意,當別人是在剔除垃圾地角的門店的時候,而你卻在瘋狂地開店,這種開店行為實際上只能發生在劣勢地角中,實際上是劣中選優。我至今看不出這種所謂的內生開店方式的成功之處在什么地方,并購者實際上是在挑選最好的地角,而一些企業的自我開店已經變成了意氣用事的、無奈的盲從,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我認為這是中國家電零售行業最大的風險,因為垃圾地角的門店沒有流量支撐,最終要關店,所以,對精明的投資者來講一定要深刻地、清醒地看待關店的問題,關店沒有統一的共性原因,只有完全差異化的個性原因,因此,我認為關店潮的最大受害者是站在旁邊看著別人并購的企業,而不是并購的主體或者是被并購的企業。
四、記者:有輿論認為家電連鎖的并購存在巨大的風險,而自己開店則沒有風險,你怎么看?
羅清啟:有輿論最近一直在熱炒所謂的并購風險,并給家電連鎖劃分出所謂的自己開店式的內生發展模式,以及并購式的發展模式,這個劃分方法沒有任何道理,因為任何企業的生存發展都是內生性與外生性的結合,對現在的中國家電連鎖業來講最重要的不是給自己規定成長路線,而是快速成長。內生增長理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興起的所謂的宏觀經濟增長理論,這種增長理論根本就不是一種經濟增長術,實際是西方誤導、遏制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的一種手段,而現在被國內的客里空拿過來套在自己企業的脖子作標簽,真不知道這些戰略模糊的企業的未來在什么地方。中國家電連鎖企業的網絡雖然都遍布一、二級城市,但是格局仍然在變化,未來幾年行業的關鍵就是爭奪最優質的商業地角,誰擁有了優質的商業地角誰就將擁有家電流通商業的未來,因此說目前的中國家電連鎖業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并購風險,也不存在自己開店就沒有風險,行業的最大風險是拿不到優質商業地角的風險,這些優質的地角拿不到,什么信息化建設、品類管理、高效顧客響應等諸多概念連篇的商業油畫只能在空氣中展開,為什么,沒有畫布啊,怎么畫?一直在搞并購的企業實際上是以最快的速度從別人手里拿到最好的地角,去控制城市中的商業制地權,另外的一些企業則急匆匆地在垃圾地角快速開店,兩種經營思路判若云泥,我個人認為,中國家電連鎖業從來沒有發生過門店數量的競爭,存在的只有優質門店數量的競爭,精明的投資者應該獨立思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