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虹成國美新權力符號 員工稱愿同甘共苦

圖為黃光裕胞妹黃秀虹
這些天來,那些預期國美電器因創始人黃光裕遭拘而坍塌的人們,大概有些驚訝了。
因為,隨著國美電器緊急避險舉措的推出,特別是黃光裕大妹妹黃秀虹迅即被推上鵬潤投資女掌門的位置上,一切都表明,國美電器正在重新規劃不同于黃光裕時代的整體策略。
這家源自中國本土的家電連鎖巨頭,正在開始艱難地轉身。
負面預期并非沒有來由,實際上,過去多年,因創始人遭遇調查而導致的多起企業倒閉案確實強化了人們的這種心理。
但是,事實上,也有企業走出危機,而且變得更為強大,創維就是這樣。或許人們應該期許的是,國美電器能夠在這個中國企業的“孤例”之外,再創造一個新的案例。
一個假設是,這些企業未來的幸福,某種程度上,正是建立在這一現實的悖論之上:唯有創始人不斷被“否定”,才有企業的重生。
推新“權力符號”
黃光裕被拘,導致他在國美電器的代言人形象一夜之間傾覆。而創始人與企業之間的“兩位一體”性,似乎讓公眾認為國美電器的前途充滿了兇險,甚至有人表示,它將走向崩潰。而唐萬新(德隆)、顧雛軍(科龍)早已成典型例證。
國美顯然絲毫不敢大意。當黃光裕遭遇調查被確認后,該公司迅速發布一則公告,聲稱調查與公司本身無關。當時,副總裁何陽青強調,資產和資金“沒有被個人挪用或占用”。
隨后公司董事會召開緊急會議,陳曉兼任董事會代理主席,成立了決策委員會,由陳曉、王俊洲、魏秋立3人組成,負責日常經營和重大管理決策;決策委員會之下設有執行委員會,李俊濤、牟貴先、何陽青、辛克俠等副總裁以及黃秀虹等原各大區總經理組成了執行委員會,負責總部和分部日常經營與管理。
一切顯示出,隨著調查升級,國美急切希望與黃光裕劃清界限,以避免形象持續受損。同時,試圖借助決策層的調整,穩定軍心。
當時,它還向全體員工發文強調,“作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獨立公司”, 國美電器“一直守法經營”,履行著“對投資者、社會、員工的承諾;總部、大區和分部都在正常經營”。
“只要信心在,少哪個人都不會有多大影響,畢竟有成熟的制度。”在上周該公司上海大區戰略發布會上,一位內部人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強調。
這一幕與黃宏生被調查之后,創維董事會的應急措施類似。2004年11月底,黃宏生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查后,創維數碼迅速與黃宏生劃清界限,成立了由香港本地最有威望的律師、經濟界人士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借助決策團隊的重組,度過了信任危機,直到2006年,公司步入正軌,特別委員會才解散。
但黃光裕個人畢竟是國美電器最大股東(持股達35.55%)。作為創始人,即使被隔離在決策圈外,他的控制力、個人影響力仍將能發揮關鍵作用。而作為家族色彩濃厚的企業,它一定會擔心,幕后的話語權未來會隨著創始人權力被逐漸淡化、出局,旁落他人。
這也是上海大區原總經理黃秀虹被推向前臺的背景。雖然她的個人影響力遠不如黃光裕,但作為由底層拼打上來的黃光裕的胞妹,由她來擔任鵬潤投資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的角色,自然可以消除國美因管理體系多重、派系極為復雜導致潛在的崩潰危機,也可延續家族企業的權力。
黃秀虹正是這一權力的符號。
一個重生的世界
國美電器顯然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脆弱,相反,它強大得令人驚異。黃光裕時代的部分經營理念正在被扭轉和否定,國美試圖在雙重危機(企業運營危機、金融危機)壓力下,重新獲得競爭的先機。
關于新戰略,早在春節之前,國美電器便已發布過。它強調,今年重心放在優化網絡與店面、提高單店經營質量上。公司將適度調整、淘汰部分店面,以求達到供應商與國美的投入產出比合理。而上周,國美電器上海大區發布的2009年戰略,正是集團這一戰略的細化。
國美新任華東大區總經理辛克俠表示,上海將關掉部分布局不合理的門店,新增旗艦店、大店。并且強調,在擴大內需、保增長形勢下,公司將由規模增長轉向內生性增長,尤其是提高單店經營的贏利能力。
這與黃光裕兩年前的發展戰略形成鮮明對比。黃光裕似乎誤解了海爾董事長張瑞敏的一句話,即“企業只有創業沒有守業”。過去多年,在他還在習慣大談零售業務的時期,他的嘴里常常跳出國美門店數量,而且還強調何時進入世界500強等等。
過去的戰略顯然側重一種規模化運營,它造就了國美龐大的營收額,并讓黃光裕在胡潤排行榜上連續光鮮多年。作為中國連鎖零售業的個人英雄,黃光裕幾乎將上游廠家變成了附庸。
而在獲得本土領先優勢之后,他顯然已經有些失去發展的耐心,開始不斷借助資本手段實現擴張。而這也正是備受公眾嘲諷的國美“類金融模式”:國美電器只是被異化的“金雞母”,黃光裕的目的是,借助它向房產等領域無限延伸。
新的戰略開始扭轉過度規模化傾向,這顯然是對黃光裕時代的反駁。當然,黃光裕本人實際上也在進行一些變革,比如,用人上,收購永樂后由陳曉負責運營與執行層面,已經給這個家族企業帶來了部分活力。
上述否定創始人的戰略,或許成為國美模式再造的先導,成為受益于創始人個人形象坍塌的變革機會。而這已經有類似案例。比如創維集團在創始人入獄后,其旗下業務重新調整了戰略,不但沒有萎靡,反而顯示出其強大的競爭能力。
國美內部提振信心的舉動也正在成為凝聚力。辛克俠透露,特殊時期,領導層開會時經常收到員工發來的“支持短信”,要與國美共甘苦。“看到這樣的短信,我們感動得都想掉眼淚,有這樣的員工,我們能不充滿信心么?”他說。
創始人之癢
黃光裕,這個白手起家的廣東人,仍在繼續遭受著法制以及商業倫理的拷問,公眾也在不斷挖掘著他的原罪意識。
公眾還是從黃光裕始于10多年前的婚姻中嗅到了國美的罪過。他的妻子、已被調查的杜鵑,由于上世紀90年代曾任中國銀行放款專員,已被視為黃光裕違規貸款,最終走向深淵的誘因。而她提出的“商者無域、相融共生”,也正在被解讀為支持黃光裕,最終讓他沉迷于資本運作游戲,以求高速成長的商業理念。
尤其是在2006年收購永樂后,面對媒體,黃光裕基本上已很少談及具體業務。但這些恐怕不能構成黃光裕形象坍塌的獨特性。黃光裕與他的哥哥早年的人生故事,遠不如永樂掌門人陳曉的故事的曲折、悲情,甚至也不如書生氣略濃的張近東與他的哥哥的故事。
而且,與其他已倒下的企業創始人相比,黃的經歷似乎都算不上最典型。
牟其中(南德創始人)、唐萬新(德隆創始人)、黃宏生(創維創始人)、楊斌(歐亞農業創始人)、顧雛軍(科龍創始人)均已身處牢獄。而在個人成長、創業經歷的曲折與傳奇性上,他們并不比黃光裕遜色。
圍繞著黃光裕的調查仍在持續進行,并且有著擴大的跡象。
不過,無論何種原因,創始人與企業命運之間都有一種微妙關系,可謂“創始人之癢”:創始人雖然一手鍛造了企業,但他們同樣也是“最危險的分子”。
當無法擺脫深重的原罪、當個人意志過度膨脹而無監督,個人與企業都可能發生塌方,只是目前輪到了黃光裕與他的國美而已。
(第一財經日報 王如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