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品牌的市場細分及思考
言歸正傳,逛了一圈,發現H&M的衣服質量真的一般,價格倒也不是很貴,分為幾個檔次,以秋裝為例,從99,199,299,399不等,400元以上的較少,但由于質地一般,或者說H&M目標群體還是屬于追求時尚、款式為主的90后吧。而ZARA的衣服價格較貴,以男裝為例,外套基本在1000元左右,500元以上秋裝是屬于該店的正常價格。ZARA的目標消費群應該更為廣泛,基本以80后為主要群體。
總體感覺,H&M在中國短期內應該更有發展前景和空間,但長期看,還是較為看好ZARA,并且本人對H&M產品的質地并不滿意,一眼看上去很粗糙,店面也比較擁擠。
其實,從國外進入中國內地的這些店鋪、業態或者商業模式,越是堅持當初的想法,越會取得成功,但會有一段時間的調整期。如麥當勞、肯德基,前者穩扎穩打,后者本土化開始很成功,但經過20年的發展,麥當勞還是堅持了她正宗的美國味道;而肯德基也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經常成為眾矢之的;同樣,沃爾瑪和家樂福也是這種情況,沃爾瑪更穩健,家樂福更進取,但現在看來,還是“穩健”為好啊。
H&M占據了一個年輕人的喜歡的購買衣服的價格區間,這個區間大概就是99-299之間,這也是H&M的主力價格區間,年輕人喜歡不斷的變化和更新,所以,新品的推出就是最關鍵的了,在這方面,ZARA是領導者,H&M能做得到嗎?
ZARA來自西班牙,來到中國內地所謂的“快時尚”表現在價格上并不便宜,就像去沃爾瑪買東西,其實對很多工薪階層來說,價格真不算便宜。所以,“平價時尚”這句廣告語要在ZARA(中國)實現,是需要時間的。但對于H&M(中國)而言,這句話卻很適合,但首先要解決“質地”問題,不能一眼看上去就沒有購買的欲望。
誰說中間路線不能成功?
想起國內的兩家上市的快捷酒店。如家,七天等成功都是中間路線的勝利。用“舒適”、“安全”、“衛生”、“便宜”占領了中低端商務和旅游者的住宿市場。但我覺得,如家、7天的價盤大致在120-220左右,在此之下,80—120元的商務也將是二、三線市場的一個機會點,而且這個價格空間的商務酒店的空間也是很大的;80—120元/天,二三線甚至以下的市場從現在看,也是非常適合進入的一個有足夠空間的市場。
“快時尚”的概念迎合了年輕人的追求變化、彰顯個性的心理需求;同時又在價格上有相對優勢,成就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也就是郎咸平教授說的:縮短了產品的前導時間。
ZARA可以做到設計、生產、交付在15天內完成.實際上至關重要的環節是ZARA的靈敏的供應鏈系統,大大提高了ZARA的前導時間 (前導時間是從設計到把成衣擺在柜臺上出售的時間)中國服裝業一般為6~9個月,國際名牌一般可到120天,而ZARA最厲害時最短只有7天,一般為12天。12天,怪不得人家稱ZARA是服裝界的戴爾。
【案例】
“哎呀呀”是一家有2000多家連鎖分店的小時尚飾品店,走的是中低端路線,而且其盈利能力也不佳,盡管店多,但不強。究其原因,無非是沒有控制住關鍵的節點,也就是郎咸平所說的“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上,最重要的“設計能力”沒有一家企業能夠覆蓋。而“哎呀呀”也只是采購產品,主要采用加盟方式進行運營。設計對“哎呀呀”來說,根本無法做到。原因很簡單:品類太多,太雜。
其實,不是大家不想做設計,而是由于這些小的時尚產品品類太多、太雜,更新太快,一家企業很難以達到消費者需求更新的速度。所以,要打造此類“快速時尚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該行業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打造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系統才是根本解決的辦法
分析了這么多的案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啟示一,水平思考。相對于垂直思考而言的一種思維方式。由享譽全球的著名思維大師、心理學家愛德華•德•波諾博士于1967年提出的,它旨在推動人們進行創新思維,水平思考是與垂直思考相對應的思維模式。水平思考法是從多角度多側面去觀察和思考一件事,善于捕捉倆然發生的構想,從而產生意料不到的“創意”。如果僅僅從品牌、廣告、上來考慮問題,ZARA很難超越國際一線服裝品牌,而快捷酒店也不會誕生了。
啟示二,市場細分。在中國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細分總是有效的,就看要找到什么標準。今天又看到某人的微博上討論定位理論。說打造“代表品牌”就是要早就“第一品類”……其實這就是里斯的品類論,也可以看做是定位理論的升級版。但我總覺得,西方成熟市場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誤導中國企業,中國市場實際上還很很多的市場機會。千萬不要拿著定位和品類論捆住自己的手腳,走都走不動!市場細分也一樣,找到一個空間,并不需要那么復雜的要做到第一,第二照樣能活的很好。
啟示三,做減法。別人做了,我們去山寨,加點什么東西,這是典型的中國山寨思維。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做點“減法”,把豪華降低為舒適,將幽靜降為安靜,將嚴密安保降為安全,將貼身服務降為便利……這些造就了快捷酒店,很多人外出進行商務活動,為的不是享受,是基礎的要求,這就夠了。
啟示四,資本的力量。馬云說:“不能讓資本說話”。這也是對的,但我覺得,離開了資本,就算很好的想法和商業模式,一時卻很難通過原始積累快速解決以及商業化。等到積累了原始資金,機會恐怕早就消失得無蹤影了。
(蔣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