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你能撈到啥(上)
黃鐵鷹老師在《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對所謂的經營標準化復制問題,予以了迎頭痛擊。經營者可以學習他人的優秀之處,可千萬別拿什么都當成一呼百應的成功模式。葉敦明注意到,經營者擔負巨大的風險,對成功太渴望了,特別是在經營困難的時候,總是希望有一個神威的“火種”,點燃自己的事業和前程。星火燎原的火種,不是別人給你的,能給的只是一種精神,一種經營企業的態度和概念,而不能給的,則是經營企業的哲學、價值觀和靈魂。照貓畫虎,抱著速成的心態,殊不知,經營企業如同經營人生,速成約等于速死。
早在1954年,德魯克在其成名著作《管理實踐》中,就一再提醒企業管理人員,你雇傭的是工人的全部,而不僅僅是一雙手。一雙手的價值,比不上高效的機器,充其量只是在暫時不能機械化或者自動化的地方,發揮一臺最劣質機器的價值而已。火鍋店的一線員工,他們最大的貢獻是服務的心,是呵護客戶的殷勤,是客人吃出非常味道的底料。裝修、菜料、招牌,都只是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基本條件,回頭客卻對服務斤斤計較,花上幾百元就能落一個舒心的消費體驗,太劃算了。
服務必不可少。葉敦明認為,在三種地方服務顯得尤為珍貴:醫院、學校和餐館。醫院、學校,你的消費是迫不得已,你所做的就是交上錢,然后聽天由命,若是醫生、老師有丁點的服務態度,你冰冷的心也會隨時解凍。而餐館,特別是消費水平不高的,你得到的服務也不少,可往往都是皮笑肉不笑的服務。你像爺一樣的消費著,那些服務你的人,卻拿著低薪、住著狗窩、干著苦力,他能心理平衡嗎?服務的范式有了,可發自肺腑的服務之情卻總也見不著,這樣的服務是把笑臉用蠟服裝起來,然后不帶感情地大規模復制。這不是你想要的服務人員,活生生的,親切切的,說的過一點,他們是希望破滅的“服務僵尸”,沒有得到企業和社會應有尊重的員工,又怎么會拿客人當親人呢?
企業最大的目標是利潤,利潤是股東和全體員工發展的本錢,絕不是股東單方面逍遙人世的資本。就業,穩定的就業,薪資收入合理的就業,是企業利潤對員工的最大承諾。發展,是人性的根本需求。海底撈火鍋店的員工,從勤雜工,到領班,再到大堂經理和店長,有管理和專業兩種晉升路徑,每個員工只要做出貢獻,表現出色,都能在職務、薪資上攀升一次。有盼頭的工作,是最能調動人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不是股東,也能迸發出主人翁的精神。
海底撈,打破了“不是管理人員,就是干活的”這一飯店業的陳規陋俗,每個員工都有機會成為管理人員,在此之前,他們可以并且愿意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來飯店的客戶,每一桌都一個殷勤招待的主人,每一個處都有細心呵護的主人,這樣的消費簡直就是一次服務的盛宴,是客人自尊的通透的沐浴。爽了客人,自然美了火鍋店,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分享者,這才是張勇在體制設計上的最大妙筆。
管理的智慧,有時候是天生的,有時候可以后天習得。海底撈的張勇,是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他不怕試錯,但只要是對的,就會遵守的死心塌地,并且讓每一個員工以自己的利害得失,去理解和遵循一些最基本、最可貴的原則、概念和制度。葉敦明認為,張勇在管理上雖是無師自通,可他的貢獻遠不止海底撈這么個火鍋連鎖店。海底撈,為火鍋店,為餐飲業,也為更多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指明了另一種發展道路。也許,是另一片天空,海底撈的模式只是過眼云煙,每個企業都要找到自己的星辰、月亮、太陽和煙云。
(作者:葉敦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