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你能撈到啥(下)
而人,則復雜的多,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心,流程規范只是表面上的順從,標準化管理的結果呢,也只能是以所謂的平均水平為參照。要知道,平均水平對于優秀者而言,是輕而易舉的,平均水平只是對落后者的一種小小的期待。拿落后者的標準,去套用優秀者,甚至還要動用激勵,這是在干嘛呢?葉敦明發現,很多企業的管理,都是在傳達一個連自己都不認可的基調:親愛的員工,請你拿自己跟落后者比一比,只要比他們強就可以了。若是如此,激勵就是在鼓勵優秀者懶惰、落后者恐懼、中游者觀望,這樣的企業管理是在捉弄人,不是在激發人,更不用說成就人。
連鎖經營,常常是模范店的復制,連海底撈也難逃此魔咒。北京、鄭州、上海,是海底撈三個大區。《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中提到,北京是火鍋的天堂,鄭州和上海對火鍋的熱愛就要遜色一些。該書沒有提到三個大區的經營狀況,而張勇本人也不做利潤要求。開店的目的,似乎在于開好一個店、帶好一批人、擴展下一家的良性循環上。這種幾乎用自己的錢、自己的人的擴張方式,也是海底撈穩扎穩打的一個符號,葉敦明認為它可以說是一種“內生式”發展方式,發展的速度也許不是很高,但質量卻會高出一截。而餐飲業、服飾業的瘋狂擴張,則是鮮明的反面。
張勇,海底撈的總舵主,也談及了對海底撈隱約危機的擔憂。師徒制,一線人員的濫用自主權,流程規范與現有模式的融合較難,私營企業主常用的隱憂,考核人而不是考核利潤,這些都是張勇對現有海底撈的擔憂,也是對更好的海底撈的一種期待吧。縱觀海底撈的員工,從簡陽等邊緣貧困地區出來的居多,他們把城市當成一個大海,把企業看成一艘戰船,每個員工都像做一個好水手,從而在搏擊城鄉歧視的航行中不會被沖走。員工對城市的恐懼,轉化為對企業的忠誠,自尊、自愛、自成,只有在海底撈才能得以享受。一定程度上,員工把海底撈當成自己在陌生城市的家,一種家族企業般的創業激情,由此噴發并洶涌著。
以目前的城鎮化趨勢,每年都會有上千萬農村年輕人進城,海底撈的后續人才還是有不少的蓄積量。只要城鄉的差距仍然存在,只要低學歷員工想在城市扎根,海底撈就不愁沒有“員工紅利”。張勇所談及的海底撈的潛在風險,葉敦明非常認可,畢竟企業是他一手創立和經營壯大的,他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海底撈,你學不會》看了兩遍,在網上也參照了一些相關的報道文章,只是可惜最近耳部動了一個小手術,困在醫院和家中近20天,只能多讀書、少上網、盡胡想,沒能去上海的海底撈體驗一下,對于我的紙上談兵,希望讀者批評指正,也期待最近有空去一趟海底撈,撈到更多的觀感、體驗和認知,算是對我的光說不練做一個小小的補償。
海底撈可能的問題之一,就是張勇動了上市的心,這一點黃鐵鷹老師也是不甚贊成的,動了凡心的信徒會推翻自己的信仰,動了上市之心的海底撈,也有可能讓別人來否定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怕槍打出頭鳥,希望找個大股東做靠山,或者全體股民為后盾,是私營企業主在做大過程中拋棄滅頂風險的一個常用之招。葉敦明覺得,上市公司的“免死牌”,可能不會讓海底撈蒙受莫名其妙的折騰,但丟失管理自主權的海底撈,急速異化的風險就會顯山露水,也許這就是自毀長城。
與其引狼入室,還不如把海底撈從民工的城市驛站這個小圈,擴張到社會用工、地方經濟穩步發展的大圈中。這一點,海底撈就要向富士康學習了。海底撈固然不能成為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動機,但起碼可以成為某個街道、某個社區的好伙伴。張勇呢,也要從成都的閑云野鶴,直飛藍天,成為新興企業家的明星,去宣講自己的經營理念,傳播自己的經營哲學,把企業與小社會融合的更為緊密一些。海底撈員工們經營餐廳,張勇則在經營社會的海底撈、行業的海底撈。不過,這對于張勇來說,可能是不大容易翻越的大雪山。
至于本人覺得的第二個潛在風險,就是以高利潤支撐的內生式發展。火鍋店的毛利高達40%以上,一個上千萬元開張的店面,1年到1年半就能收回。當然,海底撈的高利潤,是建立在顧客高滿意度、員工高幸福指數的基礎上,不能算作是暴利,而是對超級服務的一種獎賞吧。就算社會認可不低、同行打壓不成,同一個“小區”內,越來越多的店面,利潤率的下降風險,還是用的,而且可能性較大。利潤率的降低,并不只是張勇裝到口袋的錢少了,更多的是一個或者一些店面的發展質量差了,一批人就不能成長起來,要么走人,要么就甘于做“平常的人”。激情的消退,帶給生產率的打擊,有時候是難以估量的。
海底撈與員工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雙向瓶頸”。對于海底撈來說,苦大仇深的員工,在頭幾年的發展肯定比一般員工快,但當他們成為小主管之后,往后的空間反到有限了。這時候,個人的素質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十幾年的成長經歷和環境,成了他難以逾越的沼澤地。以巨大付出為代價,換來的尊嚴和成長,只會對某些“天生的成功饑渴者”管用,對于正常的農村的年輕人,那只能是一種曾經的激情歲月,不容易跟隨到30歲,更不用說是40歲以上了。
為個性自由而戰的聰明人,為自己前途而戰的勤奮人,為在城市某一個自我空間的中年人,海底撈顯然不能給予更多。葉敦明并不擔心海底撈對農村年輕人的吸引力,也不太擔心所謂的員工整體素質問題,目前的海底撈總是感覺開始把自己太當回事了,總以為他們就是火鍋界乃至餐飲行業的弄潮兒。其實,從日韓、香港、臺灣等鄰近地區來看,海底撈還只是雛鳥展翅而已,更大的發展局面,往往需要更高、更開闊的眼界。而眼界,正是海底撈的集體缺失,他們太關注自己的得失,沒有機會去感受整個服務業、整個社會的絲微而又巨大的變化。中高管的MBA、EMBA,也只是一些內在精英層與外界經營層的個體對接,他們的眼界都還是停留在同等企業管理者的世界里,停靠在教授們研究所及的范圍內,這些都只是飲食男女的一個局部而已。
當海底撈不能持續、有效擴張時,哪怕是節奏慢了一些,或者是大多數苦熬幾年、尚未當上主管的“后備干部們”失去耐心,抑或被同行硬生生勾引時,海底撈的企業發展與員工成長的雙向瓶頸問題,就會豁然洞開。海底撈,在激發員工創造智慧的同時,也還要創造一種內部創業的簡單機制,創造一種融合更多社會資源的可控的開放環境,創造出一種為創造者實現自我承諾的一種“永生”生態環境。這樣的海底撈,開的牌就大了,甚至說,它也許就會是平凡的一個個集體、創造出不平凡事業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正是刺破資本、高科技神話論的一把利劍。
國人愛吃,做餐飲的很少會擔心經濟的冷暖,口味的變化、飲食文化的趨勢,這些小環境才是他們關注的對象。火鍋店是半自助式的,客人就是半個廚師。好的廚師,自然對原料要求很高。因此,葉敦明認為,海底撈的產品創新速度與質量,相當重要。推陳出新的產品,耳目一新的服務,構成了海底撈的發展雙翼,這一點張勇必須要學習喬布斯。海底撈當前的服務成本應該不低,一線員工的免單、打折不會占據很多,而是很多客戶吃的舒心,大多押寶在人員服務上。服務是個無形的產品,哪怕提高一丁點,成本都會大增,而且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又不是標準化的,讓一線員工承擔著顧客滿意度這樣的重擔,只能是以利潤的不約束、成本的不控制為代價的。
從根本上來講,海底撈是鄰家大哥開的一個火鍋店,價格略高一些,可服務好,位置也方便,兄弟們自然會捧個人場。中檔消費是城市的主流,小飯店的消費、五星級的享受,讓海底撈顯得醒目,一如當初迅速走紅的某個擦皮鞋連鎖店。鄰家大哥的魅力,在于人際,關系穩定,影響力有限。對于海底撈來說,在陌生的開闊地,開設新店的啟動成本和風險就會很好。當自有資本、自有人才跟不上趟時,外部資源的引進就會正向、反向作用力交叉出現。如今成長不俗的海底撈,需要在看不見的地方多撈一撈,撈一些與現有經營和文化大相徑庭的東西,看看能否更能兼容并蓄一些,這樣的海底撈,才有可能撈出大世界。
(葉敦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