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電商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老路
監管缺失致電商市場問題重重
聯商網特約評論:“雙11”前夕,國家質檢總局以“神秘買家”方式抽查了包括天貓在內的主流電商502個批次七類產品,不合格產品近3成,而皮鞋、毛絨玩具、休閑服裝、移動插座、室內加熱器等7種產品不合格率均在30%以上,一些羊絨產品甚至“一絲羊絨也沒有”。
化妝品更是假貨的重災區。央視多次報道某知名電商平臺化妝品和日化產品很多都是假冒偽劣,幾塊錢的包裝,幾塊錢的餡,幾毛錢的工錢,成本不到10塊錢的東西搖身一變成幾十上百的“高端化妝品”。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再次曝光,很多專供淘寶、朋友圈的“國際大牌”其實都是來自廣州市白云區鳳凰路專業批發市場的“山寨”品。
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大量存在,不但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使電商占盡了“低價優勢”,處于不正當的競爭優勢地位。事實上,還有相當多的同品牌同型號甚至同條碼的產品,網上售賣的是“功能縮減版”,本不是一樣的東西,卻往往被電商用來與線下比價,欺騙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強化“網上低價”印象,獲取額外的不正當競爭優勢。
與前些年放任不管相比,今年國家工商總局的約談、叫停“折扣價”,質檢總局的突擊檢查,無疑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累了多年的問題指望通過一兩次的約談、檢查甚至是處罰全部解決不現實。
也因此,今年“11”期間,提價打折、以舊充新、假降真漲、有價無貨等欺詐現象依然很多,“史上最低”、“全網最低”、“銷量第一”等國家明令禁止的不實宣傳依然甚囂塵上,消費者購物差評的集體維權貼依然眾多,虛假低價、無效訂單問題依然突出,“雙11”之后,依然是消費者集中投訴的“旺季”。
依靠“造節”來拉動消費是電商巨頭慣用的手法之一,這種運動式消費帶來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一年幾次的“瘋狂”雖然帶來了短暫的繁榮,但實質上是透支了節前、節后的消費需求,它造成的高投訴率、高退貨,也造成了在人力、物力、倉儲等方面的閑置甚至是浪費,而這些損失最終會“羊毛出在羊身上”——由消費者來買單。
這些問題既侵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從長遠來看,也必將制約我國電商市場健康發展。劉強東說過,假貨是電商發展的最大瓶頸。
移動電商的問題只多不少
馬化騰說“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自2010年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國移動電商迅猛發展,有追平甚至越PC之勢。各公司三季度財報顯示,阿里移動端收入大增1020%,占比達35.8%,京東移動訂單量增長534%,占比29.6%,當當網的無線流量則超過PC端。
據淘寶網總裁張建鋒透露,截止目前,每天有8000多萬用戶登陸手淘,與PC端基本持平,淘寶無線已變成一個主流,而不是補充。分析稱,未來的淘寶將變成一個龐大的融商品、服務、生活于一體的龐大的消費生態體系。
電商巨頭從PC端轉戰移動端,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把網上購物的功能搬到無線之上,二是與線下商家合作,布局O2O。
那么問題來了,把網上的購物功能搬到移動端,原有的問題解決解決了嗎?沒有,諸如問題商品、價格欺詐、噱頭開道、過度營銷等問題,一樣也沒有解決,而是直接從PC端轉移到移動端。阿里自稱手淘可以實現監管,解決安全、監管、社會信用等問題,但這顯然難以令人信服,如果真的可以做到,為何PC端的這些問題多年得不到有效解決?依老笑看來,淘寶與朋友圈之間的差距,不過“五十步”與“一百步”的距離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電商巨頭幾乎都沒有線下,O2O布局更多的是借助線下商家的資源來完成,但在與電商巨頭的合作中,線下商家無疑處于弱勢的一方,類似于前些年的“零供博弈”問題出現只是遲早的事。與此前的零售終端相比,電商巨頭無疑還要強大得多,弱勢的線下商家的利益如何平衡,顯然也是一個問題。巨頭當道,誰來保護弱勢線下商家的利益?
在移動端,類似于“口袋購物”、“微店”等零售行為幾乎不被監管,這些多由個人經營、幾乎沒有門檻的游擊式的商業行為,涉及到食品、化妝品、藥品等原本有高門檻的行業,消費者的權益該由誰來維護和保障?總不能要求所有消費者都像孫悟空一樣“火眼金睛”吧?
O2O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案例似應首推團購模式,但在此領域,服務縮水、消費者遭遇歧視性對待早已屢見不鮮,但至今尚未有管理部門介入,也沒有相關的政策進行調整規范。
“雙11”的問題還沒有完全消化,“雙12”又撲面而來,據稱某寶推出了“非常低廉的‘懶人生活’”,洗衣服9.9元還免費上門收貨,9.9元的2小時保潔服務,9.9元的洗車服務,這樣的優惠力度簡直堪稱“天下掉餡餅”。但這會不會是馬云說的“25塊錢就想買勞力士手表”,老笑持強烈懷疑的態度。
規范電商市場管理已刻不容緩
有評論稱,美國零售商懼怕阿里,是因為美國的電商落后于中國。
老笑對這一判斷只能報以“呵呵”。美國的亞馬遜為何干不過中國的淘寶網?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后者可以對“售假作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前者做不到這一點。不止是亞馬遜,新蛋等“外來戶”都做不到。老笑對此論深以為然。
不過,老笑還是真心希望中國的電商發展能走在美國同行前列,借助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市場規模,如果政府之手適時適度介入,制定規則,規范管理,中國電商全面領先于美國或可期待。
老笑認為,政府至少應從三個方面入手,規范電商市場管理,營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一是盡快對網絡零售征稅,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電商已享受多年的免稅優惠,對線下實體零售企業來說,毫無公平可言。眾所周知,淘寶賣家都不繳稅,B2C電商也只是象征性地繳稅,而實體零售企業幾乎承擔著全球最沉重的稅負,立法者有責任維持競賽的公平,而不是偏向其中的一方。
由于我國尚未對電商征稅,致使實體零售企業喪失了成本優勢,消費加速向網絡轉移,導致了實體零售企業大量關店裁員,但電商的發展顯然不可能填補就業的缺口。
舉例來說,2013年,沃爾瑪全球營收4763億美元,全球雇員超過220萬人;同年阿里網絡零售交易額約為2513億美元(按全國網絡零售交易額1.8萬億的8成計算得出),但阿里集團的員工僅有2萬余人,甚至遠遠低于亞馬遜的11萬之眾(后者的當年度營收為744.5億美元)。
當然,你可以說,全國有很多“淘寶村”,淘寶賣家、天貓商家以及眾多的快遞人員都是阿里間接安置的就業。但據網上公開的數據,淘寶800萬賣家,真正賺錢的不足30萬;6萬多天貓商家,能保本的不到10%;“雙11”期間,1%的商家占據了90%以上的交易額。對那些大面積虧損的賣家來說,阿里真能解決他們的就業嗎?
二是規范電商市場管理。無論是PC電商還是移動電商,都應納入相關部門的監管之下,相關行業的準入制度、從業資質等,應該與實體零售一視同仁。特別是對食品、藥品、化妝品安全,電器及母嬰用品質量的監管,更不能差別對待,這些領域一旦出事,后果會非常嚴重。
當前,下鄉、出境、大數據被一些電商巨頭確定為優先方向。如果監管缺位,按照以往的慣例,出現傷農、坑農事件可能性很高,進口“洋垃圾”、“出口轉內銷”也不奇怪,所謂的“大數據”提供比價軟件一樣的“貓膩信息”或也不足為奇。
三是制定線上線下企業平等合作管理辦法。PC時代,賣家被迫無條件地參與電商巨頭的節日大促不勝枚舉,在平臺之間選邊站隊的事時有發生。面對估值動輒數百上千億美金的電商巨頭,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支持,不管是在PC端還是移動端,線下商家顯然缺乏與“合作伙伴”叫板的底氣,不可能居于平等的合作地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但在我國零售市場,競爭過度早已成為業界共識,但“有序”還任重道遠。沒有政府之手的介入,缺乏必要的監管,“基礎”就不可能牢固;沒有公平的稅收, “統一開放的市場”也無從談起。
競爭是商業存在的形態,但公平是競爭的前提。電商、店商同為現代零售業的“一體兩翼”,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競爭融合是市場經濟環境的應有之義。從長遠來看,這也有利于我國零售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對電商市場,與其等到將來各種問題積重難返再開展治理,不如從現在起就制定規則,規范管理,避免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聯商網特約評論員 老笑/文 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