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藥店大吐苦水 電子監管碼投入超1/3年利潤
一場湖南養天和大藥房和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官司讓連鎖藥店長期以來壓抑的不滿情緒爆發了。在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期間,不止一家藥店大吐苦水:除了電子監管碼帶來的支出壓力,醫保藥店審批的困難和水漲船高的成本讓連鎖藥店普遍面臨虧損的困境。
監管碼投入超1/3年利潤
1月25日,養天和因國家食藥監總局強制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將其告上法庭,直言國家食藥監總局“官商勾結”,通過行政違法行為與阿里合謀牟利。訴狀遞交當天,國家食藥監總局急召藥店、藥企等代表赴京,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孫咸澤在座談會上當場宣布將收回阿里健康對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的運營權,并聲稱認真采納意見,形成意見上報國務院,待收集各方意見后再采取后續措施。
階段性的“勝利”讓連鎖藥店群情鼓舞,在采訪中對北京商報記者大吐苦水。養天和大藥房董事長李能稱,電子監管碼加大了零售端的負擔,藥品從藥批到藥店按照正常程序是錄入倉庫,電子監管碼則需要每一盒都掃碼入庫,從倉庫到門店、進入門店和賣給消費者各要掃一次碼,每個門店至少需要增加一名員工。老百姓大藥房若每個門店都完成配置,需額外投入8000萬元,超過2015年稅前利潤的1/3;而一心堂因門店數量多需要投入上億元。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藥店總經理表示,監管部門不斷收緊對大型連鎖藥店的監管,卻對難以監管的小藥店置若罔聞,是一種偷懶式監管。“新版GSP要求每個門店都要配備執業藥師,連鎖藥店都有遵守,每年增加幾十萬的成本,但小藥店卻只是執業藥師互相掛名,根本不符合要求。執業藥師存在20萬的缺口是現實,監管部門卻大多將目光集中在連鎖藥店上,但小藥店的情節更嚴重。”
醫保藥店政策難落地
除直屬監管部門食藥監局外,另一個與藥店息息相關的政府部門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掌握著醫保藥店的審批權。2015年10月,國務院決定第一批取消62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其中,基本醫保定點藥店資格審查、基本醫保醫療機構資格審查均在其中,原則上2015年底前全部取消。然而,北京醫保藥店的特殊政策導致政策遲遲未落地。
北京醫保具有一定特殊性。北京的醫保是存折,醫保金與社保卡是分開的。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稱,門診病人在院外拿藥是完全自費的,在醫院看病后,如果想在醫院外購藥,必須憑醫院出具的加蓋外購專用章的處方才能報銷。醫保起付金額1800元。
對于連鎖藥店來說,醫保資格是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條件。老百姓大藥房方面表示,地方監管部門對零售藥店的營銷網絡拓展或商品銷售等提出特殊要求,將影響公司的經營策略。連鎖品牌難以入京也造成了北京藥品零售市場始終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完善醫保藥店政策是連鎖藥店的又一呼聲。據一位不愿具名的藥店負責人透露,此前曾與北京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探討過這一問題,北京醫保藥店的政策或在2016年6月做出調整,有望從醫保定點制改為協議制。
資本積累增強藥店底氣
一心堂、益豐藥房和老百姓大藥房的接連上市為三者帶來充裕的資金。上市初期,一心堂與益豐藥房分別募資7.5億元和7.3億元,老百姓大藥房募資達10億元,三者年利潤都已破億。充裕的資本讓企業得以加速并購,達到一定的量級讓原本弱勢的藥店一方有了掰一掰手腕的底氣。
在養天和狀告國家食藥監總局后不久,三者便發布聯合聲明,反對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碼這一個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完全屬于重復建設的不良政策,對于訴狀里面的內容感同身受。“一直以來,三家連鎖藥店都在盡力提升企業經營規范程度,從而達到藥監部門的相關要求。同時,三家連鎖藥店始終擁護合理監管政策、合法行政作為,而且也積極支持藥品監管電子化、互聯化。對電子監管碼卻難以認同。”
業內專家表示,對于企業而言,追求利益是毋庸置疑的;拋開監管碼之中的利益不談,監管部門追求的是安全和穩定。監管碼風波發生至今沒有被粗暴地叫停,而較量不斷升級是一件好事,事情被公眾知曉后將更加公開透明,各方聲音的加強也有助于藥品零售市場的凈化。
(北京商報 作者:李鐸 肖鵬)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