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發布千店計劃 實體書店此暖非彼“暖”
繼當當、三聯書店之后,國內首個新三板出版機構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出版集團”)如今也要進軍實體書店市場。盡管利潤薄、風險大、成本高,資本為何還會屢屢入局?實體書店回暖究竟是大勢所趨,還是虛張聲勢,此暖究竟意味著什么?
實施千店計劃
中信出版集團在發展線上業務的同時,還積極擴大線下實體書店的規模,并計劃從今年起,在“十三五”期間,陸續在國內各大城市的市中心,新建1000家書店瞄準,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尤其是世界500強的企業辦公大樓周圍,同時包括銀行、電影院等地附近,建設設有書櫥的咖啡店,致力于營造一種文化氛圍。
中信出版集團總裁王斌曾公開透露,新建的千家書店會有不同的業態,且不僅僅只是賣書,而是對接不同的商業領域,將書店、咖啡、文化活動融為一體,打造成文化公共空間,布局在書店所服務的人群的生活軌跡上,如社區、城市中心區等。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信出版集團在2008年就已進入書店零售業務,特別是機場書店,已形成自身的特色,截至2015年底,中信出版集團共運營書店店面76家,在10個機場經營71家書店,在北京經營4家寫字樓店、1家合作店。其中,去年中信出版集團在大連機場、海口機場項目分別新設3家、1家機場書店,并入駐中關村軟件園聯想總部,開啟門店新類型;同時根據書店戰略布局及書店實際經營情況,關閉太原武宿項目4家店、北京南站店、貴陽機場2家店、深圳萬科寫字樓店共8家書店。數據顯示,去年中信出版集團書店及其他文化增值的營業收入為2.75億元,是第二大收入來源,僅次于圖書出版。
借線下完善鏈條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實體書店整體的經營狀態并不容樂觀,由于屬于偏重資產,再加上房租、人力、水電等方面不斷增加的成本,進一步為實體書店的經營加上一層負擔,使得眾多書店紛紛關門倒閉。與此同時,有消息顯示,前幾年中信書店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虧損規模在千萬元級別,盡管目前虧損態勢已有所減少,但中信書店目前的虧損規模仍大約在幾百萬元左右。那么,中信出版集團為何還要在此時擴大實體書店的規模布局呢?
有業內人士分析,與部分出版機構不同,中信出版集團是國有投資企業中國中信集團公司下屬的出版企業,這意味著中信出版集團在資本層面擁有一個實力較大的靠山,同時目前中信出版集團已經成功掛牌新三板,從而與資本市場對接,能運用資本運作方式,獲得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此外,雖然出版社擁有內容上游的資源,但在銷售方面大多是通過其余書店或是電商等渠道,由于行業的競爭,難免會損失部分主動權,而借助建設實體書店能進一步掌握線下的主動權,實現落地。且中信出版集團還能借此獲得消費者最為直接的購買數據,通過對數據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對出版機構今后內容的出版、策劃、編輯起到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據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業績報告顯示,中信出版集團的短期經營計劃中并不僅限定于圖書的出版和銷售,還包括建設少兒平臺產品IP運營體系,打造玩具產品、少兒培訓、O2O會員服務等圖書衍生產品;建立藝術類產品IP運營體系,創立中信美術館項目,通過主題出版、主題策展和文創產品搭建創意平臺,實現出版、展覽與藝術連接;建立圖書衍生影視、動漫作品的版權運營體系,服務于寫作者和制作機構以及投資人;以及搭建教育培訓平臺,通過“中信書院”品牌,經營作者、提供增值服務等多個領域。
空間概念不是萬能
鑒于目前實體書店經營壓力普遍較大,眾多實體書店紛紛將傳統的圖書銷售轉為文化空間的經營,引入咖啡、文創產品、簡餐等多元產品,并舉辦圖書簽售等多種文化活動,從此次中信出版集團也是向文化公共空間的方向布局。
單向空間店面經理武延平表示,圖書單一的銷售利潤并不高,通過多元產品的銷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實體書店的利潤,但并不是打造文化空間就是所有實體書店走出經營困境的法寶。關鍵還在于各個書店自身的市場定位,并基于此合理制定具有個性化的發展方向。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目前國內還尚未出現千店連鎖規模的實體書店,中信出版集團千店計劃的實施對國內市場將產生何種影響?是否會產生寡頭市場、對中小型書店及獨立書店產生擠壓?在武延平看來,目前還未到寡頭時代出現的階段,仍需要遍地開花,使各個實體書店都尋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
自在線銷售圖書起家的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于去年秋天在西雅圖開設首家實體書店后,國內眾多實體書店也紛紛開啟擴張模式,無論是圖書電商三巨頭之一當當公開的三年1000家書店計劃,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的五年十店,還是如今中信出版的千店計劃,盡管從實際情況看,能夠實現盈利的僅為少數。
在從業者看來,行業大佬布局實體書店的醉翁之意恰恰不在“酒”。首先一點就在于現在的閱讀、購買體驗性能夠更好地邦定消費者,培養消費習慣。數據統計顯示,亞馬遜已占據美國圖書市場約40%的市場份額,盡管如此,無法與讀者面對面、消費缺少體驗感是亞馬遜這類圖書電商難以避免的短板。
當當網總裁助理張巍就表示,盡管如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轉向互聯網,但體驗幾乎為零,而開設實體書店是為了豐富顧客體驗,增強品牌影響,增強用戶黏性。
其次,線下購買體驗還能帶動線上活性的增強。對于電商而言,通過建設線下的實體書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線上多種商品的銷售,而不只是圖書。由于經過親身感受,具有更多體驗感,消費者對這一電商平臺的印象也會更深,在進行網購時也會下意識地瀏覽這一平臺甚至是做出購買決策。
在新華先鋒總裁王笑東看來,圖書業務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也可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要,價格相對而言也并不高,同時還能成為建立自身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成為電商平臺為帶動平臺活躍性的工具之一。
最后,提升實體店的布局規模,更有利于擴大品牌影響力,目前國內實體書店的規模大多為中小型,并有很多獨立書店,但很少有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大市場影響力的連鎖實體書店。在業內看來,現階段包括社會、政府等層面均在推動全民閱讀,營造閱讀的大環境,并已有相關部門發布推動實體書店經營發展的利好政策,這對現今的實體書店不失為一個擴大規模的時機。
(北京商報 記者:盧揚 鄭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