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對話:大賣場顧客遭遇分流 如何去改變?
聯商網消息:11月4日,CCFA在蘇州舉辦2016中國全零售大會,在下午的高管對話環節,由物美董事長蒙進暹主持,四大高管一起分享對話:大賣場何去何從。
主持: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蒙進暹
對話嘉賓:
康成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大潤發)執行長 蔣永芳
家家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培桓
卜蜂蓮花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翁海鑫
以下是精彩觀點摘要:
大潤發執行長蔣永芳:從數字上看,實體零售業日子不好過,但是那是相對于線上零售。線下零售如果分開業態來說,又不一樣了,基本上,便利店,社區超市,都在很快的成長。真正挑戰最嚴重的是百貨和大賣場。
大賣場和百貨會愈來愈辛苦。基本沒有增長,負增長。真正對大賣場產生影響的是顧客的分流,分為蠶食和鯨吞。
蠶食就是專業專賣店的分化,像生鮮店,社區店等等,還有便利店。
鯨吞就像比如說電商,品類多,價格低,這一塊對大賣場形成了強大的侵蝕,對客流分流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消費者現在要更多選擇,更高質量,更低價格、更方便的購物方式,更獨特的體驗。所以對大賣場帶來很大的挑戰。
以往大賣場的兩大優勢:一站式購物和大量的低價折扣。
接下來,我們在大賣場業態里面接入了更多的新技術,O2O,將電商整合到大賣場。接下來,就是怎么找到一個適合度的問題。
第一個,百貨品類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很大,我們在某些品類上面,能不能去進更多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的特殊需求。(應用互聯網,擁抱互聯網)
第二個,在整個品類調整完成后,是不是要更加多樣化,消費者已經告訴我們,你們的品類太單一了。(品類調整)
第三個:對供應鏈的源頭去做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供應鏈。我們現在也在埋頭深耕。
第四個:怎么給消費者更豐富的體驗?和供應商一起合作,討論,怎么樣的形式才能給顧客覺得,我在這樣的情景下購物會更加的有趣。(場景化和新鮮感)
在整個大賣場的發展中,我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差異化。我們現在開始定義差異化,我們是怎么做的呢?在采購上,大家現在都很喜歡進口商品,但是進口商品滿大街都是。我們要做的是,顧客買怎樣的進口商品,他必須到大潤發,這才是差異化。
這是我們現在正在改變和進行中的幾個動作,也是由于我們之前沒有做的太好,才讓電商有了可乘之機。不管是新零售、新技術、全渠道,這都是我們需要常規掌握的技術。
光做這些還不夠,我們是在和時間賽跑。
只要大家都按照這個做,總是會達成的,但是其他業態都在進步,所以除了我們要改變,要創新之外,還很重要的一點是,誰能最快的走到消費者面前,成為消費者最喜歡的大賣場企業,和時間賽跑。
家家悅董事長王培桓:大賣場將取代百貨店?不是的,百貨店發展的很好。電商能取代大賣場?大家看到也沒有。那現在說大賣場不行了?我認為這也是不正確的。我們不能用這么單一的思維去想問題。
不管是大賣場,還是小型店、便利店,我們開店都要有個理由。消費者為什么要來我們店里呢?顧客有了理由,那你開什么店都能成功。
一站式購物和低價折扣,這是大賣場以前吸引顧客的理由。
我們考慮自己的利益太多,考慮顧客的利益太少,研究對手的太多,研究顧客的太少。這是我們現在發展不好的原因。
我認為這個業態不是沒落的業態,而是我們內部的功能有問題。
從家家悅為例來講
一、發揮長板效應
在經營上,我們要把長板的地方拉的更長。這樣顧客才會來。把短板砍掉,發展長板。
二、供應鏈的管理
不是簡單的采購和物流的概念,基礎還是顧客研究。我們的會員消費占到總消費的72%,我們對會員進行詳細的研究,進行供應鏈的研究。我們和基地工廠上建立合作,發展中央廚房,泛餐飲化,標準化。
解決原來大賣場“統一”的概念
我們的顧客不一樣,我們怎么能完全統一呢?這已經是不適宜的了。解決原來過分統一的方式。
卜蜂蓮花CEO翁海鑫:現在城市的大拆大建告一段落,是未來商業一個很好的機會,客流終于穩定了。我們卜蜂蓮花有很多客戶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什么呢?通過小票,通過這幾千張的小票進行分析。
我們在做這個分析之后發現,我們一些同品類的價格比較高的商品,他的銷量帶上來了。
第二個,我們一公里內的商業滲透率怎么增強呢?我們現在在做顧客畫像。
顧客畫像是十分重要的,只要你把顧客畫像定好了,那門店之間的競爭就不是依靠價格,而是依靠顧客來進行差異化。
第二個差異化的點是商品的差異化。如何讓我們的采購提升商品組合的價值,為顧客在千萬種商品中做出符合他們的選擇。不要把所有的原因推給供應鏈。
第三個商業房地的成本已經不是大賣場最大的成本,最大的是用人成本。如何更加靈活的用人,如何讓顧客和你的店更加緊密的結合?我們要請一些更年輕、更智慧的顧客來幫助我們提高效能,這是我們零售業值得思考的問題。
(聯商網記者蘇州報道)
專題報道:直擊2016中國全零售大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