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老萬:無人便利店,最多只是一場夢
聯商網消息:近半年來,正逢“無人便利店”火得一塌糊涂的時期。
Amazon Go于去年底推出概念店,擁起這風潮,主要聚焦在掃描進店,出店,商品定位,圖像識別,自主結算,營造一種“拿起就走的體驗”(Just Walk-out Experience),這里不再贅述。
接下來,風起云涌,人人都想進來分一杯羹:
互聯網企業wheelys在上海投放試點的Moby店,人店交互,自動駕駛。
家居企業居然之家居然也投了個EAT BOX,還自建運營系統,對標跨界經營。
莊辰超投資的便利蜂,宣揚線上線下打通。
科技公司深蘭的Take Go(借鑒了韓國的7-11 Signature店,刷手代替掃碼)。
······
仿佛又一場淘金熱!
很無語,想想也對,人需要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現在就來做一下“夢的解析”:
1、無人便利店需要解決的痛點是什么?
A 人工成本剛性上漲
是的,無人便利店的確不需要常置店員,據說只需要一到兩個配送及補貨員即可維護5-7家店。
B 租金成本持續上漲
是的,對比普通便利店,可以省一半多的租金。
C 24小時便利提供是一種需求
不是理由,24小時便利店早已遍地開花。
D 解決排隊
不一定,生意不好,本來就不用排隊,生意好,你也解決不了。
2、無人便利店效率如何?
A 無人便利店節省人工成本?
節省了多少?夫妻老婆店2人,你省了10000;普通便利店4人,你省了20000;日系便利店7人,你省了35000。
B 無人便利店毛利更高,還是更低?
繽果比便利店低20%(據稱);Eat Box比便利店高20%(據稱);假設一樣 ,都是30%(平均值)。
C 無人便利店坪效更高,還是更低?(對比有人便利店)
假設推演:
夫妻店: 2000/天/50平方=40元/天/平方
普通便利店: 5000/天/70平方=71/天/平方
日系便利店: 8000/天/90平方=89/天/平方
Eat Box號稱:1500/天/20平方=75/天/平方
坪效沒有更高。
D 投入/平方,對比普通現代便利店更高,還是更低?
假設推演:
夫妻店: 50000/50平方, 1000/平方
普通便利店:150000/70平方,2143/平方
日系便利店:400000/90平方,4445/平方
無人便利店:200000/20平方,10000/平方
每平米投入高多了。據說,無人便利店投資者號稱10個月收回成本,需要多高的利潤啊?
E 無人便利店管理難度更低?
I、的確省了常置店員,號稱只需要一到兩個配送及補貨員即可維護5-7家店。姑且相信是真的,反正,我看到繽果盒子店里經過十幾個顧客挑選后,一片狼籍。可以說,這個反而比不上自動販售機。估計得再加店員了。
II、另外,如果是即買即走技術:需要RFID(無線射頻識別),嵌入IC標簽(平均每個成本增加0.7-1.4人民幣),無人便利店賣的是低值易耗品,這不開玩笑嗎?
III、如果只加一個普通商品識別碼,也需要增加人工成本和標簽成本
F 20平方的無人便利店,真的能夠實現日銷1500嗎?
便利店客單30,那是社區店吧。作為即時消費的便利店,好像20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是這樣,推演出1,000都困難。
綜上所述:
一個投入20萬的人20平方的無人便利店(此處壓根沒有談后臺的巨量投入)。
引用:XXX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由于人工成本與房租成本大幅降低,我們的日均銷售額只要做到1500元以上,即可在北京大部分區域實現單店盈利。按照30元左右的客單價計算,這一目標不難達成”。規模上來了,10個月就可以收回成本。
仔細算算,您覺得可能嗎?
附:那種wheelys設計的可以自動駕駛的MOBY店,就更不值得一說了:交警與城管就是你的天敵。
3、所有這些問題,自動販售機都能解決。
理由如下:
A. 更有效率
更快,更簡便,而且更能保護顧客隱私。而無人店的超級攝像頭之下,一個封閉的小空間,好像更適合銀行自動柜員機,壓抑! 假設一個流浪漢刷進去,在里面睡覺,你怎么辦?
B. 更容易維護
不存在貨架被顧客弄亂,不需要整理貨架,只有一個動作--“補貨”。
C. 坪效更高,租金更低
據報道日本有500萬臺自動販售機,年銷售達3000多億人民幣,即每臺占地1-2平米的機器日銷達168元=84元/平方米/天。這還是只有十幾個SKU,以飲料為主的機器上(一臺成本1-2萬)。
如果為了增加SKU,8個平米,復合型販售機最多可以做100多個有效SKU,對于即時購買者而言,足夠了。高溫,低溫,常溫分隔都可實現。
D. 更易防盜,并且投入更低
E. 自動販售機邊上所有的地方,都成了免費“店內購買區”,無形擴大免租面積。
F. 支付,取貨,刷臉,刷手,刷機,刷卡都可以實現。
G. 日本的無人收銀,也不是無人便利店,是在“有人”便利店中,為減少排隊,推出的無人收銀臺而已。而中國的手機APP應用還可以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高峰時間,門口多一個臨時查驗即可。“有人”便利店給顧客的服務與交互功能,是可以產生更多附加銷售的,此處略。
H. 無人便利店宣揚的:“在原有布點多的基礎上開發營業收入、廣告收益、消費金融等多條盈利渠道,從而實現業績增長”。個人覺得,自動販售機一樣可以實現。
的確,無人便利店在2017年集中爆發。一方面,不斷迭代的物聯網技術、人臉識別技術、以及移動支付技術,為無人便利店提供技術保障;另一方面,日趨高漲的人力成本、消費者對于購物便利性需求的提升以及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使得業界有了試水。這些都是無人便利店的現實動機。
對于一個新的模式,我們如何考量?當市場需求一致時,效率才是決定性因素。
因此,對比無人便利店,我更推崇自動販售機的效率,我們需要大力研發與推廣它。(2平方-10平方的機器,精選30-100SKU)。伴隨剛才這些新技術的應用,自動販售機同樣也可以挖掘更多的附加值。
(作者系資深零售人超市老萬,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并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