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拋棄了我爸媽
國慶期間,無錫火車站一張照片爆紅網絡。照片中,一塊牌子寫著“無健康碼由此進入”,專為“老人機、無微信、不會操作”的旅客提供服務,這張照片在微博上收獲10萬+次點贊,也讓眾多網友感嘆,數字生活下的老人不應該被遺忘。
“別從網上買東西,貴”,“別用手機支付,不安全”......玩著手機長大的你,聽到爸媽的這些話只覺得不耐煩,但你有沒有想過,爸媽之所以排斥這些生活方式,是因為他們可能被互聯網拋棄了?
你習慣了早上打網約車到地鐵站、中午叫外賣、上班摸魚時用淘寶給自己置辦幾件入秋的新衣服、下班了用小程序讓菜送到家門口,習慣了無聊時刷朋友圈、刷抖音、看小說,相比之下,曾經為我們遮風擋雨、在兒時的我們心目中無所不能的爸媽,如今在互聯網時代處處碰壁——出門不會用導航、因為不會掃健康碼被攔在門外,好不容易學會了網購,卻因為愛買便宜貨,被家人集體嘲笑。
給我們帶來方便和快樂的互聯網,有時卻給父母帶來被拋棄的屈辱感和說不出的委屈。
這篇文章里的8位年輕人,講述了父母在互聯網時代的無助時刻和崩潰瞬間:有的是當了40年醫生,現在沒人陪著不敢去看病;有的是修了一輩子車的“老司機”,卻因為不會掃碼付款,出不了停車場;還有的因為不會填表打印,氣得大喊“天天整這些沒用的,直接說歲數大的活埋了就完了”……
但他們也發現,在互聯網拋棄父母的同時,他們對父母的幫助也不夠。互聯網發展太快又怎樣,只要你愿意教,爸媽甚至比你都會玩。
爸爸當了一輩子醫生,如今迷失在醫院
Joey | 北京 父親65歲 使用智能手機8年
我爸爸當了近40年醫生,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但如今,他經常念叨:如果沒人陪著,我根本看不了病。
我陪他去過幾次北京的三甲醫院,現在除了掛號、繳費都已經轉到線上之外,還有很多小環節都需要在機器上完成,比如,取完號以后要在機器上刷一下掛號單上的條碼,“報到”成功了才能開始排隊;取藥時,需要先去機器上刷一下取藥單,藥房才會開始準備藥品;至于取檢查結果,也是要在自助打印機上才能完成。這些他曾經非常熟悉的環節,現在都讓他感到陌生。
有一次,我實在沒辦法請假,只是給他掛好了號,囑咐他該怎么取號、報到、就診、取藥,然后默默祈禱一切順利。沒想到,這些都順利了,但他在醫院門口回不來了——因為打不到車。他在醫院門口焦急的打電話給我說,他連續找了幾輛停在路邊的出租車,司機都說車已經被網上預約了,不能拉他。我一邊讓他別急,一邊跟他說幫他叫一輛車。車是叫上了,問題又來了,他無法準確說出自己的位置,司機問他在主路還是輔路、在東門還是東南門,他都答不上來,后來是求助附近的保安才坐上車。
那天我回家以后,發現他的情緒很低落。他說,科技確實改變了一些行業,拿醫生這個職業來說,他之前開處方常會開“吡嗪酰胺”這個藥,這四個字筆畫多,寫起來麻煩,現在醫生都改成用電腦打字,能自動聯想,效率提升很多,這是好事。但是,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線上支付、線上購票、線上打車,讓他感覺寸步難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待在家里。
最近的疫情更是加重了看病的難度,很多醫院不再接受窗口掛號,且進醫院之前要掃碼填一份長長的電子問卷,這讓他更加悲觀。他感嘆,都說老年人時間多,但現在連排隊的機會也不給我們了。
其實,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小時候,老家的親戚來城里,都是爸爸帶著他們去看病,但現在,爸爸也迷失了,而且是在他曾經最熟悉的地方。
進入互聯網世界的門票太貴
我媽至今不愿買票進場
靴靴 | 包頭 母親50歲 使用智能手機6年
先別提網約車、網上掛號這些進階技能了,我媽在擁抱互聯網的第一步就卡住了。
擁抱互聯網,首先得連上網。光是在這件事上,我媽就“輸”了。
買了智能手機之后,她第一個下載的應用就是“WiFi萬能鑰匙”。樓上樓下的鄰居都安了寬帶,她覺得反正能蹭上鄰居家的網,就沒必要安寬帶了。
后來,鄰居們改了更復雜的密碼,她就連不上網了。她索性敲開鄰居家的門,讓人家當面給她輸WiFi密碼。
但畢竟不是安在自己家的網,鄰居把路由器換個位置,她能連上的信號就很弱;鄰居家小孩把網線碰掉,她就又沒網了。
我家不是缺這每年1000多的寬帶費,而是我媽固執地認為,這筆錢能省,就一定要省下來。省錢,是她成就感的來源之一。我給她轉錢,她也不會把這筆錢花在寬帶上。我提出給她安寬帶,她就會很著急,覺得破壞了她的成就感。
每次我提出來家里該安個寬帶,好讓她盡情擁抱互聯網,她就會訓我一頓,“安寬帶干什么?誰用?我有網,你每年就回來那么幾天,就因為你每年多花1000塊錢嗎?”被她這么訓一通之后,我自己就懵了,還覺得很愧疚,于是我家就一直沒安寬帶。
蹭來的網時斷時續,如果我想給我媽打微信視頻,必須提前給她打電話,她會下樓,站在樓下的理發館門前,連上人家的WiFi,給我打回來。我倆打視頻的場景,基本都是伴著理發館高分貝的熱門歌曲,扯著嗓子對話。
我過年回了家,她還會開心地教我連網小技巧。“鄰居家的路由器肯定也在客廳,你在客廳連,信號最強,廚房有時候能連上,臥室基本沒網”。
因為我媽的心思都花在了如何在互聯網世界“逃票”,很多功能都沒有學。今年過年,我打算先偷偷幫她買一張互聯網世界的門票(安寬帶),然后重點教她用外賣軟件買藥,畢竟我總是不在她身邊,她一個人如果感冒了得有人幫她買藥。
父親跟風網購螺螄粉
結果買成酸筍配料
洪鳴 | 滄州 65歲 使用智能手機3年
我爸是一個特別喜歡買東西的人,尤其是各種便宜的小物件。出發點并不是為了省錢,而是便宜的東西能讓他覺得特別劃算,帶來一種滿足感。之前沒啥機會買,直到這兩年他用上了智能手機,我教他學會了網購和微信支付,然后用上了拼多多,從此他在網上購物一發不可收拾。
但他其實不太會網購,拼多多上那些眼花繚亂的拼單、紅包、滿減,他完全不會用,也不會看商品詳情和買家評論。他只要看到價格便宜的,就直接購買支付了。
有一次他圖便宜買了一大盒生姜,5塊9包郵,結果送過來歪歪扭扭的而且很不新鮮,關鍵平時做飯也用不了這么多,沒放兩天全壞了。還有一次他圖新鮮,在拼多多買了兩袋螺螄粉,因為他聽別人說螺螄粉好吃,想買兩袋嘗一嘗,結果快遞送過來是兩袋酸筍,特別臭的那種,他不知道螺螄粉是啥樣,以為這就是螺螄粉,打算拿來拌飯吃。因為味道實在太大,被我媽給扔了。后來我才知道,他在下單的時候,選的是螺螄粉酸筍配料,根本就不是選的螺螄粉。
家人都說他,讓他不要亂買東西,圖便宜買的這些吃的,質量也沒法保證。但他就是不聽,我媽經常莫名其妙就收到快遞,打開一看又是我爸偷偷下單買的。
智能手機的其他功能,我爸也不太會用,平時也用不著,他最喜歡的就是在拼多多買便宜貨。我不在家,平時也沒有人教他怎么看商品詳情以及怎么挑選商品,更沒有人教他怎么識別商家套路。我們不讓他網購,還嘲笑他,但仔細想想其實也不能怪他。
真正有點被互聯網拋棄,是有一次他的微信號在群里被封號。他平時特別關心時事,他們幾個老年人朋友,經常相互轉發各種相關的視頻。有一次他發了一個視頻到家人微信群里,然后他就在群里看不到其他人的消息了,他在群里發消息,其他人也看不見。當時他就慌了,覺得自己好像一下子和家里人失去了聯系,被微信自動隔離了。他給我打電話,慌張地問我怎么辦。
我查了一下才知道,他應該是轉發了一些不實消息在微信群里被封號了,只能私聊不能群聊了,但還好一周后就恢復正常了。后來我告訴他不要隨便發來源不明的內容,但他有時也不聽,偶爾還是會發一些。
老年人用智能手機,其實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功能,他們喜歡用、同時能學會用的,可能也就那么幾個功能,但有時候因為不熟悉規則,也很容易被套路。他們有自己的需求,其實我們應該多陪陪他們,他們缺的不是互聯網,而是陪伴。
以為父母不會看朋友圈
其實他們被屏蔽了很傷心
施彬彬 | 杭州
父親63歲、母親58歲 使用智能手機6年
當多數人開始用微信,我就給父母買了智能手機,為了方便聯系,開始教他們使用微信。
后來有一件事情讓我蠻心酸的,我經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一些自己的工作或者近況,有一段時間不是很順利,害怕父母擔心我,我就把我爸屏蔽了,其實我也一直以為他們不會看朋友圈。有一天,他半夜給我發來一段微信語音,問我為什么把他屏蔽了,他看不到我朋友圈,很傷心。
我媽媽也是,以前她微信錢包里的錢永遠提不出來,別人給她發的紅包或是轉了錢,她都不知道這個錢在哪兒,一直以為那些錢搞丟了,后來很久以后,她才知道微信里是可以放錢的。
我父母都退休了,微信、支付寶、地圖、手機的基礎設置功能,這些基本的互聯網操作,我都把他們教會了,我老婆還做過一個下載安裝微信的教程,其他應用都是他們自學自玩的。他們倒沒有在意有些APP是年輕人才用的,我發現,只要是他們感興趣的,都學會了,有些沒學會,只是因為不感興趣,或是生活環境中沒有應用場景。
像我媽媽會玩消消樂,還自己學會了玩抖音,和她的朋友們一起玩;我爸爸想給我奶奶買一部手機,結果他竟然自己學會用拼多多了,在拼多多上還買了某品牌的老年手機,做工粗制濫造,就像我們十年前的山寨機。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APP操作復雜,他們因為學起來比較慢就不愿意用,這些公司倒是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或者是否有經驗,去優化一下產品使用引導。現在有聲音說智能手機和各種應用對中老年人不友好,我覺得談不上友好不友好,把他們當成一個普通的新用戶正常對待就好了,父母也是互聯網用戶,他們應該有他們自己的場景。
現在需要有比較好的引導或是教育機制,鼓勵年輕人教自己父母,或是社區教老年人如何操作手機。我們嘉興圖書館以前就經常辦類似的老年人活動,一年辦上百場。我父母的老年人圈子都會互相問、一起學,雖然我爸爸至今還不會設置微信頭像。
集中培訓三個老人
使用智能手機,成效顯著
大米 | 廊坊
父親55歲、母親56歲 使用智能手機5年
我家里的長輩們基本上可以算是被互聯網拋棄的典型代表了。
以我爸媽為例,所有時新的社交軟件和APP都與他們無關。出門從來不會考慮用打車軟件,買車票也都是跑去線下蹲點等候,買菜更不要指望用美團買菜這些APP。別看現在微信、QQ這么普及,我爸媽基本上都不太會用。他們用微信的水平只停留在發文字和語音的階段,甚至都分不清語音聊天和視頻聊天的按鈕。
我媽總覺得手機這個東西隨便按一下就有可能壞掉,很多按鍵都不敢輕易嘗試,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操作錯了,幾千塊錢的手機就死機了。
因為互聯網的介入,新一代人的交流與生活已經完全脫離不開手機。但上了一定年紀的長輩們卻不一定能夠融入到這樣的氛圍和文化里。一個直觀的感受是,因為不熟悉互聯網語言環境,我給他們發微信自帶的“哭笑不得”的表情,我媽問我:“你為啥哭,是遇到啥事兒了?”我爸媽也完全不能理解年輕人天天拿著手機是在做什么,用我媽的原話說:“一天天老抱著手機玩兒,怎么不扎進手機里?”
一開始我還沒有感受到這樣的差距,直到有一次大學放假回家。我媽非常窘迫且惴惴不安地問我:“能告訴媽微信咋支付不?現在小區都讓用微信付電費,媽不會弄。”
看到曾經為我遮風擋雨、無所不能的父母,面對互聯網手足無措,我其實挺心酸的。日后基本上稍微復雜點的流程,我都會遠程打電話教學。因為怕他們找不到具體的按鈕,我會先截圖,然后會在截的圖上畫圈標注,同步語音指導。
有了上述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其實不是老人不會用手機,而是一方面沒有人耐心教他們,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方法論。
去年過年,我就花了將近一天時間,集中“培訓”了家里三個老人——大姑、奶奶和姨姥姥。在教學上以“不發火、多重復、水平降至幼兒園”三個基本原則不動搖,發現成果顯著。
教學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不發火,老年人基本上在對于新事物的反應上都比較緩慢,所以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以“將相冊里的圖發送到微信上”這一簡單操作為例,我會找到最簡單的方法,然后把每一個步驟放緩,重復三遍,力求老人能聽懂學會。最重要的是,長輩們面對新事物其實相當缺乏信心,所以更需要的是像幼稚園的幼師鼓勵小朋友一樣鼓勵他們,讓長輩建立自信。
教學完畢后,大姑開心地說了一句:“手機還挺好玩兒的。”
為了妹妹幼兒園的網課
我媽發憤圖強學習還是失敗了
彩云 | 四川 母親50+歲 使用智能手機5年
2014年,在我媽媽50+歲,爸爸60+歲,我20+歲念大三那年,我有了一個妹妹。
第二年,我大學畢業出國念研究生,有她陪伴在爸媽身邊,也讓家里熱鬧一些。當時爸媽為了能夠和我多聊天,特地花重金買了一部iPhone4,這是他們第一臺智能手機,希望能學會微信視頻,可以常看看在國外的我。那時候我已經出國了,是我表姐和小姨在家里教我爸媽怎么視頻聊天、打電話、發微信,他們對智能手機的操作也就僅限于此了。
最讓我媽煩惱的是,我妹妹念幼兒園,老師都是通過QQ群和家長交流,我媽當時連QQ是什么都不知道,我爸會用但不教她,她只能拿我爸手機,看群里的消息。
老師會讓家長督促孩子念書,在網上做題。那個學習的APP到底是什么我至今都不知道,因為我媽說不明白。為了帶我妹妹完成作業,她得用那個APP。當時我媽嘗試過好幾次,過程有些復雜學不會,那時候和我視頻聊天,也常常聊到這個事,愁眉苦臉的,我在國外也幫不了她。后來她實在不會弄,就跟老師申請做線下作業,老師允許了。
那時候在幼兒園群里,老師會發一些小朋友在學校里的照片。我媽覺得關于我妹妹的比較少。她覺得是因為老師覺得她不會用QQ群,以為她不怎么看這些照片,就分享得少。我媽是一個要強的人,因此發憤圖強,一定要學會用QQ,學會用APP,最后的情況是我妹長大上小學了,會自己在線上做作業,她也就對這個不了了之了。
因為一直在國外,我沒有參與我妹妹的成長過程,也沒有參與到爸媽學會手機的過程,有點羞愧又有點無奈。
有一年,我在國外的房東叔叔回國,我托他幫我從家里帶幾本書,但我爸媽不知道是哪本,我讓他們拍照給我確認一下,他們不會。我只能在視頻電話的時候,遠程教他們拍照和轉換攝像頭,從自拍轉為拍攝,我說你點一下屏幕,會出現一個標志,點一下可以轉換攝像頭,他們試了很多次都說看不到。后來誤打誤撞攝像頭切換過來了,但是他們擔心我看不清書,把鏡頭懟得特別近,我完全看不清書名,就一直大聲喊,拿遠一點,拿遠一點。現在想來,實在是有點難為他們。
有時候我們覺得手機APP上很簡單的操作,但對于父母來說,就是有些沒那么快接受。一些APP可以設置老年簡化版,配上屏幕提示,可能對老年人友好一點。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子女一定要耐心一點,在身邊教他們,也是跟他們建立聯系、多個話題聊的機會。
幫助他們跟上時代變化,社會環境、手機應用、以及子女耐心教都可以起作用。不過我覺得我媽自己也有原因,以前我爸我媽去類似于老年大學的地方學打字,我爸堅持下來學會了,我媽就一直說學不會,到現在也不會打字,這一點阻礙了她上網,她不太堅持,沒有太多學習熱情。
把0和o按錯,密碼怎么都輸不對
秋蕓 | 山東濰坊
母親年齡50+ 使用智能手機6年
我的父母不會用電腦,手機是他們使用過最智能的工具。為了教會他們使用這個工具,我和他們都費了不少勁。
我媽媽曾買過一個iPhone,買來之后想安裝微信,找不到怎么安裝。我打著電話跟她一步步說明,教她首先點擊桌面上名字是App Store的標志,找到搜索,輸入微信,點擊安裝。但點擊之后手機提示蘋果ID有問題,我一問她才知道,原來是買的二手手機,已經登錄了別人的蘋果賬號,還不知道密碼,又是一陣折騰才搞定。
后來,也是手機賬號出現了問題,需要重設賬號和密碼,我給了媽媽我的賬號和密碼,但她反復輸入了十多次,都提示錯誤。我實在沒辦法,只能讓她用我爸的手機打開視頻通話,對著鍵盤一個字一個字看著她輸入。這才知道,原來她一直都把0和o按錯了,難怪總也輸不對。
再后來,我媽換了手機,系統從蘋果換成了安卓,下載軟件沒那么復雜了,但轉移微信聊天記錄又成了難題。她自己在家折騰半天,原來微信的聊天記錄全都沒了。為此她心疼了好一陣,生意伙伴的轉賬記錄、家庭微信群里的寶寶小視頻、跟多年不見老朋友的語音聊天,一下子都沒了。
我父母是做汽車維修行業的,跟車打了一輩子交道,身邊朋友也都是“老司機”,但是現在反而因為停車,總是讓他們這些“老司機”犯難。
我們家那邊商場停車場改成微信付款之后,我爸第一次去停車就險些出不來,出停車場時被攔住,手機信號又不好,掃了好幾遍都掃不上,只能下車湊近了倒騰,后面司機還在一直催,把我爸急出了一身汗。
教他們網購也是個大問題。我爸媽很忙,很多時候來不及天天去買菜,常常隨便吃點了事。我本想讓他們體驗下買菜送到家的實惠和便利,但是對于習慣了超市和菜場的他們,天然對網購抱有懷疑態度,覺得網購的菜不新鮮。有次我在家點了一杯咖啡外賣,我媽說,這種賺的就是你們年輕人的錢,可賺不到我們的。
后來我媽開始看直播,學會了在直播間買東西。有一天,她跟我說,在一個大網紅直播間花39塊錢買了3件T恤,以為自己撿到了大便宜,但是我知道那個網紅,是一個只靠博眼球的內容來賺取流量的主播。果然到貨之后,我媽跟我抱怨說“連地攤貨都不如”。這件事情讓她對直播帶貨的信心很受打擊,那個網紅沒過多久也被平臺封禁了。
我家里有一臺天貓精靈,有一次我突然發現,在手機的天貓精靈APP上可以看到我爸跟天貓精靈的對話消息,翻了翻列表,發現他跟天貓精靈說話,有好幾條是我快回家的時候,我爸每天都問今天是幾號,還說兒子快回來了要看天氣,但他不會當面和我說。國慶回家,有天晚上我爸是聽著天貓精靈睡著的,音樂在放牡丹之歌。
每次教爸媽用手機的時候,我都懷疑科技是不是真的帶來了便利。當然,也許父母能享受到科技便利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在兒女的麻煩之上,這也是我和父母之間的一種羈絆吧。
不是互聯網拋棄老人
是我們在拋棄老人
張悅 | 北京 父親70歲+ 使用智能手機6年
我爸平時掃碼支付、健康寶這些都會用,但是還是希望我們能陪著他,幫他處理一些事情,對我們依賴性比較強。不過因為我陪伴我爸比較多,見過太多被互聯網拋棄的老人。
現在醫院的病歷本,需要使用自動售貨機掃碼購買,我遇到過好幾次老人手機不能掃碼購買,在機器那里請人幫忙,每次陪我爸去看病,我們包里都會放一個新的病歷本,碰到買不到本的老人給他一個。我還經常在醫院一次帶著三四個老人一起一步步操作。
再比如,今天是北京60歲以上老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第一天,很多老人都集中到各社區醫院去接種,我在樓下見到不止一位老人因為沒有健康碼無法進入大門。醫院專門安排了志愿者在門口幫有手機的老人操作,但還是有幾個實在沒辦法,只能離開了。
昨天我去醫院幫我爸開檢查單,遇到一個老爺子,他孩子幫他網上掛了號,他排隊到分診臺以后,護士要求交打印的流行病學調查表,他因為不會操作,從三樓到一樓找志愿者幫他打印,回到樓上又需要重新排隊了,他就發火說:“天天整這些沒用的,直接說歲數大的活埋了就完了。”
其實對于老人來說,這種困境帶給他們的屈辱感特別容易激怒他們。我在銀行也遇到過幾次因為健康碼無法進門,大發脾氣的叔叔阿姨。
很多老人日常生活就是去菜市場買菜,自己做飯,家里電器都不需要互聯網操作,平時可以完全不接觸互聯網功能,只有到銀行和醫院這種不得不去的地方的時候就比較困難。
老年人其實也很想融入互聯網。我爸會用健康碼,會移動支付,會人臉識別,會使用智能門鎖,會用手機看大門監控,會用手機軟件查看寶寶手表定位、運動情況,還會熟練使用導航軟件。
像這些都是我和我兒子一點點、一遍遍教給我爸的,這其實就是一個日常強化的過程。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的,或者陪伴時間少的,就沒有這個反復強化的過程。其實大部分老人接受能力沒問題,就是其他人的速度太快了,他們跟不上而已。
所以不是互聯網拋棄老人,是我們在拋棄老人。我覺得是年輕人一邊喊著互聯網在拋棄老人一邊自己埋頭往前跑,自己又不能停下腳步扶著老人一起前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