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零售與新零售,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老刀
有人說,一部中國零售史,半部看蘇寧。
從2013年將蘇寧電器變更為蘇寧云商,到今年,蘇寧走過的這八年,可能是最具有經典意義的傳統零售向新零售轉型的探索旅程。
蘇寧走對了還是走錯了,傳統零售的“線上化”成敗得失各有幾何?當下的態勢之下,傳統零售還需要向新零售邁進嗎,它們活得更好了嗎?
01
從“門口的野蠻人”到O2O
如果把鏡頭拉長一點,回頭向前看20年。1998年6月份,京東成立。1999年阿里成立,四年之后,阿里的十幾個人躲在湖畔花園的一套居室里秘密搗鼓出了淘寶。
二十一世紀之初,那是中國電商的萌芽,誰也不會想到,短短十多年的功夫,它們會給整個零售行業帶來巨大的變革,而且還連帶著催生了快遞產業、移動支付產業,甚至是人臉識別、無人配送等等新技術在商業領域的廣泛應用。
如果以十年為一個節點,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線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5131億元,而僅僅兩年之后,這個數據就已經突破了10000億元。
十年之前,是電商的混戰之年,燒錢大戰,融資大戰,客戶爭奪大戰,就看誰能笑到最后。恰恰也是在2010年,歷經創業失敗的王興推出了美團,早于王興一年,在2009年,張旭豪創辦餓了么。一年之后的“千團大戰”,可能是中國互聯網世界野蠻生長鏡像之下另一極的江湖血雨腥風。
從2010年開始,傳統零售企業普遍進入了一個焦慮的時代,而且似乎無休無止。
美國TrialPay創始人兼CEO AlexRampel第一次在2010年提出O2O概念。他認為,O2O是“在網上尋找消費者,然后將他們帶到現實的商店中,是從線上到線下為店主創造客流量的一種結合”。
O2O,可能就是新零售的第一顆種子!
從線下往線上走,成為一種時髦,也成為一種“剛需”。線上電商們已經展露出了強悍的力量,“門口的野蠻人”肆意打劫,線下的老字輩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
2013年,蘇寧痛下決心,徹底擁抱互聯網,甚至不惜革了自己的命,將蘇寧電器更名為蘇寧云商。緊接著,同一年,大潤發上線飛牛網,步步高成立云猴網,實體零售掀起上線潮。
兩年之后,2015年,萬達更是豪情萬丈,聯合騰訊、百度,搞出騰百萬,要助力其“飛凡網”一飛沖天。
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曾經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但是卻要為犯下的錯誤和沖動買單。
從門口的野蠻人到線下傳統零售企業觸網,對O2O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單相的和片面的,零售企業一味地是要往線上走,但是如何做線上?以及線上的平臺或渠道做出來之后有什么用?如何跟線下既有的業務彼此賦能?這三個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并沒有思考清楚。
02
“新零售”:播下龍種生下跳蚤
時間進入2016年,那時候的馬老師已經是睥睨群雄的霸主,在那一年,《聯商網》與馬云先后提出了“新零售”。
關于新零售,馬云的解釋是,未來沒有純粹的傳統線下零售企業,也沒有純粹的線上電商,線上線下一體化高度融合,是為新零售。
很多人解讀馬云當時的弦外之音是說,在那一年,電商的線上流量紅利已經見頂,需要開辟新的流量入口。所以,馬云話音剛落,從2017年開始,阿里就開始瘋狂地進軍線下,不停地買買買。
2016年,阿里旗下的新零售代表之作“盒馬鮮生”在上海驚艷亮相。盒馬的問世,開啟“生鮮超市+餐飲+O2O”新模式,似乎打開了商超業態形式當中生鮮品類的另一種成長樣式。
線上線下一體化,可以配送到家,餐飲+零售的復合形式,都是盒馬的創新之處。傳統的零售巨頭們更加坐不住了,原來,零售還可以有這樣的玩法。
“極致的品類細分+極致的空間體驗+極致的便捷交易方式”,這三板斧就催生出一個不一樣的零售新物種。
所以,永輝的超級物種出來了,蘇寧的極物出來了,甚至網易,小米都開始舉一反三,在線下開辟小而美的體驗店。
時至今日,新零售的旅程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現在再次回首當年的那些風風雨雨,再次來細細咀嚼新零售,大家也許會發現,其實新鮮感過去之后,也不過就那么回事。而如果稍有不慎,這個所謂的新零售,甚至會是自己給自己挖下的一個大坑。
飛凡網早就不搞了,萬達廣場依然活得好好的。大潤發的飛牛網也沒牛起來,干脆徹底投入了阿里的懷抱。而更悲催的是蘇寧,一直缺錢,一直入不敷出。
在當初,一切看起來都很美,但是時過境遷,新零售難道真的是播下龍種,生下跳蚤?
蘇寧篤信新零售,當然,按照張近東的說法,新零售在他那里變了個詞叫“智慧零售”。為了智慧零售,蘇寧在線下開了將近10000家小店,但實際上并沒有帶來太大的流量。為了智慧零售,蘇寧收購了萬達百貨和家樂福。
甚至,為了智慧零售,蘇寧投資了恒大200億,是希望跟上游的房地產合作,進駐社區,“智慧家居跟智慧物業”聯手合作,捕獲第一手的用戶資源。
但是這一切,消耗了大量的資金,而蘇寧攤子鋪的太大,也許蘇寧易購就不該從電器為主業而轉型面向零售的全品類。而且,蘇寧易購平臺在淘寶系和京東的夾擊之下成了千年老三,地位有些尷尬。
03
商業的本質:從品牌到品類
業界不由得開始反思,傳統零售如果不做線上,是不是照樣可以活得好好的?
從焦慮到釋然,這幾年,傳統零售企業似乎沒有那么迷信互聯網的力量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做好體驗,管理好消費者的大腦,這些依然是商業的本質。互聯網不是神仙,也不是妖怪,它是一件力量強大的工具,但絕對不是定海神針。
但是,從O2O到新零售,傳統零售有著太多的觸動和反思,新生態,新物種也給所有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啟示和不一樣的觀感。
在互聯網時代,商業經營的核心關鍵詞,如果以小米的切身體驗,是七字真言:專注、口碑、極致、快。所以雷軍一直強調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一家新零售公司,其次才是一家硬件制造公司。
小米的這七字真言,濃縮為一點,就是:產品。專注于做極致的產品,快速的迭代,給予消費者帶來“尖叫一般”的口碑。
所以無論實體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無論做產品的還是賣商品的,都需要打造最為極致的好產品。淘寶的產品是海量而且便宜,京東的產品是快而且有保障,拼多多的產品是得實惠和占便宜,蘋果的產品是時尚和高性能,小米的產品是高性價比,你的產品是什么?
再問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傳統零售企業的產品是什么?
筆者以為,傳統零售企業的產品有三條,打造好這三件產品,小步迭代,不斷創新,才是應有的新時代商業特征之下的互聯網式思維:
第一,賣場空間。創造性的賣場空間給予消費者別樣的體驗。從長沙的文和友到上海的K11購物藝術中心,無論是販賣情懷還是販賣藝術,總要在純粹的商業之外有別樣的附加價值。
第二,商場品牌。給予消費者感受。品牌的本質在于聯想,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可能連寶潔旗下的系列品牌,都已經成為了媽媽的品牌,那你是否早就應該開始反思,我的品牌老化了嗎?
從新的品牌LOGO到企業的VI色彩、識別體系,再到新的品牌名稱,從品牌核心價值主張的更新到開辟第二、第三品牌,諸如此類的戰略性構建,是否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第三,品類結構。給予消費者商品。對零售賣場來說,品類結構一方面體現了賣場的定位,另一方面還決定了消費者的駐留時間。
高質量的品類結構體系,考驗的是經營者的“匠心能力”,刪繁就簡,挑選極致的商品,把大量的選擇難題交給自己,先替消費者做減法,給消費者最佳的選擇空間最少的選擇成本,是能力的體現,也是責任心的體現。
04
結束語:切忌“追風逐月,本末倒置”
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覺得是新零售概念甚囂塵上之后的一次“塵埃落定”。
對傳統零售企業來說,不要麻木追求新概念,不要人云亦云,只要商業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那些經典的商業理論就永遠有效。
定位理論,品牌資產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整合營銷理論,剩余價值理論等等,這些對商業指導的明燈,其實并沒有在互聯網的沖擊下而變得黯淡,反而越加有效,越來越重要。
恰恰相反的是,當很多人舍本逐末的時候,往往會迷失了初衷,我本來是做什么的?我最擅長做什么的?當迷失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亂象之中時,也就是淺草漸能沒馬蹄的危險時刻。
從2000年到2020年,是中國零售迅猛發展的20年,開創了中國零售異常精彩的新世紀篇章。零售20年,我們一起走過,2021聯商網大會暨致敬中國零售20年慶典將于4月8日-9日在杭州舉行,誠邀共同見證行業更多的精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