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0+火鍋店的名利場:重慶火鍋20年沉浮錄
雖然我們也看到了像珮姐、周師兄這樣的品牌,前者放棄加盟主攻直營,后者憑借爆款腰片迅速脫穎而出。
但我還是認為,30000+的重慶火鍋店,現階段還真出不了像海底撈一樣的品牌。
因為對味道的偏執與狂熱,造就了低頭拉車,而忘記抬頭看天。
01
火鍋江湖格局已定
毋庸置疑的是,如今的海底撈生態系統、基礎架構已經形成,儼然成為餐飲行業的“航母編隊”。
如果說巴奴高舉“產品主義”大旗使其品牌影響力迅速提升,然而當海底撈開始大力發展智慧餐廳時,就算巴奴聯合王家渡推出低溫午餐肉,此時二者的競爭似乎已經不在同一個段位。
同時,據“2020中國火鍋10大品牌榜”發布,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占據品牌影響力前三甲。
呷哺呷哺店鋪數量為1044家,穩坐開店數量第二交椅。疫情之下的2020仍實現了54.55億元的營收。巴奴由于開店數不足100家,在市場占有率上不如二者強,但憑借其品牌影響力榮登中國火鍋10大品牌榜第三。
綜上,從正常的市場競爭來看,一旦一個行業形成頭部前三甲,排在后面的品牌很難實現超越。
所以作為麻辣火鍋原發地的重慶,擁有33000+門店優勢,為什么就出不了一個像海底撈一樣的品牌?
02
重慶火鍋痛失曾經的輝煌
早在2000年初,皇城老媽萬余平米的店,矗立在成都二環引領川西火鍋文化,重慶小天鵝火鍋僅山東市場近70家店獨領當地火鍋市場風騷。
接下來就是以孔亮鱔魚火鍋和劉一手火鍋為代表的重慶火鍋,開啟了對成都火鍋的瘋狂反撲。當時孔亮在成都三環以內的直營店就有十余家,劉一手最高峰期則有30余家店,且這些都是1000余平米以上的大店。
同時,這期間重慶其它火鍋品牌,依托小天鵝和蘇大姐之前加盟連鎖的擴張,把重慶火鍋這張名片推向了全國,這種格局持續了大約7、8年時間,可以說,2010年前的這10年是重慶火鍋最輝煌和鼎盛的時期。
同比這時期的海底撈,海底撈成立于1994年,成立后的15年時間里,才開出了50家店。論規模沒有文中提到的任何一家重慶火鍋大,那時候只要有一家重慶火鍋有崛起意識,說不定早就成了今日的海底撈。
到了2010年后,重慶火鍋似乎集體約定玩消失一樣,逐步從火鍋視野淡出。
小天鵝開始轉戰商業地產,有了今日網紅打卡地的洪崖洞;孔亮火鍋將資本轉移到小貸公司;風光無限的劉一手開啟多元化時代,之前有些項目一直不溫不火,直到劉梅接手劉一手才算穩住了其根基。
或許正是亂花迷人眼,淺草沒了馬蹄。重慶火鍋的高光時刻來得那么的迅雷不及掩耳,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錯失了重慶火鍋崛起的最好機會。
03
成也加盟,敗也加盟
重慶火鍋在2010年前的十年輝煌,無一不是靠加盟帶來的高度發展。
當時業內形容重慶火鍋加盟是這么一種狀態,今天開進去一輛普桑,隔天就能開一輛寶馬7系回來。那時候的重慶火鍋,只要你開家稍微像樣的直營店,一個月花個幾千、萬把塊做個加盟廣告,就能過上舒坦的小日子。
加盟讓重慶火鍋嘗到了甜頭,便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大家都將重心轉移到了加盟的戰場,以至于花在直營體系建設上的人力、財力和精力相對就少很多。
以至于后來小天鵝得到紅杉資本和海納亞洲大約2000萬美金的資本,想踏上上市之路時,發現旗下直營店的體量完全達不到要求。
小天鵝用現金加股份,意向回購近百家加盟店。最后一共回購了20多家,這項操作花費不菲。但結果是,不僅沒能讓小天鵝成功上市,反而讓其元氣大傷。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對于直營建設的不足,導致小天鵝的運營成本快速上升,銷售反而出現了下降局面。
左圖為1982年創建的小天鵝,右圖為小天鵝重慶僅剩3家店中的1家
這次上市風波未果后,小天鵝差點到了與弘毅投資簽訂賣身契的結局。試想如果小天鵝在之前高速發展的同時重視直營體系的建設,曾經的中國火鍋第一品牌和火鍋皇后,是否能比張勇的海底撈在股市上捷足先登呢?
04
味道的偏執與狂熱造就低頭拉車,忘記抬頭看天
2019年9月8日,海底撈重慶首店來福士廣場店試營業,新加坡首富張勇,終于把旗下產業遍布了中國的一二線城市,達成了品牌的大圓滿。
至今海底撈在重慶已經開出20家店,開店選址也從商業中心轉為社區商業。
以前重慶火鍋人認為,人類阻止不了海底撈,但重慶人可以,因為他們認為海底撈在重慶開店,就是在關公門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因為重慶火鍋人認為,海底撈的味道肯定比不上重慶火鍋的味道,就算你服務再好,重慶人民也會因此拒絕買單。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在海底撈門店的評價上,會看到一個藍色的標簽那就是:排隊久。
如果說當初第一家店,是因為大家覺得新鮮,去看熱鬧,那么今天20家店還有這樣的標簽,至少可以證明,重慶消費者還是很接受海底撈的。
如果時光倒回20年,海底撈真不敢來重慶。可如今為什么就敢來了呢?因為消費者變了。如今火鍋的主流消費群體已經是90、95后,乃至正在崛起的00后。
他們的口味不再頑固,他們樂意接受新事物,他們更具品牌意識。重慶火鍋在年齡40歲以上且為土著市民那里,才能體現出來引以為豪的味道優勢,事實證明,在海底撈瞅準的消費群體那里毫不湊效。
重慶火鍋對味道的偏執和狂熱,可以說達到了一種忘我的狀態,以至于很多老板還是將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研究鍋底味道上,而沒有看到時代變化帶來的消費者更迭以及商業模式的重塑。
因為當下餐飲的比拼,早已不是一招鮮,吃遍天的年代了,是品牌、運營、供應鏈多維度的競爭。
所以,重慶火鍋不要只是埋頭研究味道,更要抬頭看看當下市場,系統化對品牌進行打造方能走得更快、更遠。
05
擴大胸懷,提升格局
重慶是一座碼頭的城市,一座江湖的城市,重慶火鍋更是碼頭文化和江湖文化的縮影。所以在重慶出現什么叫“豬圈火鍋”之類的品牌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或許是基于3萬多家門店激烈競爭壓力下的生存所迫,當下重慶流行的一部分網紅火鍋更是將這種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一個偏僻的地方,開上一家破破爛爛的店,利用部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也取得了不錯的生意。
這樣的做法,在競爭激烈的重慶市場活下去或許本沒錯,但這樣的品牌格局和表現,如果有一天品牌想要走出重慶,試問外地消費者會接受嗎?
還有就是,重慶的周師兄火了以后,我們不乏在網上看到這樣的評論“周師兄都是廣告轟出來的品牌,賣給外地人吃的火鍋”。
其實,我想說,周師兄對當下重慶火鍋大旗的樹立,還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同為麻辣的成都火鍋,在繼小龍坎、譚鴨血、賢合莊等一波又一波品牌不斷崛起的同時,我們好歹看到,重慶有個叫周師兄的品牌,無論在服務上,還是品牌打造上,樹立了一個良性的榜樣。
周師兄還走出重慶,把店開到了上海和深圳,在很短暫的時間就成了當地火鍋熱門,珮姐火鍋在上海也備受歡迎。
這是重慶火鍋值得學習和驕傲的事,因為他們在拓展自己品牌的同時,也是把重慶火鍋更優秀的一面展示給了全國的消費者。
06
結語
就算現階段重慶火鍋出不了海底撈,但也不妨礙向海底撈、巴奴乃至九毛九這樣成功的品牌或企業學習。
在學習其在品牌、產品、文化打造等,諸多方面閃光點的同時,引入外圍專業的三方營銷、管理機構,理清企業的戰略、商業模式、內部管理等,相信抱著臥薪嘗膽的心態,重慶火鍋未來會涌現出更多優秀的品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