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龍“辣”么爽、“辣”么煩
小小的辣條,不僅讓劉衛平完成從草根到富豪的逆襲,也讓公眾首次見識到辣條竟如此賺錢。
5月12日,衛龍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在向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中提及,2020年,公司銷售辣條收入接近27億元,毛利率接近38%。
頂著“垃圾食品”的標簽,辣條長期不被資本喜歡,可就在衛龍遞表之前,資本蜂擁而至突擊入股。在資本眼里突然這么香,一方面來自于辣條賺錢能力強,另一方面則是看好衛龍的成長預期。
辣條產品進入門檻較低,隨著這個賽道上的競爭者越來越多,已對公司辣條形成威脅。作為細分賽道龍頭,衛龍奔赴港股募資,借此鞏固市場地位、拓展新品類和渠道下沉,才是此次奔赴港股的真正目的。
資本上癮辣條
資本的嗅覺從來不存在盲區,以前校門口讓小朋友們上癮的辣條,如今成為它們競相追逐的目標。
今年3月底,CPE源峰(中信產業基金)、高瓴、騰訊、云峰基金、紅杉中國等機構購買衛龍新發行的1.22億股普通股,每股成本4.4836美元,總融資規模5.49億美元,對價已在4月1日交割。
據衛龍招股書,上市前,CPE源峰、高瓴、騰訊、云峰基金、紅杉中國、Duckling Fund,L.P、厚生投資、海松資本分別持有公司股權比例為2.32%、1.17%、0.64%、0.64%、0.29%、0.29%、0.29%和0.21%。劉衛平、劉福平家族合計持股92.17%。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騰訊和云峰基金此前對食品項目投資不多。過去幾年里,騰訊僅投資過和府撈面、喜茶。啟信寶顯示,深圳市騰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持有和府撈面12.02%股權,為第三大股東。云峰基金投資過奈雪的茶、嘉禾一品和簡愛酸奶。
令資本不惜下血本跑步進場,一方面是衛龍20年來在辣味休閑食品市場形成的龍頭地位,另一方面辣條賺錢能力著實羨煞旁人。
調味面制品(主要是大、小辣條產品)是公司重要收入來源。2018年-2020年,調味面制品收入分別為21.62億元、24.75億元和26.90億元,分別占比公司收入的78.6%、73.1%和65.3%;同期,該品類毛利率分別為34.4%、37.2%和37.6%。
有了調味面制品的拉動,2018年-2020年,公司實現整體收入分別為27.52億元、33.85億元和41.2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22.4%,遠超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同期4.1%的年復合增長率。同期,公司年內利潤分別為4.76億元、6.58億元和8.19億元,凈利潤率分別為17.3%、19.4%和19.9%,遠超中國休閑食品行業10%的平均凈利潤率(2020年)。
衛龍之所以賺錢,與銷售費用支出較低有關。2020年,公司分銷及銷售開支3.71億元,僅為公司總收入的9%。同年,洽洽食品、三只松鼠、鹽津鋪子、甘源食品等公司銷售費率在9.76%至25%的區間。
除此之外,公司57萬個以上零售終端約7成位于低線城市,是公司報告期業績增長及未來的關鍵。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20年辣味休閑食品在低線城市銷售額占整體的63.3%,未來5年低線城市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1.8%,高于一、二線城市的6.9%、8.1%。
越賣越貴的面制品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公司調味面制品年銷量分別為1.56億千克、1.73億千克和1.80億千克,銷售均價分別為13.9元/千克、14.3元/千克和15.0元/千克。量價齊升,推動公司業績不斷增長。
上述同期,公司的豆制品及其他產品年銷售從2018年的0.13億千克降至2020年的0.10億千克,銷售均價從22.4元/千克增至25.8元/千克。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在公司三大品類中,蔬菜制品是唯一銷售均價略降的產品類別,2018年-2020年,銷售均價從28.9元/千克微跌至28.1元/千克,但年銷量從0.10億千克增至0.42億千克,毛利率從36.7%增至39.3%。
蔬菜制品銷售銷售收入規模從上述同期的2.98億元升至11.68億元,占公司收入比重從10.8%升至28.3%,成為報告期內增長最快的品類。
除了提價,公司在經銷商管理方面手腕強勢,渠道網絡建設策略激進,加速更新和淘汰。2018年-2020年,分別新增經銷商1297家、1297家和1490家,各年終止合作經銷商分別為430家、554家和2132家。
公司采取先款后貨方式與經銷商合作,通過經銷商觸達各級市場,也通過業績表現反向甄選優質經銷商。截至2020年末,公司經銷商數量為1950家。
通過對經銷商的把控,公司來自線下經銷商收入比重保持平穩,2018年-2020年,分別為91.6%、92.6%和90.7%。
撕不掉的“垃圾食品”標簽
從20年前校門口透明塑料袋裝的辣條,到如今蘋果風包裝大行于世,辣條重鹽重油的不健康形象,始終揮之不去。
衛龍沒有少在這方面耗費人力物力財力。
10年前,公司請來明星趙薇加持,后力邀楊冪代言,與張全蛋等網紅的現場直播更是不斷,這一套連環動作執行下來,衛龍的知名度打開,品牌產品的干凈衛生得到認可,但“垃圾食品”的標簽始終無法撕掉。
據媒體報道,長期以來,辣條中防腐劑、菌落總數、色素等成為打而不絕的行業難題。2015年至2017年年中,國內百家辣條生產企業195批次辣條登上食藥監局黑名單。2019年央視3.15晚會上,辣條行業亂象再曝光,辣條食品安全和健康問題再度受到業內外關注。
更嚴重的是,公司所產辣條產品一度被地方主管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產品。
2018年,衛龍和湖北省食藥監部門發生激烈交鋒。按照河南地方標準生產的辣條,在湖北市場抽查中,添加了國家標準中明令禁止不得使用的山梨酸及其鉀鹽、脫氫乙酸及其鈉鹽兩種添加劑。
辣條中食品添加劑問題,各地一直存在爭議,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打架的情況時有發生。
公司在招股書中解釋,此前,辣條產品在國內不同省份被分入不同食品類別,導致公司辣條產品部分批次被若干省份食藥監部門聲稱與相關標準不一。直到2019年,國家明確將辣條分類為調味面制品,才減少類似事件發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