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發現“碩鼠”,行業人士:內控存漏洞
三只松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兩只“碩鼠”是公司自己揪出來的,亦有自稱公司前員工的網友發帖透露,蔣某的落網與公司2020年5月動用專政力量進行反腐的行動有關,“去年抓了不止這一個,后面還有更大的瓜在等著”。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三只松鼠前物流參謀部總參謀蔣某利用職務便利收受賄賂70.80萬元,并伙同童某某將公司價值68.4萬元的廢紙箱占為己有的細節。若以紙箱回收價格0.6元/斤計算,該價值的廢舊紙箱重量將達到570噸。
對此,三只松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兩只“碩鼠”是公司自己揪出來的,亦有自稱公司前員工的網友發帖透露,蔣某的落網與公司2020年5月動用專政力量進行反腐的行動有關,“去年抓了不止這一個,后面還有更大的瓜在等著”。
在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該事件反映了三只松鼠在內控體系和監管機制方面的問題。公開信息顯示,在此之前三只松鼠的管理能力就曾因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遭到諸多質疑。
內控不穩,經營也陷入困境。三只松鼠“增收不增利”已不是新聞,但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在營業收入方面也出現了下滑。為提振業績,6月21日晚有消息稱三只松鼠欲切入飲用水賽道,然而緊接著這一決策就遭市場“用腳投票”,公司股價連續兩日累計跌5.68%,如今市值已不足200億。
索賄寶馬,占用廢紙箱
根據相關裁判文書,蔣某于2013年7月22日入職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任物流倉管,內部花名為鼠阿飛,2019年8月更改為鼠衛青。
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蔣某利用擔任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華北DC高級經理兼天津配送倉經理和華北大區總監兼天津2C發貨倉運營經理的職務便利,收受北京龍金億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所送現金279042元及價值429000元的華晨寶馬牌轎車一輛,共計價值708042元。
2020年3月,蔣某還曾履任物流參謀部總監一職。半年后,其因涉嫌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被當地公安局刑事拘留。
除此之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間,蔣某還曾伙同童某采取銷售不入賬或調整過磅表等方式,將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出售的廢舊紙箱(價值人民幣684000元)占為己有。其中蔣某、童某分別獲利340000元,該事實涉嫌職務侵占。
最終,法院一審認定,蔣某行為已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職務侵占罪,童某行為構成職務侵占罪。考慮到被告的坦白、自首情節,決定對蔣某執行有期徒刑一年零十個月,并處罰金100000元;童某執行有期徒刑一年,宣告緩刑二年,并處罰金50000元。
“騙我去收廢品?”有網友對上述蔣某的行為調侃道。還有從事造紙行業的網友表示,相同價值的廢紙大約在250噸-300噸左右,另據回收商網數據,三只松鼠母公司所在的安徽蕪湖市,紙箱回收價格約在2040-2140元/噸,據此計算,蔣某和童某出售的廢舊紙箱約在319-335噸。
不過也有網友質疑,蔣某和童某獲利的方式并非廢品回收,而是將三只松鼠正規包裝出售給造假商用來讓其生產假冒偽劣的三只松鼠產品。
“牟利主要是原輔料箱子廢品回收賣掉”,前三只松鼠員工向雷達財經表示,“供應商入庫給三只松鼠的產品是使用自己品牌的瓦楞紙箱裝的,產品入庫銷售完成后,成為廢品的是這些瓦楞紙箱。”
內控問題惹的禍?
對于三只松鼠前總監“受賄門”,朱丹蓬指出:“整個質量內控體系以及監管機制有問題,跟管理能力有關。”
雷達財經注意到,三只松鼠同樣與內控體系有漏洞聯系起來的還有其頻頻出現的食品安全質量問題。
早在2019年IPO之前,三只松鼠就曾因食品安全管理問題受到多次行政處罰,上市后,類似問題并未有減緩的趨勢。黑貓投訴平臺顯示,目前三只松鼠的投訴量已達921,遠高于良品鋪子、來伊份、鹽津鋪子等競品。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蒙慧欣表示,三只松鼠大部分產品都是代工廠生產的,此模式雖彌補自身產業鏈不完整缺陷,但也因過度依賴代工廠出現不少弊端。尤其在食安把控上,如若三只松鼠沒有做好供應商把控和產品出廠檢測,甚至在選取代工廠不達標的情況下生產產品,一定程度上會加劇其食安風險。
不過對于被外界稱為零食行業“原罪”的代工模式,三只松鼠創始人章燎原則曾在公開場合強調:“很多企業比如7-11都是采取代工模式,但在中國,一講代工就有問題,不應該是這樣的。”同時他也表示,很多工廠本身并沒有三只松鼠管理的更好。
“并非說自建工廠就等于質量保障,最重要的就是企業能否對供應鏈有效掌控,做到嚴格規范的質量管理和安全控制,這是OEM廠商是否能嚴格遵守企業產品標準的關鍵。”一位代工廠業內人士表示。
顯然,三只松鼠在這方面還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天眼查顯示,目前三只松鼠淘寶官方旗艦店銷量排名最高零食的生產商——含羞草(江蘇)食品有限公司歷史上曾受到7次行政處罰,原因包括食品未經規定檢驗即出廠銷售、生產銷售不合格的琥珀核桃仁、生產經營管理不符合要求等。
另外,三只松鼠淘寶官方旗艦店銷量排名前十零食的生產商中,亦有多家有行政處罰經歷,包括福建省新麥食品有限公司、靖江喜友食品有限公司等。
代工廠本身也有自己的苦衷。據媒體報道,三只松鼠此前多家代工企業經常處于停工狀態,一方面源于三只松鼠長期拖欠供貨商欠款,供應商資金壓力巨大,另外一方面代工企業幾乎沒有利潤空間,只能通過采購價格便宜的原材料和添加劑,從而影響產品本身的質量。
對此,三只松鼠也曾在5月7日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抽檢出開口松子過氧化值不合格后,開宗明義地指出,食安問題系“上游供應商未能完全按照有關法規及發行人的要求進行生產,質量控制制度和標準未得到嚴格執行、生產和檢測流程操作不當等原因”導致。
但市場對于公司的這一說法并不買賬。“經銷商是三只松鼠自己選擇的,因此三只松鼠最少也要承擔連帶責任。”朱丹蓬稱。還有業內人士認為,三只松鼠曾多次表示已完善供應鏈,加強上游管控,并計劃共建工廠,可如今產品被“點名”后仍歸咎于上游經銷商,有“甩鍋”之嫌。
營收下降,毛利率成行業墊底
內控被詬病的同時,三只松鼠經營業績方面遇到的困境也亟待解決。
兩個月前,公司發布的2020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97.94億元,同比下降3.72%,這是三只松鼠公開年報以來首次出現營收同比下降的情況。
此外,雖然公司實現了3.01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6.21%,但這一數據依舊不敵2018年時的3.04億元和2017年時的3.02億元。
據財報,2020年三只松鼠的毛利率僅為23.90%,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近五年更是從2016年的30.20%直線下滑了6.30%。
橫向來看,三只松鼠的營收傲視群雄,比同樣在行業內占據不小優勢的良品鋪子多了將近20億元,但其毛利率卻正好相反,處于行業的最底部區間。相較而言,鹽津鋪子、來伊份、甘源食品的毛利率分別為43.83%、42.37%、40.08%,遠高于三只松鼠;洽洽食品、良品鋪子的毛利率為31.89%、30.47%,與三只松鼠接近,但也高于其毛利率曾經的最高水平。
行業人士分析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與三只松鼠一向靠品牌IP和銷售驅動的網紅戰略有關,時至今日,公司的主戰場仍是線上。年報顯示,2020年三只松鼠的線下業務占比為26%,新分銷期末累計實現營收11.65億元,占總營收的11.9%。
過度依賴線上,再加之前期三只松鼠追求規模優勢和持續價格戰的打法,讓公司的營業成本居高不下。2020年,三只松鼠銷售費用為17.12億元,占總營收的17.48%。雖然比2019年的22.59%有所下降,但從財報分析來看,減幅較大核心原因是會計政策變更,運輸費、包裝費計入營業成本所致,實際上銷售費用占比并未減少,仍在拖累其盈利水平。
對此,朱丹蓬認為,就目前來看,三只松鼠想降低成本很難,因為現在線上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線下公司這兩年的布局也沒有明顯的整體效果,兩相結合下,整體的利潤反而是越來越低。所以公司還是需要從解決營收做起。
賣水能解決嗎?
“公司正在執行五多戰略: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渠道、多消費場景。”朱丹蓬稱。
據年報,三只松鼠已經發展出了面向消費者提供以堅果為核心,含果干、烘焙、肉食等400款精選零食,還孵化了面向6個月到14周歲提供從營養輔食到嬰童零食一站式科學喂養的“小鹿藍藍”嬰童食品品牌,以及向不同品種寵物提供專寵專糧的“養了個毛孩”寵物食品品牌。
除此之外,公司還盯上了飲用水的生意。
6月21日,三只松鼠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正在推進水飲產品的相關規劃,計劃推出的有山泉水和氣泡水,預計6月底上市”。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早在2018年9月的“中國堅果健康周”,章燎原就曾宣布要進軍飲料業,并推出混合堅果復合蛋白飲料“第二大腦”。包括一款混合堅果咖啡乳,一款混合堅果發酵乳,總計兩款產品。
章燎原稱,“第2大腦”從功能定位上更加健康,同時其產品命名與包裝設計更具有趣味性,如其包裝上表達的“腦子累了,來罐第2大腦”等。
彼時還有多位專家表示,作為連鎖新零售,三只松鼠就是要不斷擴充品類,這對公司來講是一個機會。
然而事與愿違,2019年1月,三只松鼠第二大腦在天貓旗艦店上線,首日賣出7萬瓶,隨后熱度驟減。如今,在主流電商平臺已經搜不到這款產品。
時隔兩年,公司再次向飲用水市場發力,行業人士認為,三只松鼠主要是被水飲行業的高毛利所吸引。
2020年9月,農夫山泉的一則招股書披露了公司的盈利情況,其中顯示,農夫山泉綜合毛利率高達55.4%,占比最大的飲用水產品毛利率為60.2%,相當于礦泉水每賣1元約可以賺0.6元。
除此之外,美股的可口可樂毛利率常年穩定在60%以上,A股中的東鵬飲料、養元飲品、承德露露2020年的毛利率分別為46.60%、51.11%、54.25%,皆是三只松鼠的兩倍以上。
不過,業內對三只松鼠此次的跨界之舉多有異議。“水飲產品毛利較高,但其銷售渠道主要還是以線下為重,這與以線上為主的三只松鼠并不匹配。”朱丹蓬表示。
另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飲料大多數的消費依舊集中在線下實體店,尤其是街邊小店,因為飲料消費本身的特性就是如此。大多數人都是出去玩,口渴了才會選擇買飲料,大多就屬于即興消費。即便氣泡水品類優勢強如元氣森林,主要成交額也來自于線下渠道。
此外,相關數據顯示,經過20多年的水飲行業競爭,農夫山泉、怡寶、百歲山、康師傅、冰露、娃哈哈六大品牌已經占據了八成左右的市場份額。泉陽泉、均瑤健康、元氣森林等新生水飲品牌也在不斷搶食市場。
有聲音推斷,考慮到瓶裝水及氣泡水都已經成為了徹頭徹尾的紅海市場,三只松鼠新品的定位可能只是一個輔助單品,很難成為企業的戰略性品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