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阿里財報:基本盤穩固,面對挑戰堅持長期主義
阿里的多引擎驅動成果,已顯現。
“經過20余年的發展,我們已經成長為一家橫跨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依靠多個引擎驅動長期增長的公司。”8月3日晚間,阿里發布了2022財年Q1財季(2021年4月-6月)的業績報告,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作出了一個“良好”的評價。
財報顯示,阿里巴巴2022財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營收為2057.4億元,同比增長34%;營業成本為1240.97億元,占收入比例提升至60%;凈利潤為428.4億元,同比下降8%;攤薄每股收益為2.05元,同比下降6%;非公認會計準則自由現金流為206.83億元,同比下降43%。阿里表示,主要是由于91.14億元用于繳納部分反壟斷罰款,以及對關鍵策略領域及增長業務的投入導致盈利下降。
透過財報數據,阿里巴巴究竟向市場釋放了哪些值得關注的價值點?我們認為,至少有三大關鍵:核心電商基盤穩、多引擎釋放增長力、活在未來創造增量價值。
作為阿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電商業務整體保持穩健;阿里云、菜鳥網絡等經過多年沉淀,服務各行業數字化,已經成為驅動阿里未來增長的新飛輪;如今,又不斷組建新引擎,今年新增利潤和資本投入到技術和商家服務,新思維反作用于新模式新市場,助益阿里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價值增值。
從這份答卷來看,阿里過去多年的布局,開始顯現成果。
海爾的張瑞敏、聯想的劉軍都曾將企業轉型或變道比喻為“空中換引擎”。大概意思是,企業就像是一架在空中飛行的飛機,當4個引擎需要更換時,先換一個,另外保持三個,換好一個再換一個。這樣的好處是,飛機可以平穩過度,產生的問題是飛機將會減速。
但對阿里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用減速來換取挨個換引擎的平穩過度,是致命的。這場競爭中,速度是較量的籌碼,于是阿里選擇了晴天修屋頂式的辦法——選擇了提前帶上備用引擎,提前布局未來的現金牛業務。進入成長風格轉換期后,他需要著手布局下一個10年或20年的未來引擎。
01
穩定的基本盤
先來看核心的財務數據,穩中有增,是主要特點。
2022財年1季度財報顯示,阿里巴巴營收205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若不考慮合并高鑫零售的影響,營收為人民幣1873.06億元(約合290.10億美元),同比增長22%。
此外,公司季度凈利潤434.4億元,超市場預期293.31億元,去年同期475.91億元。經營利潤為人民幣308.47億元,同比下降11%;經調整 EBITDA同比下降5%至人民幣486.28 億元。第一季度調整后每ADS收益16.60元人民幣,市場預估14.45元人民幣。
用戶方面,阿里如此體量之下,仍然通過不同的端、不同的商品供給實現了用戶增長。截至2021年6月30日季度,阿里巴巴生態體系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了11.8億,較上一季度增加4500萬。中國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達9.12億, 以Lazada, AliExpress, Trendyol 和Daraz為主的海外年度活躍消費者為2.65億。
收入結構方面,阿里收入主要來源于商業業務、云計算業務、數字媒體及娛樂、創新業務及其他這四方面業務。分別取得了1802.41億、160.51億、80.73億、13.75億元人民幣。
其中,來自商業部分的收入依舊是阿里的核心收入來源,也是阿里最為穩健的基本盤。收入為1802.4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占總收入的87%,主要來自中國零售市場、高鑫零售、盒馬、1688.com、Lazada、速賣通、Alibaba.com、菜鳥物流服務及本地生活服務。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能看到延續十余年的基本盤穩定。
本季度,中國零售市場GMV保持穩健增長。財報指出,服裝和配飾、家居、消費電子等產品類目增長迅速。在天貓618期間,88VIP會員計劃取得增長,約25萬商家和品牌參與618,較去年增長一倍多。這些商家推出了超過100萬款新品,它們在天貓618期間收獲了千萬級的店鋪會員。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平臺和商家會員權益,獲得更好的購物體驗,這也使淘寶天貓得到了更好的用戶留存。
阿里的增長不只于淘寶,在業績直播會上,管理層表示電商的思路由單一國民級APP(淘寶)變成了做矩陣。而除了淘寶App外,多個新興客戶端也表現搶眼。
主打性價比市場的淘特,就是矩陣的重要產物,阿里以淘特為切口,把目光瞄準了下沉市場,用戶增量也大量來自淘特。淘特通過與原產地制造商直接合作,設計和生產擁有更高品質與性價比的產品,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12個月的年度活躍消費者(AAC)超過1.9億,比3月31日的數據增加了4000萬。淘特的優質優價心智,對性價比人群和下沉市場形成高效滲透。
閑魚也是財報中亮眼的業務線之一。閑魚的移動月度活躍用戶(MAU)也超過了1億。通過閑魚,消費者可以找到品類豐富的二手、回收、翻新、租賃和復古產品。閑魚不僅成為阿里電商一個非常活躍的新興板塊,更是一個用戶黏性極高的興趣社區,強化了阿里對于年輕用戶的吸引力。
“多端策略”已見成效。截至2021年6月,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市場的移動月活用戶(MAU)達到了9.39億,較上一季度再增加1400萬。阿里電商在超過9億的用戶規模上,繼續保持MAU的增長,進一步強化了對不同層次消費人群的全覆蓋。
此前,張勇在致股東信中強調,成為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結合得更好的公司,是阿里巴巴非常重要的定位和方向。
另外,電商業務中較為欣喜的還有國際業務。阿里的lLazada, AliExpress, Trendyol 和Daraz非常給力,截至2021年6月30日季度,阿里巴巴生態體系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了11.8億,較上一季度增加4500萬。中國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達9.12億, 以Lazada, AliExpress, Trendyol 和Daraz為主的海外年度活躍消費者為2.65億。這種增長不僅體現在用戶上,同樣體現在收入增長上。得益于國際業務的發展,阿里全球零售、批發市場的增速一直維持在較高的54%和37%。
02
走向聚光燈的“新引擎”
2008年9月,王堅加入阿里巴巴,而后成為一年忽悠馬云“燒”10個億的“大騙子”,最后因為癡迷和堅持,帶領阿里云走向成功,自己也逆襲成為院士的故事,一直在坊間為人津津樂道。
阿里云就是那個一直為未來備著的引擎。
本次財報顯示:阿里云Q2季度收入160.51億元,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該季度利潤達到歷史最高值3.4億元。考慮到該季度內釘釘財務業績并入阿里云,這項尚處于投資期的業務拉低盈利率,讓阿里云3.4億季度利潤體現出更加穩健的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阿里云連續第三個季度盈利,本季度調整后EBITA為3.4億元,其規模效應或逐步凸顯。據了解,阿里云計算板塊是阿里巴巴四大業務板塊中,除商業分部以外第二個實現經調整EBITA盈利的板塊。
數據顯示:阿里云一季度實現營收160.5億元,同比增長30%,公司披露目前增長放緩的情況是由于來自互聯網行業的單一頭部客戶基于非產品原因不再合作,這一影響可能會持續到其國際業務完全脫離阿里云。
自2009年阿里云上線以來,歷經12年實現首次盈利,而這可能還只是開了個頭。
隨著國內云計算逐步成熟, 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低成本、 高并發的公有云市場。未來公有云市場存在巨大機遇。根據中國信通院預測, 預計2022年國內公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1731億元, 未來三年公有云市場CAGR將達到37.8%。
阿里云已經成為新引擎。
據了解,戰略上阿里云已經走出自己的路。阿里在財報中表示,增長主要來源于互聯網、金融和零售等行業驅動,并且將釘釘財務業績并入阿里云。這是去年6月首次提出“云釘一體”以來,經過組織和能力層面整合,云釘在財務層面終于合體。
從被質疑這是否是一場騙局,到現在的主力,企業的戰略定力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戰略定力是什么?就是指在錯綜復雜形勢下,為實現戰略意圖與戰略目標所具有的戰略自信、意志和毅力。而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背后的自信、意志和毅力便是戰略定力執行的關鍵。
菜鳥是另一個“潛伏”已久的新引擎。
財報顯示,剔除與阿里巴巴集團關聯交易收入后,菜鳥本季度外部收入116.01億元,同比增長50%。經過長期布局,菜鳥堅持的產業供應鏈、全球物流、社區服務等領域,在增量市場獲得較快發展。
今年6月,菜鳥指出其發展目標是成為一家客戶價值驅動的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在供應鏈服務方面,菜鳥在行業內率先提出“從消費供應鏈向產業供應鏈延伸,打造消費供應鏈與產業供應鏈并重的服務模式”,從而更直接的幫助制造業和實體經濟降本增效。
目前,菜鳥產業供應鏈已挺進全國30多個制造業產業帶和農產品原產地,通過在田間地頭和工廠車間附近開設產地倉,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無縫連接,大大縮短工業品和農產品的銷售和流通環節,提高了生產效率。
“物流+商業”模式,供應鏈的提效、下沉市場的升級,都將在這些毛細血管中變成現實。
03
晴天,再修屋頂
7月2日,張勇發了一封全體信,再次宣布重要組織升級,這次的組織升級不同于以往。
“同城零售事業群李永和接替王磊擔任本地生活公司CEO,本地生活、高德、飛豬組成生活服務板塊,由俞永福統一分管。同城零售事業群中的淘鮮達和本地生活新零售團隊繼續由李永和負責;天貓超市和天貓進出口事業群合并成立新事業群,由劉鵬負責。本次升級主要原因是希望推進板塊治理模式,以靈活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此前,集團已在云智能、 B系推動實施板塊治理建設。”
傳統組織升級理論中,將組織升級的方式分為兩種,一是架構改革,以微軟為代表,把基于業務的組織架構改成基于職能的組織架構;二是業務調整,將業務增加、拆分、解散等。
阿里的這次組織架構升級,便屬于第二種。這種調整升級背后,指向的就是戰略和資源匹配。
在財報后的電話會上,阿里方面還給出了一組數據,過去的一個季度里戰略投資虧損規模達139億元人民幣,而這一投入主要用于社區團購、淘寶特價版、本地生活服務和Lazada等業務開展。
相比短期的財務指標,阿里選擇了,以短換長,延遲價值變現。
但是,想做時間朋友的人和企業太多了。沒有規劃就盲目高喊長期主義的人,往往收獲的多數是打臉。
在今年稍早的3月底季度及2021財政年度業績的電話會上,張勇就強調:“ 阿里巴巴致力于通過平臺產品的不斷創新,來提升商家自主運營消費者的能力;通過平臺商業政策的調整,來降低商家的經營成本”。
布局未來技術、以及為商家“減負”,成為重點。
2021年4月26日,天貓Top Talk 上,天貓副總裁吹雪表示,降低商家運營成本是天貓在2021年的核心戰略之一,阿里巴巴已陸續推出超10項降本舉措,以幫助商家獲得更多確定性增長。
事實上,在今年的618,已經開始通過簡化流程、優化規則、加大平臺投入反哺商家等多項措施。
2021年618期間,高退貨風險商家費用變化
5月份,阿里巴巴進一步落實了“專注于通過創新創造客戶價值”的理念,并陸續推出超 10 項降本舉措,包括生意參謀免費、降低運費險等等,為商家創造更好的平臺經營環境,減負商家、提高經營效率。
這一季度,阿里還加大了對本地生活服務、社區商業平臺、淘特等戰略領域的投入。
投資后的成果如何?
先來看社區商業平臺。本財季,阿里巴巴稱,通過1小時達、半日達、次日達等全方位的高頻物流履約服務,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這有利于阿里繼續擴大對下沉市場和農村地區用戶的滲透。財報顯示,本季度阿里社區商業平臺業務的商品交易額環比增長約200%,區域分撥中心(RDC)的建筑面積季度環比增長約260%。
本次財報數據顯示:Q1,高鑫零售線上訂單同比增長28%,主要來自天貓超市共享庫存。同時,高鑫零售也是阿里社區商業平臺的頭部供應商,截至6月30日,高鑫零售在中國29省235市開設設了門店。
同樣受到關注的,還有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服務。今年7月份,阿里宣布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本地生活、高德和飛豬組成新的生活服務板塊,由俞永福負責,明確釋放了要加碼布局本地生活矩陣的信號。這輪調整后,生活服務板塊旗下包括了餓了么、口碑、飛豬和高德。
在本財季電話會上,張勇首次對外公布這一生活服務板塊的戰略布局。
張勇表示,餓了么和高德將分別成為本地服務“到家”和“到目的地”的主要用戶入口。而飛豬作為旅游類垂直服務平臺,將繼續致力于組織好高質量的酒店、交通、景區的服務供給,并且將服務輸出到高德、支付寶等用戶平臺,并依托于阿里國內超過9億的年度活躍消費者,做好進一步的用戶滲透。
根據財報數據,餓了么本季度訂單增長,年度同比達到50%。張勇稱,阿里將繼續不遺余力地加強對餓了么的投入,特別是增強非餐飲類到家消費的比重,并且繼續不斷提升運營效率。
張勇也明確了高德從地圖服務出發,正在演化成為向消費者尋找目的地周邊服務的入口。目前,消費者已經可以從高德地圖上基于目的地位置使用到打車,加油/充電、酒店、景區票務等多種服務,“希望到本財年末至少有1億用戶在高德地圖內完成基于目的地周邊各種服務的交易。”張勇解釋到。
有券商研報分析認為,阿里加大投入,以短期利潤換取長期價值增長的做法,是應對當下新競爭格局(反壟斷下平臺經濟體間隔閡弱化、電商新業態興起)的主動出擊。
阿里在核心電商領域深化優勢(產品矩陣化、優化貨幣化率結構)、欠發達市場強化競爭力(發力社區電商、淘特)、全球市場持續發力(支持全球商戶)等措施,將助力阿里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價值增值。
時間和精力在哪,未來就在哪兒。
值得一提的是,在財報發布后的分析師會議上,被問及如何看待近期的互聯網互聯開放時,張勇回答到,互聯是互聯網的初心,開放是數字生態的基礎,平臺之間的大循環能產生的社會價值,一定遠遠大過在單一平臺內的小循環。平臺間如果能夠互聯互通,肯定會帶來新的改革紅利。
此前曾有媒體暢想阿里、騰訊兩大互聯網平臺向彼此開放后的場景,無論是考慮到新時期的監管環境或者從行業、社會角度出發的未來發展,“開放”確實是當下中國互聯網的破題之舉,這需要從社會總福利角度出發的測算研究,更需要各方的付出和相向而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