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女員工被侵犯,零售業何以成為性賄賂和腐敗重災區?
“阿里女員工被侵犯”事件發酵2天后,阿里終于在內網公布了處罰結果:相關當事人被辭退并永不錄用;相關事業群總裁和HRG引咎辭職,阿里巴巴首席人力資源官童文紅記過處分。
還原事件經過,根據涉事阿里女員工透露,她是在出差跟商家商談合作時被強行灌酒,后被商家和領導相繼侵犯的。她稱,自己剛到飯桌,就被領導介紹,“給你們‘送’來一個美女”,并和商家強調自己酒量特別好。
女員工的領導是淘鮮達華北區商家運營組組長,商家則為濟南華聯超市的領導,一個負責商家拓展,一個是供應商,一場帶著“性賄賂”意味的商業談判在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
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橋段。過往,地推和采購系統一直是腐敗重災區,即使到了電商時代,這種情況仍未好轉,甚至有加重之勢。有大廠采購人員甚至語氣平和的告訴36氪,“‘性賄賂’和‘金錢賄賂’在一場不算平等的商業談判中最為受用,大家都諱莫如深。”
“很多公司壓根沒人爆出來,但不代表就沒有,甚至比這還惡劣。”
因為談判成功的幾率高,很多大廠采購談合作時都會有意無意的帶上幾個女同事,“如果(女同事)長相或者穿得漂亮,合作方言語都會跟著輕浮”,某電商平臺招商部員工告訴36氪。
他曾碰見過一次“奇葩”現象:在與一家服飾領域的頭部品牌商談入駐事宜時,對方在酒局上曾明確問,“貴部門就沒有女同事或者女助理嗎”?招商部領導瞬間意會,在二次談判時,果斷帶上了女同事前往,并拿下了大單。雖然席間并未發生“阿里女員工被侵犯”的類似事件,但該員工表示“難免會覺得慚愧”。
“性賄賂”之外,更多的是金錢賄賂。在近些年互聯網大廠通報的腐敗事件中,更多的也是此類。以阿里為例,最著名的屬前聚劃算總經理閻利珉受賄案。因為在聚劃算工作期間,先后兩次收受賄賂,總計價值53.8萬余元,閻利珉被判刑7年。
類似的腐敗案件還有:2019年7月,美團發布公告稱,原市場營銷部總監賴某、高級經理梅某某、離職員工路某某因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已經被北京朝陽警方刑事拘留;2019年底,京東商城曝出一采購經理從供應商處高價采購贈品謀取不當經濟利益,涉案金額數百萬元,被公安機關刑拘;2020年2月,阿里的兩位前電商小二,因為幫助淘寶商家通過申訴進而撤銷處罰,并在收取好處費后分成,被開除和判刑。
可以看到,在很多互聯網巨頭內部,只要涉及采購或者商家運營,貪腐就很難避免,而零售業更是重災區。
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可能是供零雙方的不平等合作關系造成的。
電商時代,因為占據流量高地,電商巨頭們掌握巨大話語權,渴望轉型的零售商或者商家,迫不及待想要登上這艘大船,這也給公權私用滋生了土壤。在供貨商眼里,和零售商內部個人的進行下交易會降低成本,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低投入、高產出”,比如上述阿里小二案例。
根據判決書,在明知道幫助違規店鋪申訴或者撤銷處罰違反禁令,該小二仍與其他小二預謀,幫助相關店鋪處理違規行為,并在收取好處費后分成。而如果該店鋪能夠成功運營,每年的營收都在百萬級別。
在《互聯網公司反腐,搞不好就死了》的報道中,一名前餓了么地推員工也曾對36氪稱,她入職后發現,團隊的其他地推人員會向商戶直接提要求:想上線要先交一千到兩千塊錢不等。“這還不算額外給資源的費用,當時正是餓了么和美團競爭激烈的階段,這么做顯然會影響餓了么的商戶數量”。因為難以忍受這樣的工作氛圍,她很快就辭職了。
而據36氪了解,在各大廠嚴抓腐敗之前,一些電商網站的采購部門日子過得最為滋潤,供應商經常求著采購上單子,一些采購都是自己注冊公司和公司做生意以獲取中間利潤,一個普通采購人員甚至一年賺取40-50萬很輕而易舉。
“在供大于求的競爭現實面前,供應商是零售商的‘孫子’,而不是伙伴,或者朋友。如果供零關系真正實現了平等,只有傻子才愿意行賄!”上述電商平臺的招商部員工對36氪說。可現實是,這種平等關系在任何時候都很難達成,某種程度上電商巨頭甚至拉大了這種不平等。
但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電商平臺也不永遠都是強勢方。
以此次事件為例,在阿里內部淘鮮達并不是核心業務,爭取到的資源也并不多,之所以選擇在飯局開始就“推銷”女員工,顯然淘鮮達方面有著很大的業務壓力。
剛剛過去的七月,阿里剛剛完成組織架構升級,重點在于調整本地生活業務,而淘鮮達即屬于該業務線下。與京東到家類似,淘鮮達的業務模式也是幫助線下零售商數字化轉型,并完成線上的訂單配送。這意味著其需要廣泛的區域零售商接入,而濟南華聯超市正是一家在當地有著幾十家線下商超的區域龍頭。
眼下同行業的競爭者中,京東到家、美團顯然屬于第一梯隊,京東到家在很早就打通了沃爾瑪、永輝這些京東系的資源,而在內部淘鮮達也面臨著餓了么同城業務的內部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平臺和眾多大牌商家之間。據一位天貓的運營人員透露,長久以來對于大品牌天貓都是“跪舔”,“大牌帶來的流量和生態資源都是無可比擬的,(天貓)為此不惜可出各種優惠條件,比如降低傭金抽成等。”
當然大廠也不是沒想過堵住這些漏洞。一家本地服務公司此前接受采訪時就告訴36氪,他們曾讓人假扮成供應商,試圖用高檔禮品買通一個采購部門的員工,那個員工也欣然答應了會“想辦法”。但等反腐人員拿出證據時,卻被員工反咬一口,“事情最終鬧到創始人那里,折騰了很多天,最后答應了他一些條件,也給了補償,才終于讓他離開公司”。
最近今年,各家互聯網巨頭也在從制度角度,尤其是涉及采銷和商家經營環節的平臺都設立嚴格的反腐機制。阿里在收購餓了么后,也進行了一場至上而下的整肅。“對底層的地推部隊則講究方法論,例如每天近乎洗腦似地告訴他們,不能喝商家的水,不能吃商家請的飯,收到十塊錢的手機殼也要上報”。
但正如一位電商平臺的商家所說,“制度永遠都不是完美的,有生意的地方就有人情世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