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正在被過度“消費”
去年6個億的方便品牌,近幾個月只有兩三千萬;
低度酒幾乎所有品牌3個月內的復購率都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某食品品牌一度號稱“數月間線上銷售額3億元”,但真實數據已經掉到兩千萬元以下;
......
這是36氪在《消費品剎車,投資人追尾》曝光的數據,甚至說“這只是冰山一角”。
在看到36氪的數據前,我還考慮要不要寫這個選題,覺得對新消費可能過于悲觀,畢竟都知道,“消費是永恒的賽道”。
可除了這些數據,「新消費Daily」在采訪中也曾聽到過些不好的數據,比如,某個精品速溶頭部品牌去年雙11數據造假嚴重,雖然今年依然完成大額融資,但估值有所下滑且銷售壓力較大;而某無糖飲料頭部品牌線下動銷并不好......
很多新品牌過得并不好。這半年來,我們也看到了上市新品牌的“上市即巔峰”,半年報的虧損、網紅品牌的過度宣傳、食品安全、網紅帶貨翻車事件等等,一眾市場現狀及問題的發生,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
不是要唱衰消費,而是“新”正在被過度消費,新消費該慢下來了!
01
“萬能公式”真的萬能嗎?
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自2020年“新消費”概念爆火之后,互聯網出現了一大波《新消費品牌的底層邏輯》解析文,而其中新品牌崛起路徑幾乎被總結成了萬能公式:切入新的細分賽道+面對新的消費人群+堅實的供應鏈+應用新的流量營銷渠道+新的高顏值產品。
但新消費“炒”熱至今,這個萬能公式真的萬能了嗎?
這一年多時間里確實涌現了不少新品牌,有數據顯示,不完全統計,2020年有2000+新消費品牌破土而出。不過,繁榮生長的背后,使勁被挖掘的“新”消費沃土早已不堪重負。我們不妨從最底層的需求來看,用戶確實多元細分,但問題在于這些需求都要被滿足嗎?以及新品牌們真的滿足了嗎?
“中國有14億人口,可以切分成無數個細分消費主力,消費潛力巨大”、“所有的賽道都值得重做一遍”等,這是近幾年來市場最常聽到的聲音。確實,大多數的需求都可以去滿足,以及跟隨消費升級的步伐,做到精細品質。
但「新消費daily」細究來看,大多數新品牌的進入都是微創新,比如“無糖飲料”更換了一部分原料;潮玩與盲盒的結合在中國市場很新鮮;美妝產品的概念以及外包裝的設計等......
而這些在中國強大的供應鏈面前,意味著什么?可復制性極高。可以說,在中國市場,如果只是簡單的模仿,消費品的壁壘不會超過半年,甚至三個月。
所以,喜茶、奈雪的茶帶火了新茶飲,于是中國遍地是茶飲店;咖啡市場需求苗頭開始變大了,咖啡品牌起了一波又一波,創新凍干粉、咖啡液,炒熱咖啡豆概念、添加果味、設計更好玩的包裝和喝法、要做中國的“星巴克”、下一個“瑞幸”;泡泡瑪特將潮玩與盲盒結合,盲盒市場、潮玩市場、兩者結合的市場都“站起來”,或許只有IP成為了壁壘,卻還需要更好的故事去講給消費者......
總之,什么細分賽道火,眾多品牌就“瘋”擁而上。
緊接著營銷就成為品牌手中最利的一把刀,畢竟只有出圈才有下一步。去年是雙微一抖,新品牌霸占線上;而今年線上線下一起霸占,高鐵站、航站樓、電梯等線下廣告之處一個不少;再加上明星代言,KOL合作等......“燒錢”成為新品牌慣性。
并不是說營銷不對,反之營銷一直都是品牌建設的利器,新營銷方式興起的好處更是肉眼可見。但挑戰也不容小覷,高營銷費用已經成為痛點,甚至成為了死循環。
“競品投了100個博主,你投了一個,在曝光上就太低了,激不起一絲水花,那最后可能就是消費者對競品的認知會比你強,那你在速度上就會慢下來。”
當然,有一部分品牌有明確營銷策略,而非別人做什么我做什么,可以取得不錯的成效。在「新消費Daily」采訪的新品牌中,就有人說,“我并不認為新品牌營銷大多雷同,渠道就那些,大家都可以投,但關鍵在于我的戰略是連貫的,是有策略的,所以影響力也是連續性的。”而有一部分品牌只是隨大流投入營銷,戰術并不清晰,最終即使彈藥充足,都砸不出一個爆款。
可高營銷投入也不一定能帶回高回報率,相信大部分的新品牌都還深陷其中,此前「新消費Daily」就曾指出大家對新品牌營銷的看法,“平臺流量越來越貴,很多已經小有成就的新品牌都是在為KOL、平臺打工,但日常的銷量、ROI可能并沒有達到期望值”。
新人群、新賽道、新營銷,新品牌們一個都沒放過,就連以往只能成為附加值的產品包裝設計,都有可能成為新品牌的重拳。
剛好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視頻,“一個博主說,某個牛肉面品牌的包裝也變得太丑了,我就去問品牌,對方表示原料最近在漲價,為了不給大家漲價,又不降低產品品質,只能在包裝上省錢,這樣在直播間打折的時候,才能有微薄的利潤。”視頻內容是在夸贊產品品質,可反過頭來想,包裝錢=利潤,這才可怕。
這或許能影射到很多新品牌,如果產品品質好,包裝只是錦上添花;而最怕的是,產品包裝才是賣點,產品真正讓人使用的部分追求的只是“過得去”。
可見,萬能公式并不萬能,否則寫出來的人,為何自己不去做?真正的路徑,還要去自己深挖,別人成功永遠只能是參考。
02
資本追求“快”,品牌要“錢”
這是個惡性循環
市場熱得發燙,資本瘋狂追逐,這依然是新消費當下的現狀。就單單只拿新品牌融資的速度來說,據新消費Daily不完全統計,2021年1-8月,新消費領域就已完成了536輪融資,而2020年全年才不過200多輪。
“為什么他們投了這個項目,而我們沒有跟上”這樣的想法似乎充斥著資本市場的每一個角落。還看到有人評價說“資本看上線下餐飲,再次證明了資本追求簡單、快的本質和盲目性”。并不完全認同,但又有其深意在。
在一定程度上,資本就像是營銷,資本投資品牌,可以推動品牌的快速進展,但其照樣是一把雙刃劍。“資本看品牌的回饋速度、數據增長”,這本身并無問題,投資就是為了看回報率。
可對于新品牌來說,前期的量全靠“燒錢”帶起,但我們看到的現狀是,大多數是營銷費用大于利潤,但如果需要好看的“數字”,“燒錢”-“要錢”這就是個死循環。
所以這就如開頭36氪提到的數據一般,某品類No.1的零食去年中單月銷售額曾達到5000萬,投放減少后,如今維持在數百萬元間。還有兩大麥片品牌間的決戰,一個邀請肖戰當代言人超車,另一個剛剛官宣了王一博。
本來是資本與品牌的共贏,好像在演變成資本與品牌間的“博弈”。
下半年,我們還是看到了好的變化,新消費Daily在《2021上半年新消費投融資盤點》中就有提到了,資本已經開始將大錢押注在已經稍有成熟或有所成就的新品牌上。
可以看到,2021下半年開始,資本的投資中,雖有新品牌,但更多的是已經“跑到一半”的品牌。其次就是有一部分資本的目光已經從線上轉到線下,終于不再是“資本、品牌扎堆死磕”。
去年資本還是在“聽故事”,今年開始看價值,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03
成在營銷,敗在產品
已然看不懂“新消費”
身處商業,我們從不否認營銷的價值,甚至認為其是品牌長期主義的階梯,可品牌的核心價值還是要回歸產品,這才是重中之重。
任何品牌都能用營銷去拉新,可能讓用戶產生回購的,無非兩個:一是比同類產品低之又低的價格;二是真正好的產品。而要回歸長期,我們需要摒棄第一種情況,拾起第二種。
而最近新品牌們發生了太多事情,如輕食產品不“輕食”,田園主義面包的碳水化合物比標稱多出約16%,所含能量比宣傳的多出40%;再比如高價原料很“一般”,幾款高價雪糕都曾被查出過,號稱高價原料其實都是品質普通的添加;此前被曝的“0糖僅是0蔗糖”,也不僅是元氣一家,其實目前市面上大多都宣傳自己是0糖,實際上都有添加甜味劑......
虛假、過度宣傳都需要扼制,進而產品品質才是最關鍵的,最近曝出最多的是線下餐飲的食品安全問題,如近期,福建、廣州都有對網紅奶茶店進行抽檢,其中廣州市通報奈雪的茶、喜茶、溜六六等3家飲品店主要存在開封后的預包裝食品保存不當,水池、冰箱、冰粒機等標識不夠規范等問題;而福州則是通報蜜雪冰城、奈雪、一點點、益禾堂等7家網紅店的食品原料未冷藏、蜜雪冰城門店存有發霉檸檬、古茗門店被發現作原材料用的桃子軟化變色等等。除茶飲店外,上個月網紅餐廳“胖哥倆肉蟹煲”也被曝光其門店存在隔夜死蟹充當現殺活蟹賣等食品安全問題。
線上銷售的新品牌同樣面臨著產品品質的嚴峻考驗。以美妝為例,在國貨飛速發展的近兩年,身邊的女性朋友都在嘗試各種品牌,但受到好評的都寥寥無幾,對于護膚,大多都是無功無過;美妝則會遇到飛粉、不夠細膩等問題,能讓他們替換掉大牌的只有優時顏等幾個真正在做產品的品牌。
資本、營銷都是附加值,第一核心就是品質夠硬,進而創新才能走得更遠。
04
結語
曾有資本方說過,“消費賽道一直就很火爆,而不是這兩年才有的事。這兩年更多的關注只是資本層面,而不是消費本身。”
所以,一開始,大多數新消費品牌就是本末倒置的,資本和營銷放在了首位,反而產品放到了最后。前期是兵荒馬亂的奔跑,再不改變,最終只會留下一片狼藉。
最終還是想說,“消費是永恒的賽道”毋庸置疑。而現在市場、資本、品牌,都該慢下來了。
未來應該是更專業的PK、更有長期主義的競爭,前提是產品、營銷、品牌可以站在同一個水平線。
*部分數據引用《消費品剎車,投資人追尾 | 深氪lite》 36氪,吳睿睿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