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伊份“囿于”線下
在零食賽道里,來伊份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
根據來伊份半年報,線上和線下營收差異巨大,在公司實現的營業總收入209,972.28萬元中,線下直營業務實現收入153,232.46萬元,加盟業務實現收入18,873.87萬元,經銷業務實現收入10,771.74萬元,共計182,878.07萬元;反觀來伊份線上渠道,收入為27,094.21萬元,僅占線下營收的1/10,且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零食一直以來是消費行業熱門,從良品鋪子到三只松鼠,線上零食零售企業勢頭正猛,角逐也從線上蔓延至線下,起家于直營門店模式的來伊份,至今仍以線下渠道拓展為主,去年年末,在“萬家燈火”計劃下,來伊份在上海閔行馬橋萬達開店,打卡全國第3000家門店。
圖:2015-2020零食企業凈利率走勢(來源:Wind,信達證券研發中心)
問題是,和競品相比,來伊份似乎更依賴線下門店的單渠道模式,而根據信達證券調研,來伊份的凈利率也在逐年走低,當良品鋪子在如火如荼的上中臺,好想你、三只松鼠以及鹽津鋪子已經在電商領域割據一方,這無疑讓老牌玩家來伊份內外承壓,基于此,本文新眸將著重分析:
來伊份的單位坪效為何難以提升?
為什么來伊份做不好線上業務?
單渠道之下,來伊份將面臨著什么?
01
上市之后的挑戰
成立于1999年的來伊份,是不折不扣的老牌休閑零食企業。
總部位于上海,創始人為施永雷和郁瑞芬夫婦,依靠大約800余款產品的覆蓋和直營連鎖化發展,來伊份終于在2006年走出了上海,把業務拓展至江蘇等地,隨后的幾年時光里,來伊份的經營范圍主要集中在江浙滬地區,通過全品類與低價格迅速搶占了華東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來伊份營業收入已經達到了25億元,此時良品鋪子剛成立五年,遠未形成規模,三只松鼠更是一年后才創立,憑借先發優勢,來伊份得以在休閑零食行業休養生息:以直營連鎖為主的擴張模式,在經濟發達的江浙滬地區生根。
2016年,來伊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順理成章的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休閑零食企業。
此時的來伊份,已經在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安徽等16個省、直轄市開設連鎖門店2260家,其中,直營門店數量為2091家,特許經營加盟門店數量為169家,這些門店讓來伊份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區,形成了營銷網絡規模優勢和區位優勢。
但出乎意料的是,剛走上巔峰的來伊份,在上市第一年就遭遇攻堅戰。
根據財報,2016年,來伊份營收為32.37億元,同比增長3.51%,凈利潤為1.34億元,同比增長1.9%。從數據層面來看,雖然營收和凈利潤保持雙增長,但增速已經大幅放緩。反觀成立僅四年時間的三只松鼠,當年營收就突破50億元,利潤達到2.63億元,兩大指標均超過來伊份,“第二只零食股”鹽津鋪子營收也同比增長30.88%,增速也大幅度超過來伊份。
很明顯,在新消費和電商時代,來伊份被同行們超車了。
究其原因,還是要歸結到單渠道銷售模式的后勁不足,要知道,來伊份的門店主要集中在江浙滬(特別是上海地區),江浙滬的門店租金和人力成本都相對較高,某種程度上,對產品溢價以及風險分擔等方面產生一定阻礙,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來伊份凈利潤會處于下滑狀態。
根據新眸不完全統計,2016年上半年,來伊份的門店數從2012年的2558家下降到了2111家,門店的縮減直接導致來伊份的營收和利潤增速放緩,單從發展歷程來看,真正限制來伊份線下業務的,或許正是過度集中在江浙滬的市場、趨于飽和的網店與難以提升的單位坪效。
02
沒有電商“基因”
當來伊份在徘徊時,后來者競相涌入電商,依靠線上流量優勢,迅速將盤子做大。
比如:2006年成立的良品鋪子,2015年的銷售額達到了45億,其中有12億元來自線上;定位純互聯網食品品牌的三只松鼠,2016年銷售額已經超過55億;相比之下,2016年上半年來伊份直營模式的毛利率為46.92%,而線上模式的毛利率僅為32%(這也解釋了來伊份為什么在面對電商流量紅利時,會稍顯保守)。
并且,線上的短平快模式,是有悖于來伊份對連鎖零售的理解,畢竟,來伊份的擴張,是經過一個長期的供應鏈、物流優化沉淀,傳統品牌定位根深蒂固,事實上,來伊份也曾經試水過電商系統的搭建:
一是電商平臺和APP的自建。相比于依托其它電商平臺盈利,來伊份看重的是利用平臺大數據工具來進行線下重點品類的布局,近年上線的業務,主要有來伊份支付門店支付、電子伊點、卡會員碼微信小程序、用戶到店掃碼小程序等。
二是外賣業務的拓展。以來伊份APP為載體用戶提供到店、到家、1小時速遞送達等業務模式,與餓了么、美團、京東到家等第三方外賣平臺達成合作,全國門店接入外賣拓展至500多家。
相比于在天貓上大力促銷走量,來伊份的電商業務重心更傾向于用互聯網的方式為線下導流,而非在電商平臺銷售產品,發展重心和投入資金的差異,也是近幾年來伊份電商業務一直沒有實現突破的原因所在。
03
單渠道模式還能走多遠?
當江浙滬市場漸趨飽和,來伊份選擇繼續開拓其它市場。
2017年,來伊份推出了“萬家燈火”計劃,開始把重心外移至安徽、北京、深圳、江西、重慶等新市場,具體來說:加速線下渠道的拓展,并擴大加盟業務。直接的效果是,計劃提出的財年,來伊份凈增長200余家門店。
就當下來看,來伊份在當時只是提供了一個普通的解決方案,但這種方案并沒有彌合既有困境:單渠道模式的進一步加強,讓來伊份陷入了增利不增收的境地。根據2017年財報,這一年企業的銷售費用達11.06億元,同比增加了1.23億元,同時管理費用較上期增加了5494.54萬元。
到了2018年,這兩項費用仍居高不下,合計高達17.11億元,同比增加了2.66億元。很明顯,在渠道擴張的同時,來伊份的運營費和銷售費用也在大幅增加,過度依賴線下門店的來伊份,被高企的費用吞噬了大部分利潤。
幾乎同一時間,三只松鼠也陷入了增利不增收的相同窘境。
這兩個企業都存在過于依賴單一渠道銷售的問題,制約了兩家企業在轉型期間對渠道的整合。三只松鼠的銷售收入很大部分來自于線上銷售,過度第三方電商渠道,使得企業不得不為電商平臺打工。
盡管銷售利潤逐年下滑,但企業的推廣費和平臺服務費卻始終居高不下。企業的推廣費主要用于產品營銷、市場推廣,平臺服務費則是入主電商平臺支付的費用,和來伊份一樣,以互聯網銷售起家的三只松鼠,同樣也飽受不斷攀高的買量成本的拖累。
招股書顯示,從2016年到2018年,三只松鼠通過天貓平臺實現的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72.44%、66.97%和57.26%,這意味著渠道集中度較高的三只松鼠,面臨著與來伊份同樣的風險。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不論是線上零售,還是線下流量,企業走單渠道模式始終面臨著風險,對于依靠門店起家的來伊份來說,究竟是承擔運營成本增加,等待營收增長時刻到來,還是開拓線上渠道業務,放棄單渠道模式,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