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貓咪住一天總統套房“只要598”,投資人:典型偽剛需
“真是太難了。”林楊感嘆,“光寵物店就去了十幾家,場地環境是不是干凈、有無其他寵物混養、是籠養還是散養……這些問題都要考慮。”
林楊是個95后北漂,嘟嘟是他在北京養的一只柴犬。十一假期臨近,他計劃回老家跟家人團聚,但嘟嘟的去處卻成了困擾他的頭等大事。
“為了給嘟嘟找個臨時住處,我提前半個月就開始物色。”林楊對投中網表示。
與林楊有同樣困擾的不在少數。據統計,目前中國有4.5億戶家庭,其中養寵家庭達到9978萬戶。而養寵人群也呈現年輕化特征,80后、90后、95后人群占比分別達到了41%、33%和14%。
每逢十一這樣的節假日,愛寵的去向就成為鏟屎官們的共同困擾。龐大需求之下,也讓寵物寄養這個細分賽道催生出眾多新玩家。但卻有創業者吐槽,在很多投資人看來,這條賽道卻是典型的偽剛需。
2億萌寵,催生寵物寄養多業態
我國寵物市場有多大?答案是2億只。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從整體寵物數量來看,2020年我國寵物數量達1.9億只,同比增長3.1%,該報告預測,2021年我國寵物數量可達2.0億只。
隨著寵物數量的不斷增加,寄養需求也在激增,同時也催生了寵物寄養的多種業態。
目前,我國寵物寄養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寄養,如寵物醫院、寵物店;另一類則是近幾年新興起的家庭寄養、上門喂養和寵物酒店等。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寄養市場都是以傳統寄養為主,寵物主人會將愛寵短暫寄養到寵物醫院或是寵物店里。
價格根據寵物類型、體型大小分檔收費,淡季時寵物犬收費約為40 -100元/天,貓咪收費為40元/天。節假日價格普遍上漲,犬類約為100 -200元/天,貓咪為100元/天。知名寵物醫院的價格會更高,多在199-299元/天。
但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上80% 以上的寵物醫院與寵物店的主營業務都不在寄養,而是利用了假期的服務資源冗余,將寵物放置在店內的籠子里,主要滿足寵物的飲食等生理需求。因此在服務過程中會出現環境不佳、自由活動空間小,寵物容易生病抑郁等諸多問題。
為了解決傳統寄養存在的痛點,家庭寄養、上門喂養和寵物酒店等新型服務模式悄然誕生。
先看寵物酒店。
寵物酒店與傳統寄養模式比較類似,不同的是,寵物酒店將寄養作為主業,更強調的是寵物的入住體驗和舒適度。因此在房型設計上,寵物酒店摒棄了傳統寵物店慣用的籠子,而是推出了公寓、陽光房、城堡等多種房型,以給寵物提供多元的、充分的活動空間,但相對而言價格也高出不少。
以北京某中高檔寵物酒店為例,該酒店目前在售房型包括VIP房、VIP套間、總統套房、豪華房、貓咪城堡、貓咪公寓六種房型,價格分別在229-569元/晚不等,大眾點評顯示,目前已經有數百人咨詢過上述房型。而在北京,與之類似的寵物酒店還有數十家之多。
寵物酒店外,家庭寄養近幾年也頗受歡迎,并涌現了寵托邦、小狗在家、人人養寵等多家C2C家庭寄養平臺,號稱“寵物界的Airbnb”。
家庭寄養的優勢主要在于,民宿主人通常都是養寵人士,在其家里寵物可以得到更細致的看護,同時活動空間較大,還有玩伴,能同時滿足寵物生理跟情感的雙重需求。同時,家庭寄養的性價比也較高,除了自帶貓糧狗糧、零食玩具以外,寄養費用通常在40-100元不等。在寄養過程中,寵物主人每天還可以收到由看護人拍攝的寵物視頻和照片,追蹤寄養動態。因此,家庭寄養也成為當下眾多寵物主人的選擇。
除此之外,上門喂養也成為一門新生意,上門一次的價格因距離和寵物只數而定,主要集中在40元至150元區間不等。目前,在豆瓣、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關于寵物上門喂養的帖子數不勝數,同時也催生了木星貓、愛沃派等專門提供上門寵物托管服務的平臺。
天眼查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寵物相關企業年注冊量持續上升,自2016年開始,年注冊增速一直保持在38%以上,2020年新增寵物相關企業超過37萬家,同比增長89%。目前包含“寵物寄養”業務的公司多達31469家,足以看出創業者對這一賽道的熱情不小。
但是,寵物寄養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真風口or偽需求?
如果留心觀察最近幾年關于寵物寄養的報道,可以發現這些大多發布在五一、十一、春節等節假日期間,并無一例外烘托出“一窩難求”、“供不應求”的氣氛。
但本次十一假期前,投中網走訪了多家寵物醫院及寵物店卻發現,并未出現想象中“一窩難求”的盛況,相反很多店目前只接到一兩個訂單,仍剩余很多空位。
“今年的預約不多,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兩個預約單,還有一個是因為主人長期出差,經常把狗狗放在我們這里。”位于北京三里屯的某知名連鎖寵物醫院員工表示,她認為“遇冷”的原因很可能是疫情導致。
而寵物主人張雨桐則對投中網談到:“在我的理解里,‘一窩難求’并不是所謂的供不應求,而是真正能符合主人心理預期的,無論是寵物店還是喂養家庭,數量太少。在一定區域里,各方面都滿足要求的就這幾家,肯定會出現爆滿約不上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到的業務“遇冷”還是發生在需求激增的節假日期間,而“潮汐效應“則一直是寵物寄養行業公認的痛點。
一在二線城市經營貓舍的網友曾在知乎上算過一筆賬:他經營的寄養社房租為3000元/月,裝修費用在15萬元以上。店鋪不提供貓糧,但免費提供礦泉水和貓砂,偶爾會給寵物一些加餐或零食,這是成本。目前其店鋪擁有15個寄養隔間,非節假日的寄養費用為55元/天,但日常的寄養數量平均也就一到兩只。這樣算下來,每個月店里至少要接收兩只寵物,并住滿三十天才能夠與房租持平,想要盈虧平衡都不容易。
這也是大多數店鋪共同面臨的困難,同時也就造成了寵物醫院和寵物店會提供寄養服務,但不會作為主營業務。
而從市場來看,相較美國等國家早已形成了成熟的運作機制,目前我國的寵物寄養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
《2020年中國寵物消費市場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人均單只寵物的年消費金額為6653元,相比較2019年的5561元,同比增長19.6%。但從寵物消費結構來看,寵物食品消費、寵物診療、寵物用品三類的支出占比超過80%,寵物寄養服務消費占比不過1.3%。
不大的市場也幾乎被資本和巨頭所忽視。2015年左右,寵物寄養平臺的出現,曾迎來一波創業高峰,但主營業務為“寵物寄養”的公司卻鮮有融資。據投中網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年間,僅有小狗在家、人人養寵、寵物幫在2015年到2016年間獲得融資,寵物酒店“它島”則是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獲得兩輪百萬元融資,近兩年寵物經濟如火如荼,寵物寄養行業在資本市場卻鮮有水花。
甚至有寵物寄養的創業者曾公開吐槽:“我們寵物寄養行業在很多風投眼里就是個偽剛需。”
寵物情感需求、社交需求或是新風口?
目前,寵物寄養究竟是不是偽需求尚有待觀察,但寵物市場的價值卻是公認的。
艾媒咨詢日前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發展現狀與市場調研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寵物經濟產業規模達到2953億元,同比增長33.5%,預計到2023年產業規模將達到5928億元,較2020年實現規模翻倍。
隨著寵物經濟市場規模的擴大,人們的養寵觀念也發生了明顯改變。報告顯示,有37.1%的受訪者將寵物看成自己的朋友,超過4成把寵物當親人。因此,寵物主人在滿足愛寵的生理需求外,也愈加注重其情感需求與社交需求。
“我現在在的比熊群里,就有很多群友反映,希望能出現寵物幼兒園一樣的平臺,主人白天上班,狗狗在那里能有人陪著玩兒,既滿足了社交需求,也不至于每天那么孤單。”張雨桐表示。
巧合的是,她口中的寵物幼兒園目前已經進入了很多寵物企業的藍圖里。
去年初,國內首家“寵物幼兒園”——圣寵寵物幼兒園就在北京通州落地,園內主要提供日托、月托和教育三大項目,涵蓋“住宿+喂養+護理+訓練”等服務。
此外,近日寵物綜合服務平臺寵物家也在深圳萬象天地開設了首家城市主題店“PET'EM POWER”, 除了提供寵物洗美服務及商品零售外,還提供寵物日托服務。
當前,僅僅滿足生理需求的傳統寄養正在被“挑剔”的寵物主人所摒棄,而如何滿足寵物的情感與社交需求或許才是寵物創業者需要關注的問題。
(文中林楊、張雨桐皆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