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總裁葉軍:你就是傳說中的廠長嗎?
釘釘的角色是一個全新的生產力工具,從組織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兩大層面,助力企業加速進入數字化的時代。
10月12日,浙江杭州,釘釘總裁葉軍與柳鋼集團冷軋廠廠長陸兆剛第一次見面,葉軍迎面而上問到:“你就是傳說中的廠長嗎?”
陸兆剛笑著答:“對,我就是。”
陸兆剛的“傳說”不僅在釘釘內部流傳,在傳統制造業、互聯網行業也盛名遠揚。他到底做了什么,在兩個看起來交集甚少的行業中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原來,陸兆剛把一套“未來組織”的理念帶入柳鋼集團冷軋廠,在釘釘的工具方法指導下,傳統的冷軋廠用上了互聯網的管理方式。
柳鋼集團冷軋廠樂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冒險、擁抱變化,釘釘技術能力過硬、對未來組織的認知前衛、與柳鋼集團冷軋廠的共創關系,令外界既驚訝又佩服。二者的合作確實打破了很多人對傳統制造業與新興互聯網科技行業固有認知。
釘釘總裁葉軍
釘釘總裁葉軍更愿意把二者作為一個樣本放到大環境下來審視。他認為,數字技術正在與產業互聯網融合,過去二十年,中國消費互聯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數字技術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個十年,數字技術深入到產業鏈后將為經濟帶來更大的增長勢能。
在如此浪潮下,類似于柳鋼集團冷軋廠的公司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使用時代發展。落實到公司龐大體系內部,需要從“人、組織、業務”三個維度與數字技術結合,全鏈路數字化運作,形成新的組織關系,最終目的是釋放數字生產力。
數字工廠不是要替代人
“柳鋼”全稱是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擁有63年歷史,已經躋身中國500強企業第161位,位列全球50大鋼鐵企業第20名,2020年營業收入為1174億元。冷軋廠是柳鋼集團十幾個生產單元中的其中一個。
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是柳鋼集團在很多年前便想攻克的一個難題。“數據孤島”指數據間相互孤立,沒有關聯,是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最大的痛點。后來,企業完成數據孤島的連接已經不是難事,打破數據“黑匣子”現象更為艱難,數據安全傳輸與連接成為傳統鋼企組織數字化的關鍵。
柳鋼集團最初做數字化探索是在2008年,他們從OA與現場移動應用開始做。那時,還沒有安卓系統,他們使用一個裝載Windows信息系統的平板電腦,在現場辦公的狀態看起來挺酷的,但它運行起來太慢了,工作卡殼在最基層的數據收集上。
2010年,互聯網進入安卓時代,柳鋼集團研發了第一套手機App,用于新廠的巡檢與鋼卷盤庫。從體驗上,操作速度不是問題,但問題來了,作為鋼廠來說,每一個分廠,每一個生產單元不可能配備很多的計算機人員,“我們總共只有2名專業的計算機人員。”
這便導致柳鋼集團的一些應用更新迭代很慢,每個應用更新要開發三次,分別覆蓋Windows、安卓、蘋果三個系統。一直到2017年,他們在諸多企業服務軟件中發現釘釘,開始了柳鋼集團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陸兆剛說:“釘釘給我們的整個數字化發展加入了一針強心劑,因為它一套代碼可以用于很多平臺,我們在釘釘端開發一套代碼便可覆蓋手機、電腦以及蘋果設備所有終端,這對現場工人來說是一件非常輕巧的事。”
柳鋼冷軋廠廠長陸兆剛在未來組織大會上發表演講
這套代碼被稱為“低代碼”,它是一種可視化應用開發方法,能讓不同經驗水平的開發人員通過圖形用戶界面,創建Web和移動應用。在數字化工程師眼中,它是數字世界平權運動中的理想承載工具,與普惠價值觀一脈相承。
據了解,釘釘在2021年推出了低代碼聚合平臺“釘釘搭”,把國內業績比較優秀的低代碼廠商聚集到這里,進一步降低行業門檻。
“我們也希望人人都是低代碼工程師,人人都是低代碼的創作者,在業務數字化賽道里,能夠設身處地地幫助自己所在組織解決更多業務問題。”釘釘CTO程操紅說。
在冷軋廠,只有兩位開發人員,但他們通過低代碼平臺開發了上百個應用,450多個表單和流程,覆蓋了制造業銷售、采購、生產到安全管理等整個環節。在應用端,冷軋廠通過對全員培訓,低代碼能力已經滲透到工廠一線。
冷軋廠退火車間退火二班班長張亮于2021年5月完成了冷軋廠的數字化培訓,兩個月內他搭建了6個功能,把手邊的工作隨手數字化。
張亮把退火工序中所有需要用紙質登記的環節都轉移到釘釘上,節省登記和統計的過程。自動化室電氣技術員黃德文也在不斷學習新技術,“目前最流行的AI技術,AR識別和云技術,就是我們目前的生產線完成之后后面才升級改造提升的。”
柳鋼集團冷軋廠庫位工正在用釘釘掃描二維碼獲取鋼卷信息入庫
在釘釘上,黃德文用低代碼幾分鐘就開發出一個爐臺清潔功能,以前需要拿紙筆去記錄,再錄入電腦的電子表格里。現在,只需要清潔完后拍照在釘釘上傳之后,就可以實現自動統計。
生產力很自然地改變著生產關系。一線員工對數字技術的運用,直接推動公司管理層需要從更宏觀層面梳理生產關系,他們把冷軋廠9個一級系統的數據都接入釘釘做移動端的統計和呈現,在釘釘上用低代碼開發出來一個數字駕駛艙,實時顯示各類生產數據。
生產流程透明化,也意味著工廠生產透明化。陸兆剛對此早有認知預期,“透明共享也是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透明后,我們實現信息的共享與調用就變得非常容易了。”
領軍者為何能實現快速的業務轉型?埃森哲發布的《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報告稱,領軍者的快速轉型得益于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充分意識到數字技術是企業業務轉型的重要途徑與賦能手段,因此大力推動企業的數字化。
快速迭代是“攀登者”經營企業的一個最佳手段,數字化工廠的基本要求一定是快速適應市場變化與組織變化。數字工廠不是要替代人,而是把人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讓人去做更有創造力的事。
2020年7月,“鋼二代”陸兆剛當上廠長,父母得知后只說了一句話,讓他別欺負工人。“我父母以前是在柳鋼煉鐵廠,鋼花四濺,條件最艱苦的廠。”陸兆剛篤信,如果數字化不能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那就是沒用的數字化。
讓信息穿透每一個個體
在諸多商業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商業公司活靈活現的一面,它像人一樣不斷適應新的狀況。管理科學家詹姆斯·穆爾(James Moor)把這類現象歸納為商業生態系統,它是由組織和個人等有機體所支持的經濟共同體。
這種形態尚看不到終點,但可以根據其形態進行不斷進化研究與運用,一個有機的共同體可以不斷互動、相互依存,共同進化。
在柳鋼冷軋廠使用釘釘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經驗中,一線員工和組織相互依存,根據同一目標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優化。數字化把工人從枯燥繁瑣的重復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多人員集中在有空調的控制室中分析生產數據。
在尋訪中得知,張亮并不擔心被系統替代,“數字化減輕了我們的體力勞動,工作任務是升級了,并不是消失了。原來要自己動手,有的工作環境會比較危險、噪音也大,現在只要坐在操作臺里看機器做,有問題它會自動報警,報警時再人工介入去看”。
這并非讓張亮閑了下來,冷軋廠90%的業務都在釘釘上操作后產生大量數據,張亮需要對數據內容做新的思考,接引新的挑戰。
在未來組織里,個人創造力對于一家企業變得越來越關鍵,因為大量的創新是由個人所激發的,員工個體想擁有一個更好的創造力,前提是他必須被充分授權,充分賦能。
在原來的傳統企業中,我們的信息處于割裂、隔離狀態,在未來組織中,信息分權也會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只有讓信息穿透每一個個體,才能讓組織、個體的創造力被充分激發。
葉軍在過去一年里走訪了很多企業,發現很多企業家在努力嘗試做一件事——鼓勵更多主管為員工去寫周報,而不是員工給主管寫周報。
這種信息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與同步,還有生產環節中各種數據的優化。過去,冷軋廠每個工序之間的鋼卷信息通過抄寫鋼卷號來傳遞;現在,工人在手機上就可以實現生產信息流管控,所有鋼卷信息都實現自動流轉。
在未來組織的趨勢中,組織會變得越來越敏捷,因為底層邏輯正在發生變化。敏捷組織有一個特點是新組織會不斷涌現。這源自我們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提出的要求,不得不因變求存,也因為公司組織結構由科層制金字塔結構向扁平型網狀結構演進,員工與高層直接對話更頻繁。
在自然界,我們能看到河里的魚群會經常組織在一起完成目標后迅速解散,奔向下一個目標物。在釘釘里同樣如此,各種項目群、合作群、內部群就是一個個自組織,因需求而誕生,人與人之間圍繞同一件事進行迅速組織與工作。
扁平與透明是數字化工作方式的兩大特點,在釘釘塑造的虛擬空間內,我們可以迅速進行信息共享,迅速決策、執行和反饋,信息高效流通,久而久之知識型管理方式在其中孕育而生。這是未來組織形態中必然面對的管理形態。
我們所討論的數字化行為均發生在業務和組織上,前者代表生產力,后者代表生產關系。組織是企業發展的“骨骼”,整個肉身不得不依靠它發展,公司高層通過不斷調整“骨骼”提升支撐力,某種程度上,組織決定了公司的發展未來。
在生產力部分,人是重要的個體組成,今天,個體能量在網狀形態中得到釋放,直接影響組織進化速度。一個公司在組織層面發生變化,談的不僅是宏觀發展,還有個體生存。
在個體主義崛起的背景下,隨著新生代勞動者進入職場,他們對自由、對自我發揮的渴望感格外青睞。在數字化的未來組織中,一個高自由度的組織環境是實現個體價值的堅實基礎。
過去一年中,釘釘上每天幾乎有10萬個自組織產生。“正因為這些組織的產生它讓我們的工作變得非常高效,讓我們的網狀結構變得非常普遍。”葉軍感慨道。
一個全新的生產力工具
2012年,“認養一頭牛”品牌創始人徐曉波在中國香港為兒子買了8罐進口奶粉,因不了解限購之策被海關扣留。
憤怒和無奈之下,徐曉波決心“自己要做一杯放心的好奶”,并決定從源頭抓起,從養牛開始,讓放心好奶落實到每一步。于是,徐曉波用3年時間從澳洲引進6000頭荷斯坦奶牛,并斥資4.6億建立首座認養一頭牛牧場。
2016年,“認養一頭牛”品牌成立,僅用4年時間便躋身天貓“雙十一”億元俱樂部。天貓等多平臺“雙十一”銷量第一。與此同時,認養一頭牛通過全鏈路數智化打造,投入50億建設奶源基地、飼料加工、乳粉生產為一體的牧業,成為乳業新銳科技品牌。
認養一頭牛聯合創始人兼CEO孫仕軍在釘釘2021未來組織大會演講
2018年8月,認養一頭牛將全員接入釘釘,并陸續建立網店管理系統、ERP資源管理系統、牛群管理系統、WMS倉儲管理系統、SRM牧業供應鏈管理等核心系統,并自研數據中臺進行用戶運營。
如果說組織管理、組織數字化可以讓企業選擇適合它的管理模式的話,業務數字化更適合于各行各業不同的業務。
太平洋保險CIO(首席信息官)黃雪英在一次交流中說到一句話令葉軍印象深刻:做保險業務,業務數字就是讓數據流動起來,讓決策變得更容易,所以數據既不能有誤差,也不能有時差,否則管理會出現很大問題。
在過去多年中,企業的CIO體系主要關注企業內勤、人事、財務等系統。現在,這些系統越來越影響到業務經營系統,而業務經營系統的好壞同樣受到組織排兵布陣的影響。
兩個系統分別對應CEO和CIO。葉軍認為,業務數字化的成功靠兩個核心要素,首先是CEO的理念,其次是CIO的實踐,只有將這二者配合好了,業務數字化才會成功。
數智化建設是“認養一頭牛”誕生之初就一直致力的理念,也是CEO視野。業務數字實踐中,首先打破信息孤島化問題,構建牧場管理、工廠管理、供應鏈、會員運營4大核心業務系統,將牧業1000多人和品牌端400多人全部放到釘釘,在統一的信息平臺中溝通對接。
青貯(飼料)收儲是牧業最重要且基礎的工作。每年10月是“牧業雙十一”,牛一年的伙食都靠這兩個月來儲備,期間涉及到飼料質檢、運輸、倉儲、采買、結算等大量繁雜的跨部門工作。
在這門生意中,飼料品質直接關乎奶源質量,過去質檢工作都要依靠人工,決策鏈路長且極易出錯。
如今,通過釘釘平臺,收儲中各個環節的優化與管控,系統從種植過程、割臺收割、運輸時長、入窖存儲、異常提醒、數據分析等方面進行實時展現提醒,出現異常第一時間進行提醒、處理,青貯收儲效率和質量均得到有效提升。
不僅是“認養一頭牛”,柳鋼冷軋廠,2位開發人員、100%的業務數字化、400個應用、每分鐘20G數據交互。誕生于上世紀的傳統鋼廠,如今儼然變成數據大廠,成為中國制造覺醒的一個側影。
釘釘已經來到一個全新的階段,用戶達到5億用戶,服務1900萬個組織。2021年7月,工信部發布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有50%以上企業在釘釘上使用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釘釘的角色是一個全新的生產力工具,從組織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兩大層面,助力企業加速進入數字化的時代。
業務快速推進,組織實踐也不能落伍。
“認養一頭牛”品牌端19個一級部門,118個二級部門,通過釘釘縮短審批流程快速響應。責權下放,兩個B端和C端的負責人在類似于雙十一這樣的大促期間,可以自行決策鏈路,將權責下放,讓聽到炮火的人做決定。
組織數字化與業務數字化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正在幫助我們的企業變得不同,真正實現一個數字化轉型,也讓我們企業里每個員工因工作成果得到更多的認可,讓更多的知識得以沉淀、讓更多閃光點被看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