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時評:“失速”之危與機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專欄作者吳明毅
當下,是一個極度講求“速度”的時代,一切以快為核。比如—— 適應要快,追求熟手,最好不需培訓、入職即上手且能帶來直接效益;結果要快,“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怎么抓到不重要,重要的是抓到;
成長要快,35歲似乎成了一道“坎”,“大器晚成這一千古名言成了病句”,似乎過了35歲而一事無成就前途渺茫、再無希望……總之,“速度”成為了一切的前提與標準,無論人、企業亦或是社會,皆是如此。
但天下萬物一體兩面,得失相伴,過于追求速度反而導致了嚴重的“失速”——一切都是浮躁的、焦慮的,企業拼了命的求速度、要規模,為了這一表面繁榮,埋下了巨大隱患;
人更甚,為了追求“少年得志”而不擇手段,殊不知年輕人本就是欲望最盛、最浮躁的階段,這時最需要的是靜心、踏實打好基礎,但由于樹立了“一個個少年得志的榜樣”,導致他們更加沉不下心,更加浮躁與焦躁;
35歲左右的則更焦慮,有點成就(但沒有背景)的陷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中,“前路渺茫、后有追兵”,愈發心力憔悴;過了35歲的更甚,在家庭、孩子教育、父母養老、工作等層層重壓之下,惶惶不可終日,逐漸“六神無主”,變得麻木,成為“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
結果,全社會都陷入一種巨大的浮躁與焦慮之中,各行各業皆是如此,且愈演愈烈,因此“躺平”成了一種集體性選擇。只是這實則又制造了一種機會,故此文應運而生。
一、“過速”埋下的巨大的危機與隱患
1、“匠人精神”漸行漸遠
以商業項目為例,平心而論,無論人還是項目,著實“一代不如一代”。比如商業項目,當下哪個不是以財務指標為導向?不是以資本回報為衡量?曾經商業定律的“養店期”在這個時代成為了“借口與能力不行的理由”,結果呢?表面看似“奇跡一個接一個”,但實際呢?
有如被全社會關注的“X團壓榨外賣員算法”,實則是以外賣小哥的人身安全為代價,看似平臺越做越大,從業者越來越多,實則風險越來越大,一旦爆發,不僅是企業本身,全社會都會深受其害,后果不堪設想;
另外,企業真的發展的就好嗎?實則不然,各行各業都有規律,諸如“養店期”是一代一代的全球商業人實踐總結出來的,是最大限度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因為商業本就是大長線的,如此才能有核心競爭力,方可經久不衰;
但當下呢?紛紛殺雞取卵,“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可歷史告訴我們,一切有違基本規率的,結果都是滿盤皆輸且將付出巨大代價。
而人呢?也沒啥差別。以企劃為例,入行十年,見了許多人、面了許多人,但“一代不如一代”之感愈發強烈,因為當下的年輕人都在追求一種“速度與快感”,比如追一個熱點、一個潮流活動、一個新興平臺…但是這些怪年輕人嗎?不怪,這本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
“追逐風口、唯快不破”,但所追逐的全是一個個“愈發零碎且轉瞬即逝的點”,越來越碎片;真正有深度的企劃越來越少,真正有思考的系統性方案越來越少…
但對于年輕人,這確實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好的,因為他們被碎片占據了所有,沒有時間去思考,只有拼命去追逐,并在其間愈發迷失…
老祖宗告誡過我們“磨刀不誤砍柴工”,結果每個人都被綁上了快速前進的戰車,都在被工具化,敢停下來嗎?能停下來嗎?結果看似獲得的越來越多、技能越來越多元,實則越來越表面、麻木與焦慮。
因此,當欲望驅動難以為繼時,“佛系與躺平”成為了最優選擇、抑郁成為了最大問題。
在這方面媒體行業表現更為突出,在這個新媒體時代,真正的深度報道、調查已經越來越少了,且真正能靜下心來去看一篇深度報道的人也越來越少的。
沒有幾個人能再像以前那樣,為了一篇稿子而調查數日、甚至數月,一切都是快餐文學,信息越來越多,但又越來越沒有營養,而那些真正能撲下身子嚴謹調研的記者們,反而成為了效率低的“反面典型”,逐漸劣幣驅逐良幣…但反觀各行各業,有什么不同嗎?
可“速度與質量”往往是對立的,且大多“勢不兩立”。
由于集體性的“逐速”,標準與要求在不斷向“速度”妥協,而“速度”又代表著欲望與投機,因此各種權力尋租、走關系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那些真正具有匠人精神與追求極致的反而成了“事多”的存在,逐漸也放棄標準,隨波逐流…這樣下去的結果是什么?“匠人精神”漸行漸遠,浮躁問題與隱患越來越大。
2、“年輕化”真的好嗎?對嗎?
在不遠的曾經,職場上,“年輕”更像是一種“貶義”,代表著經驗尚不足且不夠扎實、穩重;但到目前,“年輕”成為了一種巨大的優勢與資本。筆者曾親身經歷過這樣一段“奇特場景”:
某次“青年代表見面會(要求35歲以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們,紛紛在強調一個事:“領導,我身份證上是9X年的,但其實我是9X+1年的,因為父母想讓我早點上學,所以就改早了…”;
而到了35歲的伙伴,畫風又截然相反,自我介紹時大多先很不好意思的“自嘲”一番:“我今年35歲了,算是占了個尾巴,參加這個“青年代表會”真有點不好意思,感謝公司給機會…”
真是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就在數年前(十年以內),當時自我介紹時紛紛擔心把自己說小了,年輕人盡量不說自己年齡;
而年長者則不然,年齡代表經驗,都在重點強調。沒想到短短這么幾年,竟然變化如斯,但這真是好事嗎?個人認為確實不然——
1、 經驗并不是天賦與惡補能代替的,那是一種閱歷與經歷,需要時間淬煉與打磨;
2、 年輕本就欲望強,這時需要的是讓他們“穩下來、沉下來”,打好基本功,尤其是更新一代,由于從小大多被過度呵護長大,更應接受更多“挫折教育”,使其動心忍性;但現在卻正相反,紛紛“火上澆油”,把一個個原本好苗子過早扶上高位,結果揠苗助長;
3、 “居其位、謀其政”,年輕人們在應積累經驗階段就坐上了“指導工作”的位子,極難有好結果;
4、 全民躁動——一方為欲望而浮躁、另一方因焦慮與悲觀而浮躁,沒有一個能撲下身子;
5、 引發了巨大的“不穩定”——年輕人都在“揣而銳之”,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傳奇,結果運氣好者,看似“少年得志”,實則是運勢使然,一不如意就拂袖而去;運氣不好者,則遁入佛系、躺平,一蹶不振…
曾看過一種說法——“越來越要求年輕”實質代表著產業升級的失敗,因為這相當于表明“其支柱產業不需要經驗,就需要青壯勞動力”。
但反觀產業升級成功的國家,“經驗”又是最寶貴與值錢的,比如律師、教師、醫師、會計師、工匠…在此不做展開,只是繼續這樣下去,年輕人毀了、有經驗的廢了,這才是行業與社會最大的危機與隱患!
二、“失速”提供的寶貴機會
凡事一體兩面,問題巨大,機遇同樣。因為當整個社會都陷入“速度的圍城”中,那些能夠撲下身子、一步一個腳印、真正日拱一卒的企業與人就顯得愈發珍貴,將獲得寶貴的歷史機遇期。
比如那些堅守商業規律、堅持精耕細作的商企(如胖東來)將煥發巨大的活力、獲得更多的影響力,且越來越穩健。
那些能真正堅守品質、精耕細作的公司與個人,將獲得彎道超車的寶貴機會,因為“鶴立雞群”之時,“鶴”太醒目了,一眼就能被發現,只是要更加的咬住牙,堅持堅持再堅持、堅決不放棄。
總之,機會與問題同樣——“巨大”。
以上是近日真實感受。大家真的應該緩一緩、想一想了,近期眾多的巨頭暴雷事件,無不在告誡我們——靠運氣是無法持久的、風口能把豬吹起來,但豬還是豬,是不會飛的;
且風口本就代表稍縱即逝,以豬之體重,一旦從高處摔下來,生還幾乎是“萬中無一”的,盡皆粉身碎骨。或許說得有些極端,但你無法承認這又不是事實,望能真正引起大家的思考與警覺,因為著實“得不償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