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韓都衣舍式「創新陷阱」
韓都衣舍的早期勝利,并非源于產品力,而在于它的生意模式,依靠互聯網式營銷模式與流量效應,韓都衣舍成為淘時代第一波吃到螃蟹的玩家,因此,韓都衣舍的消費者忠誠度并不高,也并未在產品力和品牌上得到消費者真正意義上的認可。
在服裝市場,當一眾玩家試圖通過品牌化出圈時,借助“潮”與“爆款”邏輯攫取商機的韓都衣舍,反應顯然有些滯后。對于眼下的韓都衣舍來說,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深耕超快時裝領域,做小品牌的集成店;另一條是做原創設計,利用現有流量和知名度自建品牌。
一家服裝企業的增長密碼,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客戶認知是必要的,做品牌還是做成集成店,已經成為韓都衣舍在未來繞不開的爭論點。為此,這篇文章我們將探討:
復盤韓都衣舍,因何崛起又因何下坡?
理性探討柔性供應鏈下的破與立?
一次大膽的嘗試
在過去的13年里,韓都衣舍做對了兩件事。
趙迎光敏銳地察覺到,韓劇在國內大受歡迎,韓劇穿搭也成了潮流,于是乎,2008年,他將淘寶小店改名為韓都衣舍,做起了韓國代購生意。后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者涌入賽道,這門生意競爭變得激烈,價格也變得透明化,利潤空間被擠壓。
看清形勢的趙迎光,決心轉型做品牌。
從“代購”到“研產銷一體”,這是韓都衣舍的第一個小目標。為此,服裝賽道新手趙迎光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在沒有任何門店的情況下,從韓國談了200個品牌代理(小品牌),與正常的生意模式相比(一般只做一個代理,拿到代理權,做品牌效應),這無疑形成了巨大反差:在校園里招聘創業者,每個小組由3人組成(美工、商務、客服),3人中資歷和能力強的兼任組長(構成了一個網店雛形),每個品牌、每個款式都由一個小組負責。
選款、顏色制定、定價、促銷打折等,全部交由小組來決定,這種模式有點類似于亞馬遜的半個披薩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韓都衣舍會撥給每個小組3-5萬塊錢,作為啟動資金,營收額30%作為公司營收,剩下的70%作為下個月的使用額度,并且,每年新業績目標要根據上年度的歷史數據,增長至少50%,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去年完成200萬,那么今年目標至少是300萬。
獎懲機制也相對簡單:在各個品類的小組進行競爭排名,排名前3的會得到獎勵,排在后3位的會被打散重組。
在這種模式下,每個小組每個月的任務也比較清晰,每個組平均管理七八款衣服,熟悉每款產品應擺在什么位置,產品如何搭配,是否能沖擊爆款,庫存水平到什么狀態需要打折。線上競爭最激烈的品類是女裝,當時潮流女裝賽道已是一片紅海,擠滿了諸如優衣庫、Only、Zara等知名快時尚品牌,但韓都衣舍仍能依靠小組制突圍。
快速響應快時尚需求,將海星模式(海星被砍掉的腳會新生成另一個海星,核心是讓每個員工成為老板)做到極致,這是韓都衣舍商業邏輯內核。
另外一個要詳細談談的,是韓都衣舍的柔性供應鏈。國內現存的的潮流女裝,大都曾試圖模仿韓都衣舍的柔性供應鏈,但卻很難有品牌能復刻這套成熟且復雜的供應鏈信息系統,實際上,做潮流女裝、打造爆款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減少非爆款庫存。
眾所周知,傳統服裝企業由于產品開發周期長,一般實行反季節生產模式,夏季生產冬季服裝,冬季生產夏季服裝,這種模式的壞處是對市場的反應遲鈍,極易因市場需求變化而造成庫存積壓。
針對這個問題,韓都衣舍配合“單品全程運營體系”的銷售特點,建立了以“多款少量、快速返單”為核心的柔性供應鏈體系,一般為200—300件,單品價格較高的款式訂單量為20—50件,這算是服裝行業極為小的單量。
與此同時,韓都衣舍建立了一套系統的數據模型,每款新產品上架15天后即將產品劃分為“爆”、“旺”、“平”、“滯”四類。爆款和旺款可以返單,一般為幾千件左右,平款和滯款則必須在旺銷時間立即打折促銷,產品小組會根據相應指標來判斷下一輪生產的訂單量。
簡單來說,就是小單快反,舉個例子,設計3款新衣服,每款工廠只做20件,賣到脫銷的款式工廠會迅速出貨,擺脫先生產、后銷售模式。為了打造柔性的供應鏈條,韓都衣舍采取了半包模式,即包下工廠50%-60%的生產線,以便在新品設計、生產進度和加量生產等問題上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柔性供應鏈的隱憂
韓都衣舍的成與敗,或許可以從它的柔性供應鏈上找到原因。
在韓都衣舍終止IPO后,連續兩年跌出淘寶熱銷榜,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跟后來流量格局變化、韓流褪火以及競爭激烈有關,另一方面就是它的柔性供應鏈:1、分散了資源,失去規模效應;2、對原創IP的忽略、新市場老模式的沖突。
如果你日常觀察韓都衣舍官網,不難發現它的平臺有能力在單日上新50件新品。據新眸不完全統計,韓都衣舍全年上新約30萬款新品,相關報告指出,韓都衣舍產品迭代的速度曾達到時尚快銷品牌Zara的1.5倍。
超快速上新能力的背后是,對它原創設計能力的忽略,簡單來說,柔性供應鏈的優點在于快單反,店里可以直接把市場上的爆款,用圖片形式掛在店鋪上做成預售,一般來說是7—15天,按照前店后廠的模式,足夠工廠快速生產。
這個模式是跟后來的“跟賣”是密切相關的,“跟賣”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銷售形式,即將別人測評好的東西直接當作自己的進行分享。這種模式的問題在于,一開始去測款的人反而吃虧了,測好了就被跟風,原創商家只能絞勁腦汁不斷出新的,很多時候,因為造價成本高(請原創設計師),成果會被低價抄襲者收進囊中。
表面上看,效率確實提高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韓都衣舍一天可以測幾千個款,但出“爆款”反而越難越難,爆款之間元素雷同沒有差異化,供應鏈的優勢已經完全被流量優勢所壓倒,沒有了用戶流量優勢的服裝企業,打造供應鏈就顯得可有可無。
一般來說,“爆款”模式的核心是選款,所以海量款式就是最基本的條件,一談到柔性供應鏈,大多數人都在說服裝,但忽略了重要一點,在眾多快時尚里,市場大、天花板高,涉及的面料輔料多、款式多,就意味著從制作流程來說,它相對簡單,不用研發,不用開模,大機器能做,小作坊也能做。
流量是前端,供應鏈是后端。
傳統的生產模式是先有后端產品,再去前端推廣,而現在的新模式是先有前端測試,再去后端生產,但問題是這個模式將流量的威力放大,換言之,如果流量不夠,或者測得不準,那么前提錯了,后面再柔也沒有意義。
現在品牌圈似乎有個怪現象,就是柔性快反本應是刺激品牌生成更多創新,給大家更少的試錯成本,但實際上卻讓很多品牌越來越懶了,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商品都有互相抄襲的壞習慣,而抄襲的對象多是國外大牌,但他們往往對抄襲避而不談,都在說大數據選款和柔性供應鏈。
韓都衣舍的自救
曾經是5000萬年輕女性選擇的韓都衣舍,開始走上下坡路。
2016年前后,系列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后裔》的熱播和EXO、BIGBANG、Super Junior等團體的走紅,讓韓國流行文化在國內達到了黃金時期,韓風穿搭被女性廣泛追捧,這也是韓都衣舍所瞄準的目標人群。
“限韓令”在一夜之間對韓都衣舍造成巨大沖擊,沒有韓國偶像劇、偶像團體等韓娛樂文化的加持,韓風也無法繼續引領年輕人的時尚潮流。在外部市場環境變化之下,韓都衣舍內部缺少品牌意識,于是跟著“韓風”一起過時。
就目前來看,韓都衣舍已難掩頹勢。
在這場瓶頸期之戰中,韓都衣舍曾數次嘗試“出圈”對策進行自救:邀請韓國一線女星IU代言,與流量明星進行聯名合作與直播,孵化品牌賬號矩陣,試圖攻入年輕人社交圈。
另一方面,傳統電商發展進入成熟期,傳統服裝品牌陸續轉戰線上,淘品牌營收增加,但利潤率逐年下降,當年流量紅利不再,淘系品牌在平臺上的投入產出比走低。這一點,可以從同時期的優衣庫、ZARA動作中窺見一二。
自去年開始,韓都衣舍增加了通勤、職場、合作款聯名等多個產品線,直至今年,IU還是韓都衣舍掛名的“時尚總監”,全智賢為韓都衣舍所拍攝的大片還在不斷更新,但銷售結果是,依舊“帶不動”。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韓都衣舍的窘境來源于產品本身,它在設計語言上并無突出的鮮明特色。
過去的服裝款式,在如今新消費中已經不再出彩,反應到產品視覺畫冊層面:比如一條連衣裙在消費者面前擁有更“立體”的解讀方式,反觀韓都衣舍,已經很難抓住以風格和場景化為導向的視覺輸出,顯得單調。
雖然同樣是品牌,但韓都衣舍的服裝仍屬于“渠道貨”,它的“滯后”,反應出韓都衣舍對韓流洞悉不夠,經營思路仍過于局限;反應到平臺方面,淘系品牌投入產出比走低,導致流量紅利變成流量泡沫,這些都是韓都衣舍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