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嫌棄”雷軍
來源/壹覽商業
撰文/布林
四個月前,在年度演講上,雷軍說自從小米股票年初時實現了較IPO價格的17港元翻倍之后,破發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終于煙消云散,所有的炒股軟件都可以刪掉了,從此做一個幸福的人。
但估計雷軍也沒想到,“打臉”會來得這么快。從今年6月份至今,哪怕小米又開始像2019年時高密度回購,也沒能挽回股價下跌的頹勢。截至10月,小米今年用于股權回購的資金就已經高達80.41億元,回購股份數目3.23億也逼近了2019年全年的3.38億。
第三季度業績低于市場預期,更是讓小米的股價跌至20港元以下,12月8日的收盤價19.22港元已經從6月初30港元左右下跌了約36%,相較于年初的35.9港元的最高點已經下跌了46.5%。這里面固然有一部分是港股市場今年以來整體萎靡的因素,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從6月至今分別下跌了18.6%和28.1%。
“公司很好,股票很爛”的煩惱,似乎又開始困擾小米了。
如果看年度數據,小米今年前三季度整體38.39%的營收增長率和46.22%的凈利潤增長率可以說保持了相當的水準,17.96%的毛利率也是歷年來最高。
可為什么小米卻總是不收資本市場待見?或許我們可以從小米是一家怎樣的公司中得到答案。
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是小米營收的最大來源,二者合計占據了小米整體營收的約90%。但從毛利潤角度,2020年及之前,互聯網服務一直貢獻著做多的毛利潤,但今年前三季度,智能手機取代了互聯網服務的地位,原因在于小米手機銷量的增長和單價的提升。
小米手機的確是越賣越貴了。根據財報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小米定價在3000元以上的手機出貨量已經接近1800萬臺,占比整體超過12%。
2019年初,從發布會上雷軍話語中透露出的“糾結”可以看出,當時小米9對于漲價還十分小心翼翼,生怕“厚道”的人設被推翻。如今,小米已經可以高調地宣傳其“高端化”,而“性價比”開始被拋棄,這個曾經的關鍵詞在今年的三份財報中均未出現。
從收入和利潤形態角度,小米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硬件公司,長期以來想通過硬件規模成為流量入口,從而成為互聯網平臺的商業邏輯還沒走通。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小米是一家怎樣的硬件公司?我們不妨先把小米和長期被雷軍用于“打嘴仗營銷”的格力做一個對比。
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的營收已經大幅領先于格力,但凈利潤卻差距微小。董明珠在去年8月接受央視《相對論》的采訪時點破了其中的問題:格力是自建工廠生產,而小米負責的是硬件的設計和研發,生產用的是第三方,也就是“貼牌”。主打“性價比”和貼牌生產讓小米的毛利率被長期限制,并且尷尬的是,由于第三方工廠產能上容易出現問題,小米經常被扣上“耍猴”的帽子。
截至12月8日,格力的市值為2159億元,約合2650億港元,小米的市值4797億港元。在空調領域,格力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而小米智能手機雖然近一年取得較快的增長,但基本盤并不穩。
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是一個充分飽和競爭、此消彼長的零和市場。根據IDC的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出貨量為4430萬部,占據了13.4%的市場份額,出貨量較去年同期下降4.6%。蘋果依靠“十三香”強勢增長20.8%,這一點連小米總裁王翔都不得不承認,而國內的主要競對vivo和OPPO也分別增長了5.8%和8.6%。
去年第三季度,在華為被美國技術打壓后,小米成功搶下了華為留下的空白市場。疫情期間,全球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小米高性比價的策略也十分奏效,比如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增長迅速。從這個角度,小米是幸運的。
而小米的硬傷在于缺少核心的軟硬件技術,為此小米一直被詬病是“組裝廠”。尤其是芯片,小米和高通之間呈現出了高度捆綁關系。
早在2011年,高通就投資了小米。2018年小米上市時,基石投資者的名單中也出現了高通的身影。小米的崛起離不開高通,而高通在中國的業務大增也離不開小米。雖然小米今年的股價的一路向下,可高通的股價今年上漲了25.25%。
但凡小米的新機發布會,小米都會給高通的驍龍芯片做一個強勢推廣,比如即將發布的小米12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高通新一代旗艦芯片驍龍8 Gen1的全球首發。
然而尷尬的是,驍龍8 Gen1的全球首發被聯想旗下的摩托羅拉moto edge X30給搶走了。小米此前也被聯想一再“碰瓷”和“嘲諷”,不知道視柳傳志為偶像的雷軍此刻作何感想。
12月2日時,雷軍再次強調小米12全球首發驍龍8 Gen1,并表示“首發是實力,更是承諾”。雖然“缺芯”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現狀,但在中國被美國技術打壓的大背景下,國內手機廠商們把用首發驍龍芯片當做是實力的體現和最大的賣點也是挺諷刺的。
雖然對于一家成立11年的公司,做到幾千億港元的市值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資本是無情且苛刻的。處于紅海市場且基本盤不穩,加上營銷驅動的基因和硬件制造業的本質,是讓小米被資本看低的最大原因。
小米也很清楚自身的問題所在,開始加大技術投入,不僅自建智能工廠,并重啟芯片研發。
根據《2020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年報》,小米首次進入了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榜單的前十名,不過主要競爭對手華為、OPPO、vivo都排在小米前面。而國外在華發明專利授權量的榜單中,高通從2013年到2020年始終位居前三,其中有四年位列第一。
雖然已經貴為世界500強企業,然而小米歸根結底還是消費品公司,大而不強,在研發投入上與世界領先水平差距遙遠。根據《2020年度歐盟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的數據,華為在2019年的研發費用就達到了167億歐元,排名第三,三星為155億歐元,蘋果為144億歐元,英特爾為119億歐元,而小米2019年的研發費用“僅”為22.5億人民幣。
當然小米的目標本就不是成為硬核技術公司,雷軍給小米的2024年定了兩個KPI:一個是小米手機全球第一,一個是小米汽車2024年量產。
雷軍本就擅長“文字類”的營銷。比如2018年時,雷軍宣布“小米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的部分,將超出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然而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本身是一個模糊數字,其次5%在業內人士看來,已經是暴利。
這次說的全球第一指的是手機出貨量。如果是市值,蘋果如今的市值相當于45個小米,小米想在三年內抹平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并且海外營收如今已經占到小米整體營收的50%以上,越做越大也越來越強調技術的小米會不會也遭遇技術打壓也是未知之數。
而小米汽車,被雷軍定義為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雷軍也從“雷布斯”搖身變成了“雷斯克”。想必雷軍也清楚,小米不能吊死在手機這棵樹上,AIoT的戰略中,智能汽車是繞不開的一環。小米汽車和小米手機創立之初比起來已經有了足夠強大的支持,并且蔚來、小鵬、理想等一波玩家已經給這個市場打出了聲量,小米屆時在2024年更像是一個收割者。
不管是手機出貨量全球第一,還是汽車的量產,現在說起來,還為時尚早,小米可能還會被資本市場“嫌棄”一段時間。
在那之前,雷軍不妨考慮一下,先把股票軟件裝回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