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人瘋狂搶購的臨期食品,暗藏太多玄機
2021年進入尾聲。繼各大平臺陸續發布年度關鍵詞、熱搜、彈幕之后,淘寶也發布了一份特殊的年度榜單——“2021年度十大商品”,這一年的人間煙火味都在這了。
據了解,年度十大商品是根據在淘寶平臺上這一年的銷量、同比增速,以及網絡平臺的討論熱度等綜合指標,由消費者投票,媒體、專家評審團多輪評議,最終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國民商品。
部分商品都是與今年的熱點同頻,背后是社會情緒的折射,讓人想不到的是,“臨期食品”竟然也悄悄成了年度商品。
今年,一股打著“白菜價”“零食自由”旗號的臨期食品熱潮席卷了“摳門”“精致窮”的年輕群體。隨之而來的好特賣、嗨特購、好食期、大匯倉、小象生活等臨期折扣店充斥在各大商圈。
線上也有不小的熱度,今年已有近400萬人在淘寶購買臨期食品。大部分食品在保質期還剩20%—50%的時候,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薯片等膨化食品的臨期效應最為明顯,其次是方便面和飲料。
這些零食的逆天低價前所未見,不少消費者抱著“撿便宜”的心態大肆選購,許多臨期超市人滿為患。
一夜之間,一直以來比較低調的行業猛然間從幕后走向臺前,備受年輕人關注的同時,也成為了資本趨之若鶩的風口。
天眼查數據顯示,來自上海的好特賣處于行業的第一梯隊,目前已經接受5輪融資,其它品牌繁榮集市、小象生活、愛折扣、折堂優品等相繼獲得融資,臨期食品市場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下半年,臨期食品行業經歷高速蓬勃發展后稍有一些冷靜的趨勢,隨之而來的貨源、門店經營、產品質量等問題也越加明顯。在消費端,也有越來越多過了臨期食品“熱戀期”的消費者發現,臨期食品折扣店的羊毛,并不是那么容易薅。
1
臨期食品的新生
1929年,因為形勢嚴峻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乳制品產量嚴重過剩,大量牛奶滯銷,發生了堪稱“魔幻現實主義事件”的倒牛奶事件——把大量過剩的牛奶直接倒進密西西比河。
如今,如此“暴殄天物”的情況依然屢見不鮮。
比如2019年9月,據媒體報道,盒馬鮮生不少新鮮飯菜、海鮮、甜品、飲料、點心從貨架撤下,丟到小推車里拉走扔掉。賣不完的食物被“大規模丟棄”。
有網友發微博感嘆這么做是巨大浪費,讓人為之“肉痛”。
按理說,銷毀過剩或者臨期食品是行業內的通行做法,從經濟學角度出發,不管是農場主倒牛奶還是盒馬鮮生“大規模丟棄”,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且這些該被銷毀的食品本就不該流入市場。
但隨著“循環經濟”、“環保”等消費理念深入人心,年輕人對二手商品、臨期食品等的接受度高漲。
而且,近幾年新消費市場大爆發,各類產品更新迭代的周期越來越短,讓消費者應接不暇。同時,疊加疫情沖擊,食品行業上游商家面臨產品滯銷、庫存積壓等,臨期食品規模增大。
所以,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許多線下“臨期食品專賣店”異軍突起,線上同樣出現了不少專賣臨期食品的店鋪,本已日薄西山的臨期食品獲得了新生。
央視在2021年5月對臨期食品行業進行了一次詳細報道,稱之為“一舉多得的勝利”,讓這個原本難以見光的行業正式進入大眾消費者的視野。
一方面,臨期食品的再次流入市場,能緩解商家的庫存壓力,也可以有效避免“倒牛奶式”食品浪費;
另一方面,臨期食品性價比滿滿,拿捏住當代經濟壓力大的年輕人“摳門”的消費觀念,消費者可以用打折的錢買到不打折的美味。
對臨期食品愛不釋手的小媛是剛畢業的北漂一族,她表示,當第一次在商場看到嗨特購里五花八門的商品時,瞬間覺得思路打開,不到100塊錢就可以把兩個購物袋的零食帶回家,妥妥發現了新大陸。
除了滿足味蕾饑餓的零嘴之外,小媛更青睞日常所吃的麥片、牛奶等生活必須且“一周光”類食品,堪稱日常品牌的“平替”。
另外,臨期超市里賣的洗衣粉、沐浴露等產品雖有“長期使用”的特性,但一般并不是想象中的只剩十幾天保質期那種,六個月甚至更長的保質期讓這些消耗周期長的產品也有了被消費者“寵幸”的可能,生活開支能直接減少80%。小媛接連給身邊不下10個好姐妹安利了臨期食品。
除了接受度高、愛新鮮事物的90后,背負巨大經濟壓力的85后青年也為之動容。
“電視劇里生存壓力大的北漂青年晚上下班后蹲點購買打折臨期食品的景象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已經三十多歲的北漂人莉莉無奈感嘆,在房價、醫療、教育三座高山下,工資一直不見長,壓迫了消費欲望,但生活必需品又不能不買,也只能選擇低成本的臨期商品,如今的臨期超市倒是給這個“蹲點群體”提供了便利,也給大城市年輕人的“精致窮生活”添了一把火。
如今,臨期食品的火爆現象肉眼可見。在小紅書上搜索“臨期食品”,有6700+篇筆記分享自己的探店攻略和撿漏心得。而豆瓣平臺上,一個名為“我愛臨期食品”的小組,從2020年9月創立到現在已經有9萬多名和小媛一樣對臨期食品喜聞樂見的“臨食工”。
隨著需求的不斷擴大,這些“大限將至”的臨期食品地價值逐漸被挖掘,在當代年輕人里迎來了“第二春”。
目前市場上已有十幾家公司做臨期食品特賣連鎖,比如好特賣、嗨特購、好食期、大匯倉、小象生活、食惠邦、繁榮集市、禾其多等。而在線上戰場,淘寶、拼多多上的臨期生意也做的如火如荼。
2
臨期食品的生意到底有多大?
食品行業的臨期食品處理問題一直是行業痛點,臨期食品再次售賣雖然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但規模化運營之后的臨期市場在國內依然處于起步階段。
臨期食品銷售在國外早已有了較為成熟的經營模式。美國、英國、新西蘭等的部分食品除會標注保質期外,還會加上最佳口味時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賞味期等內容。若食品過了最佳食用期但還不到保質期,商家就開始打折出售或直接捐給慈善機構。加拿大、美國、德國等已將臨期食品納入救濟機制中,讓食品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A food waste supermarket”是英國利茲的一家“剩食超市”。他們與當地的其它超市合作,進購那些臨期食品并售賣,通常這些食品的價格都很便宜,為當地的貧困家庭帶去了不少支持。
位于美國華盛頓的“Daily Table”是一家非營利性零售超市,超市里大部分商品都是由當地的大型供應商捐贈的臨期食品,包括各種便宜的農產品、乳制品、面包等食物。他們會把這些食品在自己的廚房里進行加工烹飪,在營養專家的指導下為顧客送去新鮮的“即食餐”。
而在國內,臨期食品概念雖然普及度不高,但也隨處可見。在傳統的商超里,一些保質期較短的產品常有“買一送一”之類的促銷活動,比如饅頭、面包、涼菜。
這種保質期短或者隔夜就扔的產品再利用的成本高,流通價值也低,一般就被當作垃圾直接扔掉。
相比之下,餅干、肉干等干制品,以及各種罐頭食品、膨化食品等因為保質期相對較長,對新鮮度要求也沒那么高,成為臨期市場的主流產品。
比如,早年街邊集市低價兜售的各種零食禮盒就是很多食品后半生存在的形式,當時的集市、路邊早市貨源,主要是從經銷商的尾貨、超市下架產品以及從小賣部里回收來的。
然而,在偌大的華夏疆域,食品從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流通路程堪比“山路十八彎”,每一環都頂著食品保質期的壓力在與時間賽跑。因此,由于運輸條件以及商業模式的限制,早期的臨期零食市場難以掀起大風大浪,甚至不少被遺棄的臨期或過期產品在黑心商手中淪為難見人的灰色勾當。
但如今,電商和互聯網團購的興起與普及,以及云羅天網般的倉儲和運輸條件給了臨期食品更多流通的底氣,而新興的規模化、標準化、透明化的經營模型也能讓消費者下定決心購買。
其實,早在9年前,做臨期食品生意的線上App好食期成立,阿里多次重磅加碼,但一直不溫不火,產業規模也難以形成。
直到后疫情時期,風口悄然而至,臨期商品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大眾視野,包括好特賣、嗨特購在內的連鎖店在一線城市急速擴張,如今的臨期食品改頭換面,有了更高檔精致的門店,換上“打折的價格,不打折的美味”的動聽slogan,殺回消費者視野。
別看臨期產品價格便宜,對于商家來講,其實相當有利可圖。
做臨期食品供貨渠道的H先生表示,好特賣之類的大連鎖超市,在臨期商品供貨倉進貨的價格都很低,往往就是常規出廠價的四五折,然后他們添加30點左右的毛利再零售。對于商家來講,30點的毛利確實是塊香餑餑,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基本就是用低于出廠價的價格在買東西,心智自然會向其靠攏。
毋庸置疑,一個新興行業的資本化往往先于規范化,臨期食品也不例外。當這個行業的玩家賺到了錢,意味著大把掘金的投資人也聞風而至。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產業總產值超3萬億,市場規模巨大。就供給側來看,每年都將有大量的產品流入到臨期食品行業,以這個數據來計算,哪怕是庫存沉淀(超額儲存的擠壓商品)只有5%,臨期食品的銷售規模也會達到千億。
臨期食品連鎖超市好特賣不到2年已經融資3輪,全國門店200多家,單看北京,從三里屯到東直門、望京到銀河SOHO都有好特賣的門店,2020年底進軍北京僅十個月就開出了68家門店,同時在上海已開設超100家門店。
同樣,嗨特購今年3月份才在望京SOHO開出第一家門店,據不完全統計,在7個多月時間里,新開門店已經超出100家。
除此之外,今年3月,愛折扣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惟一資本領投,鐘鼎資本跟投;同時,繁榮集市也已完成數千萬人民幣Pre-A 輪融資,由挑戰者資本獨家投資;4月,以南京為主場的折扣超市小象生活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愉悅資本領投,天使灣創投跟投。
資本和風口雙管齊下,以好特賣為代表的臨期食品店開一家火一家,秘密就在于他們販賣的是各大品牌快過期的商品,這個點踩的很好,大牌、低價、快過期、品質沒問題,思路有點類似早期的唯品會。
3
臨期食品命脈——貨源
風口已至,“掘金”的各大玩家同臺競技。
但從目前來看,臨期食品這門生意頗有“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意味,供應鏈是玩家們決勝的關鍵點,也是行業難以解決的痛點。
臨期食品市場主要銷售渠道是電商平臺和線下零食折扣店。就線下渠道而言,貨源不穩定成為其發展桎梏,而線上同樣面臨供應鏈和產品調配問題。
供應鏈是食品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要做好臨期食品銷售的買賣,就要求店鋪擁有足夠的臨期食品供貨資源,要求供應商的資源對接高效規范,管理能力上能管控好食品流通的時間以及安全風險,倉儲管理上更加動態高效,這才能夠在食品安全的范圍內商家寬心盈利、大眾放心購買。
目前,上海、天津、青島等城市已經建立了清倉食品回收站,通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對銷售數據進行預測和收集,形成了一條相對高效的臨期商品供應鏈。但臨期食品供應管理的穩定性依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臨期食品回收站的貨源主要來自經銷商手里真正進入臨期的產品、大型商超的下架產品、電商平臺的退換貨和囤積以及海關的部分貨源,為了保證貨源穩定,也會選擇與品牌商簽下合約。
我國對臨期食品的界定還沒有統一標準,但商超體系有個不成文的規則,食品保質期過去三分之一,就無法進入商超流通,即便保質期還有五六個月,也會淪為臨期產品,成為各大食品折扣店貨架上的商品。
不過最終到手的貨源還要根據上游供應鏈中食品的具體正期銷售情況而定,因此“熱門臨期食品庫存不穩定,相對穩定的又不暢銷”這一難題將長期存在,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食品折扣店拿的貨都是從各個渠道“東拼西湊”而來。
這種貨源的無計劃性和難預測性給臨期食品的庫存和運輸帶來不小的壓力。食品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中的一系列流通環節都在考驗各個環節的市場判斷和管理能力,每一環節都頂著保質期的壓力。
除此之外,臨期食品在流通過程中庫存管理難度較大,定價也是建立在多維度的精細測算上,需根據銷售情況動態調整定價,若無法精細化管理,在運輸、儲存上失誤,臨期稍不留神就變過期。
正是由于這一特殊性,臨期食品需要快進快銷,從供應端管理層面來說,這種時間受限的情況下,魚龍混雜的產品供應、變幻莫測的銷售動態使得臨期食品零售比傳統零售業的管控門檻要高得多。售賣過程中因把關不嚴造成的虛假宣傳、以次充好、過期食品重入市場等現象也屢屢發生。
4
臨期商超不止于“臨期”
由于貨源的不確定性太大,中游供應鏈混亂復雜,臨期折扣店的食品并不局限于臨期,而是逐漸減少對臨期供應鏈的依賴度。
12月底,小頁在逛臨期食品時習慣性地看了生產日期,發現手里某不知名品牌的鍋巴零食竟然在12月1日生產,保質期為6個月,不免令人有些疑惑。后來經觀察發現,貨架上陳列的“不臨期”的臨期產品還真不少,臨期折扣店不完全只賣臨期產品?
后經詢問店員才被告知,臨期特賣店里售賣的商品,很多并非臨期,那些來自三四線城市、沒有太多知名度的商品,其實是正期售賣。
由此看來,“賣臨期”更多是折扣店吸引消費者的宣傳標語,臨期食品只是其中一部分業務,臨期店“清庫存”才是背后的大文章。
新消費浪潮下,層出不窮的新品牌和各大品牌快速推陳出新,很多新消費品牌大批量出現,口味五花八門的零食也得以催生。
然而這些不知名的品牌往往伴隨著銷路無門的狀態,很多進不去商超的小品牌,因為品牌識別度低、難以增加銷量,往往半路改道把目光投向臨期商超,成為臨期食品店里的“座上客”。
比如,如果不是在臨期食品商超,很難想象竟然有那么多商家在做氣泡水。元氣森林作為“老大哥”占市場份額的大約90%,是“引流款”,被擺在中間位置,其他知名度較低的諸如理想天氣、輕汽、燃力士等,以及你可能完全沒聽過的品牌汽水則被擺放左右,在大型商超找不到蹤影的商品也有機會“露臉”。這不失為一種“出圈”的方式。
可以說,這些新消費產品賣不出去直接催生了“臨期引流+清倉盈利”的臨期食品商超盈利模式,一定程度上,這種模式成為不少新興品牌和三四線城市品牌的最佳貨柜。
而臨期折扣店可以從廠家或一批商直接低價進貨,越過二批商環節直供終端門店,進行臨期商品以外的貨品補充,雙方都能從中獲利。
值得注意的是,當臨期商超成為正期產品的鋪貨渠道時,消費者享受的低價往往就是商品本身的價格,甚至有些東西的價格并不比網上便宜,只不過很多人進去時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便宜印象,再加上標簽會虛標原價,所以自然而然會覺得占了不小的便宜。
但商家的羊毛,就這么容易薅嗎?
5
薅羊毛不成反被薅
最近,對臨期食品幾近瘋狂的小媛冷靜了下來,她認為,臨期食品便宜歸便宜,但踩坑的幾率也不小。最近一次去嗨特購,小媛買了二十多塊錢的零食,多款都存在糖分過度的問題,有一款不知名牌子的米酒更是甜得難以下咽,與喝糖漿無異。
而好特賣同樣存在概率性踩坑問題,頁子最近在好特賣買了一包蝦條和魚皮,回到家后發現蝦條的包裝已經漏氣,里邊的零食也已經發霉,而魚皮同樣有一股很奇怪的異味。
頁子告訴我們,這種食品變質的踩坑幾率并沒有商品本身的口味踩坑率高,由于臨期商品超市里的很多產品消費者都不認識,而且流通迭代很快,兩天就上新一些新品牌,所以選購零食和開盲盒一樣,一不小心就買到了難以接受的口味,特別是進口產品,很容易踩坑。當然因為價格低也不心疼,所以用戶嘗試的門檻也比普通超市低。
最近在小紅書上,“薅羊毛不成反被薅”的吐槽貼大批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和頁子、小媛一樣在臨期食品上踩坑,為什么臨期超市踩雷率這么高?
臨期折扣超市貨架上的商品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引進知名廠商的臨期食品和滯銷產品;另一種是小牌子甚至雜牌子的食品廠商,通常是一些國產小品牌或者不知名進口品牌。
知名品牌的產品由于名氣大、認可高,天然就是臨期商超的“代言人”,許多消費者奔著“花小錢買大牌”的心態被“引流”到臨期超市,即通過知名度高極具性價比的折扣商品將消費者吸引到店后,再引導消費者購買其他折扣力度一般、受歡迎程度低的商品。
對于消費者容易踩雷的問題,H先生認為,每個口味的商品流速不一樣,喜好人群也不一樣,對于有名氣的大牌來講,往往臨期的食品肯定是最不好賣的單一口味的產品。而有些商家拿不到大牌的滯銷貨,為了保證豐富的SKU,就會傾向于拿一些三四線產品來替代和彌補自己在SKU上的空缺,這些產品品牌要不就是知名度不高,價格本來就很低廉,要不就是被消費者拋棄的過氣品牌,銷量堪憂。
對于商家來講,這些貨也伴隨著一定風險。這些東西銷售時確實根本不是流通貨,只能靠著酷似高大上的外表賣出去。
一般情況下,由于口味難以滿足主流消費者的需求,大部分小品牌的商品流入臨期市場是水到渠成的事。
比如,新一代消費者熱愛低糖低脂的健康零食,許多老品牌——旺旺、天喔等老品牌乃至其它不知名品牌的餅干、飲料,其口味與消費者需求脫節,因此經常“光顧”好特賣的貨架也不足為奇。
某知名食品品牌公司的工作人員S先生也給我們透露,一般的零食生產出來后15天左右就能上架到各大商超,而比較受歡迎的零食品類在1—2個月內基本能清貨。公司的食品倉庫堆積更多的是本來就不大受市場認可或者推出來的新品,比如生產第一批或第二批下來,新品的市場占有率不是很高,只能淪為庫存品,最后就交給前來采購臨期食品的經銷商。
除了這些國產牌子,國外品牌也在臨期商超獲得了一席之地,俄羅斯的威化餅干,日本的曲奇,美國的巧克力等價格也十分便宜。
不少消費者驚喜于這么低的價格也能吃到洋氣精致的進口臨期產品,但相對應的是,很多國外小眾品牌在國內的透明度并不高,產品的品牌、產地、正品與否都無路可查,踩雷的幾率很大,且市面上的進口臨期食品也不乏掛著國外品牌在國內代工的產品,商家在做食品周轉的過程中算計了哪些“小九九”我們都不得而知。
小紅書上有人吐槽,某些網店售賣進口零食,掉包商品復制正品,包裝袋全英文,不仔細看發現不了端倪,但一嘗就能感覺到是掉包的,體驗感很差。
一分價錢一分貨,消費者指望低價買到大牌子、質量好的產品本就是一件“天上掉餡餅”的事。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講,“折扣力度大”“進口好物”“實現零食自由”等高亢的宣傳口號的確讓人激動,稍微一上頭兜里的錢就如流水般花出去,明面上是薅了商家的羊毛,其實更應堤防是否落入宣傳噱頭下的消費陷阱,更多還是要按需購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