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期特賣店,我找不到臨期食品
中國人對臨期食品的懵懂情愫可能最早來自于王家衛(wèi)。
在1994年上映的《重慶森林》里,金城武扮演的警察小武愛上了女殺手阿May,有一天阿May突然消失,阿武決定每天都去便利店買一罐5月1號過期的鳳梨罐頭,并決定會等到5月1號那天,因為那天是他的生日。4月30日晚上阿武想買最后一罐罐頭,店員說過期的東西沒人要,人家要買也沒新鮮的。阿武回答道:
“新鮮新鮮,什么新鮮啊?就是你這種人啦,喜新忘舊的。喂,弄一罐鳳梨罐頭要花多少心血你知道嗎?又要種,又要摘,又要切,你說不要就不要啊?你有沒有想過罐頭的感受??”
然而時過境遷,越來越多的臨期食品開始變得被大眾所接受,食品上的日期開始變成一門好生意。根據(jù)頭豹研究院報告,2020年中國臨期休閑食品市場規(guī)模達到194億人民幣,2016-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guī)模年平均增速為4.8%,預計2021-2025年將加速增長。
用戶在增長,新玩家也在不斷涌現(xiàn),甩甩賣、好特賣(HotMaxx)、好食期等臨期食品平臺均獲得千億級別融資。
但我們可能和金城武面臨著一樣的“煩惱”,在臨期特賣店我們能找到一瓶明天過期的“鳳梨罐頭”嗎?
臨期特賣不臨期
逛臨期商店的你,應該也是帶著買“臨期”的預期去的,但你可能沒有注意到,這里面的很多商品都不是臨期品。
明明是臨期特賣店,為何卻賣的不是臨期品?
首先來界定一下,什么是臨期食品?根據(jù)原國家工商總局2012年的發(fā)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即到了保質期臨期界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顧客并單獨售賣,這也就為臨期食品提供了一個界定范圍——即將達到商品的保質期,但仍可以安全食用的食品。
在臨期食品的判定上,國內暫時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一般以北京市工商局向外界公布的“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作為界定臨期食品的標準。
臨期特賣店里到底有多少臨期品?又臨期到了什么程度?為了實地考察臨期特賣店里的商品,36氪-未來消費來到位于三里屯SOHO的好特賣(HotMaxx)門店,這家店位于北京的核心商圈,人流密集,同時也是眾多媒體、投資人和同行考察的目的地之一,足以作為本次考察的樣本。
由于到店時間是工作日的下午,店里的客人并不算多,幾名店員正在清點新到的商品,并猶豫將一些不夠暢銷的商品換下,以便替換新到的商品。
由于好特賣的商品結構大致為80%的休閑零食和20%的日用品,以休閑零食為主。因此我們選擇了約31款商品,這些商品以食品為主,基本覆蓋了好特賣在售賣的主要商品品類,并記錄下食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作為測算商品是否為臨期的標準。
按照北京市臨期食品的6級標準劃分,在我們選擇的31款商品中,僅有一款進口自土耳其的餅干符合這一標準。如果細看其他商品的生產日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大一部分商品從單一的食品安全角度來看,是毋庸置疑的“好商品”——除了牌子不夠響亮,他們的生產日期大多集中在2021年的七月至八月。
(制圖:36氪-未來消費)
也就是說,臨期特賣店里售賣的商品,很多并非臨期,而是一些沒太多知名度的商品,比起“賣臨期”,臨期店“清庫存”的意味其實更大。臨期食品從業(yè)者胖丁告訴36氪-未來消費,臨期食品的占比在臨期特賣店確實是少數(shù),這也導致了臨期食品行業(yè)供應端不穩(wěn)定的問題很難解決。
除了部分的真臨期食品外,臨期折扣店為了保證貨源穩(wěn)定,也會選擇大型商超的下架產品以及電商平臺的退換貨和海關的部分貨源。
超級供貨倉CEO田云告訴36氪-未來消費,現(xiàn)在許多臨期店其實打的都是品牌折扣概念,臨期食品只是其中一部分業(yè)務,所以我們會看到在臨期店里有很多新日期商品的陳列。
胖丁也給出了類似的說法,“折扣店主打的肯定是新日期的長線品,和傳統(tǒng)超市比選出一些有差異化的產品。臨期商品更多的是作為引流品,就是有什么進什么,不固定。”
大隱隱于臨期
田云告訴36氪-未來消費,臨期食品行業(yè)在我國的發(fā)源地是上海,十來年前就有人在做,只是在去年社區(qū)團購和互聯(lián)網的傳播下才被大家所關注到。據(jù)他和一些臨期倉庫老板交流,更早之前是沒有人在做這方面的業(yè)務,也導致彼時這些商品大多被銷毀,浪費掉了。
在疫情和互聯(lián)網的雙重催動下,一群“倒爺”加入到了臨期商品和庫存商品的爭奪之中,野狗便是其中之一。
疫情之前他做過短視頻,疫情后他開始擺地攤,當時正趕上“地攤經濟”的熱潮,他開著一輛面包車,全國各地的找貨,渠道從這里慢慢做起來。“擺地攤需要很多品,你怎么能吸引人,只有價格優(yōu)惠你才能吸引人,對不對?”
供給端產能的高度不確定,缺乏透明公開的貨源和安全的交易渠道,也使得這些“倒爺”有著更廣闊的生長空間,在抖音上野狗有著幾十萬粉絲,他利用自己早年做短視頻行業(yè)的經驗給大家分享他從事“倒爺”的經歷,幫助自己“帶貨”。
臨期食品的倉庫大多分布在上海、天津等地周圍,他們有的是廠家,有的是經銷商,有的則是另一個“倒爺”,而這些倉庫的分布并不均勻,時而集聚,時而散落在縣市,想要找到這些倉庫大多需要這些“倒爺”親自前去,談妥價格,識別真假,以及和經銷商斗智斗勇,才能保證一批的貨的順利出手。
野狗說想要做這行,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簡單,也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復雜。他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大神”,被廣州某廠家騙了1000多袋的高仿藍月亮之后,他也在視頻里告誡同行和想要進入這個行業(yè)的觀眾,無論你做了多久,經驗多老道,你都會有走眼的時候。
從商品角度來分析,似乎更好容易理解臨期商品風口到來的如此之快,如此之猛。這和社區(qū)團購的盈利模式非常相似,社區(qū)團購通過“生鮮引流+標品盈利”的模式維持運轉,臨期特賣則是“臨期引流+庫存盈利”。
庫存品和臨期品一樣,都有著可觀的利潤,這也促使是臨期特賣的模式可以一直持續(xù)下去。在胖丁的視頻中算了這么一筆賬,一箱在大型商超售價65元左右的金典牛奶,在三線城市的社區(qū)團購老板手中收購的退貨一箱只需要24元。這其中的巨大差價帶來的利潤,并不低于臨期食品。
可以預見的是,在新消費浪潮下,層出不窮的新品牌和品牌快速推陳出新,將不斷壯大庫存品的隊伍,然后進入到消費者的購物車中,只不過,它們可能不是那瓶明天會過期的“鳳梨罐頭”。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