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同城難“順風”?
王衛掌控下的“順豐系”,似乎想成為資本市場的“一棵巨樹”,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來,事與愿違。
自2021年12月14日順豐同城成功上市,“順豐系”已有4家上市公司。雖然順豐同城上市首日即已跌破發行價,狠狠摔了一個跟頭,不過也算是打開了新的融資渠道。而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1月13日,順豐同城股價下挫6.4%,報收13.16港元,目前市值為122.84億港元。
順豐曾經并不想上市,但如今卻一再向資本妥協。在分拆業務上市、收購上市公司的背后,顯現了王衛的擴張野心,但這或許是順豐控股業績承壓之下不得不做的布局。
如今,快遞行業陷入瘋狂內卷,順豐的快遞單票收入下滑,但資本不僅要求順豐要有好的業績,也要有好的新故事支撐股價上漲。那么,王衛給順豐構思的“多元化故事”講得如何?資本市場會為他的故事買單嗎?
1
顛沛流離尋破局
王衛用“顛沛流離”來形容2021年的順豐。
“我們一起顛沛流離走過了21年(注:2021年,下同),我回想這21年時間真快,面對的種種問題的挑戰,是根本沒有辦法預估,也沒有辦法預算的。”在“致快遞”報道中,王衛如此表示。
2021年,的確是順豐走得比較艱難的一年。2021年第一季度,向來盈利不差的順豐控股出現巨額虧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低至-9.89億元。
這也導致順豐控股的股價暴跌,在2021年第一季度預虧的公告發布次日(2021年4月9日),順豐控股股價跌停收場,發布后的第二個交易日再度下跌9.38%,股價報收于65.9元。
“首先跟股東做一個道歉,因為我認為第一個季度真的沒有經營好。”王衛在股東大會上向股東致歉,并坦誠在管理上有疏忽,類似的問題不會出現第二次。
但從資本運作的角度來看,2021年算得上順豐的豐收之年。這一年,王衛掌舵下的“順豐系”資本版圖擴張到了4家上市公司。
2021年5月17日,王衛擔任董事會主席的順豐房托在港股上市,成為首個在中國香港上市的以物流為主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
同年9月28日,順豐控股全資子公司完成了對港股上市公司嘉里物流51.5%股權的收購,成為其控股股東。據悉,嘉里物流由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創立,是一家以亞洲為中心的國際性第三方物流公司。
2021年12月14日,順豐同城上市,彼時距順豐同城成立不過5年多時間,距其獨立運營不過兩年多時間,可見其資本運作速度之快。
“我個人認為順豐的資本運作并不是盲目擴張,不管是推進順豐房托、順豐同城上市還是收購嘉里物流,都是圍繞順豐控股業務進行的外延布局,有助于順豐控股的多元化業務布局和市場擴張。”物流行業觀察人士楊先成對「子彈財經」評價道。
在楊先成看來,近年來,國內快遞業內卷嚴重,國內快遞公司都在尋求突圍之道,發展快運、冷運、同城、國際、供應鏈等業務,順豐同城即是順豐控股發展多元化業務的成果之一。
“如果說順豐同城是順豐控股內部自我突破的成果,那么收購嘉里物流可以算作是順豐控股對外突破的一個重要標志性事件,這對于順豐開拓國際市場有很大的助力,尤其是在當前國內快遞市場競爭白熱化、快遞公司紛紛出海的情況下,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楊先成進一步對「子彈財經」表示。
2
前路未定的尷尬
但對于當下的順豐而言,在推進多元化業務發展之時,卻難避免大步擴張給公司帶來的資金成本壓力。
2021年第一季度順豐控股的巨額虧損,即與其在新業務開拓及資源投入力度過大而造成成本短期承壓有重要關系。
一定程度上,這或許也加速了“順豐系”資本運作的速度,分拆順豐同城業務上市以謀求更多的融資渠道,從而減輕資金壓力。
從當前來看,順豐同城的擴張速度無疑是優秀的,但“不賺錢”也是其當下面臨的難題。
相關資料顯示,順豐同城即時配送業務于2016年3月啟動,同年5月正式開展業務。2019年,順豐同城業務正式獨立,并正式發布“順豐同城急送”品牌。
如今,順豐同城服務的場景包括餐飲外賣(食品和飲品的外送),同城零售(生鮮果蔬、鮮花綠植、蛋糕甜點及其它日用百貨的配送),近場電商(數碼3C、服飾鞋包、珠寶、化妝品、圖書文具的配送),近場服務(如:幫消費者送取干洗衣服、從同城零售店取衣服供消費者試穿等)。
據順豐同城披露,其服務網絡覆蓋的市縣數量,在2018年底時超過200個,到2019年底已超過800個,截止2021年5月31日已超過1000個;其訂單量增長的速度也十分迅速,2018-2020年,其訂單量分別達到了7980萬筆、2.11億筆、7.61億筆,2021年1-5月其訂單量已達到10.7億筆,超越2020年全年。
同時,順豐同城援引艾瑞咨詢報告表示,2020年、截止2021年3月31日止12個月、2021年1-3月,其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即時配送服務提供商(以訂單量計),市場份額分別為10.4%、10.9%及11.1%。
然而,如同順豐的快遞業務,順豐同城所在的即時配送賽道同樣競爭激烈,且當下賽道內代表性公司盈利困難,以巨額虧損換取市場份額——2018-2020年,順豐同城分別凈虧損3.28億元、4.7億元、7.58億元,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3年合計虧損超過15億元。
而未來,這樣的虧損或仍將持續。
順豐同城的營業成本中,人力成本占據了很大比重。
順豐同城聘外包公司提供業務所需絕大部分騎手,并以雇員騎手作為補充。因此,順豐同城營業成本主要包括勞務外包成本(外包公司所收取與外包騎手相關的費用)及其所雇用騎手有關的雇員福利開支,2018年到2020年,兩項開支合計占據了順豐同城營業成本的97%左右。
具體來看,2018-2020年,順豐同城的營業成本分別為12.25億元、24.43億元及50.32億元,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其中,勞務外包成本分別為10.45億元、21.11億元及48.6億元,且占當期營業成本的比重不斷上升,從2018年的85.4%上升到了2020年的96.6%;雇員福利開支占營業成本的比重則從2018年的12.4%下降到了2020年的1.2%。
大額的雇員薪酬支出是由同城即時配送依賴大量人力的特點決定的,而這樣的特性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標準化,也難以用機器代替,順豐若要進一步擴張市場,就要擴充人力,在這方面的成本支出或仍將增加。
3
多元化野心下的困境
“永不上市老四家,順豐華為老干媽,還有一個娃哈哈。”——這句順口溜里提到的四家公司,曾被外界稱為“不上市聯盟”。然而,順豐率先食言了。
2017年6月,一向低調、神秘的順豐掌門人王衛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當時他開玩笑地說:“我的低調牌坊真正沒有了。”在此前的2月份,曾經直言“不上市”的順豐,借殼鼎泰新材在深交所正式上市。
不知道彼時的王衛會不會想到,上市之后的順豐已經無法保持低調,在快遞行業內卷之下,順豐和其它快遞公司差距不斷縮小,他和他的順豐一舉一動也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激烈討論。
從“妥協”上市到2021年積極構建“順豐系”,王衛只用了4年時間。事實上,順豐對上市的態度轉變背后,是中國快遞江湖的格局變化。
艾媒網報告顯示,2015-2020年中國快遞服務行業業務量保持穩定上升的趨勢,從2015年的206.7億件增長到了2020年的833.6億件,2021年截至3月24日,業務量即已超過了200億件,與2015年全年業務量相當。
2015-2020年中國快遞服務行業業務收入同樣呈逐年上漲趨勢,雖然增速已經放緩,但2020年仍實現業務收入8795.4億元,同比增長17.3%。
在中國頭部快遞公司中,順豐并不以高市場份額見長。艾媒網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順豐的市場份額為9.72%,而2016-2020年,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的市場份額一直高于順豐。
相較于“三通一達”,更高的單票收入才是順豐一直以來的優勢,但2019年5月,順豐對一向疏遠的電商快遞市場拋出橄欖枝,推出特惠專配等新產品,其單票收入也開始出現負增長。
順豐控股公告顯示,2019年5月,順豐控股的單票收入為23.4元;到2021年11月,其單票收入已降至15.82元。
同時,以前與順豐有著明顯區分的“三通一達”,在服務、時效性等方面卻在不斷貼近順豐。順豐與其它快遞公司的差異越來越小,這也意味著順豐稀缺性的喪失。但資本市場,對投資標的的稀缺性極為看重。
從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來看,從2010年到2020年,中國快遞行業服務平均價格呈現不斷走低的趨勢,從2010年的24.6元下降到了2020年的10.5元。
這一走勢,反映了快遞行業這些年的白熱化競爭。而隨著極兔進入中國市場、吞并百世快遞,當起“價格屠夫”大打價格戰,無疑進一步加劇了“順豐們”的競爭壓力,頭部品牌價格戰可能更加激烈。
“在快遞公司里,我最看好順豐,寄價值比較高的物品肯定首選順豐。但從投資角度來看,我現在已經不敢買順豐控股的股票了。”二級市場投資者金佳對「子彈財經」表示。
據金佳介紹,她在2021年7月14日以67.88元/股的價格買入順豐控股股票,此后在11月29日以62.44元的價格加倉,最終在12月14日以64.75元左右每股的價格清倉。
“還好我重倉股都在白酒和新能源頭部公司里,手里流動資金不多,買得很少,最后只虧了100多塊,”金佳說道,“回顧來看,我還是賣得便宜了,我清倉后順豐股價還漲了,這其中我自己買賣操作不當要占很大原因。但因為我本身就是在順豐股價的高點入場的,順豐同城上市后也并沒有很好的表現,我不敢再賭順豐的新故事。”
在金佳看來,順豐控股旗下的物流、快運這些以后都有機會分拆上市,但這是否意味著在資本市場有很好的機會,目前還難以確定。“順豐在快遞行業已經有了很高的地位,這也意味著它未來的成長性可能沒那么高了。”
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1月13日,順豐控股股價報收于65.84元,跌幅2.80%。
股市需要新故事描繪的前景來支撐,但如果只是從順豐自身的快遞業務來看,其故事甚至不如前些年出彩。而從“順豐系”的股價表現來看,也還未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資料顯示,順豐房托投資組合初步以香港、佛山、蕪湖三處物流地產物業為底層資產,收入來源主要以租金收入為主,順豐控股的核心快遞物流及供應鏈業務仍為順豐房托主要收益來源,占其2020年度總收益的98.54%。
或許,這也是順豐房托上市后表現不佳的原因。順豐房托的發行價為4.98港元,上市首日即大跌16.49%,報收于4.16港元。截止2022年1月13日,順豐房托股價報收于3.38港元,依然處于破發狀態。
2021年12月14日順豐同城在港股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6.42港元,但上市首日即破發,收盤價14.9港元。截止2022年1月13日,順豐同城股價報收于13.16港元,也是處于破發狀態。
4
結語
從順豐房托到嘉里物流再到順豐同城,這一系列資本運作,是順豐在危機下的求變,也是其成長到如此體量后不得不做的策略。
但作為中國快遞行業的巨頭,順豐隱約快要觸碰到增長的“天花板”了。如果說順豐房托、順豐同城代表著順豐內部對多元化業務的布局,那么,收購嘉里物流則代表了其在國內快遞競爭白熱化背景下開拓國際市場的野心。
遺憾的是,這些擴張故事顯然還未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順豐仍需破局謀變。
*注:文中楊先成、金佳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