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營銷怎么「爛尾」了?
經歷歲月洗禮還能激動人心的,才是真正的“潮”。
國潮營銷沒有聲音了。
隨著新消費賽道的趨冷,曾經鋪天蓋地的國潮營銷似乎也消停了許多。就在不久前,國潮還占據了消費品牌營銷的大半壁江山,這個概念甚至衍化成一個龐大的公域流量池,無論是老品牌復蘇還是新品牌逆襲,不給自己貼個國潮標簽,就好像不算做品牌。
更何況借上“國潮風”的彩妝品牌花西子三年時間突破30億銷售額的神話,同樣在深深刺激每個品牌方。
這些年,故宮成了最忙的存在,所有品牌都要來聯名一把,但短短幾年,很多品牌還未蹭到故宮營銷就已消亡,而這不過是故宮經歷歲月的滄海一粟,時間才能驗證真正的品牌價值。
國潮為何而興起?又為何倉促消沉?這背后對品牌又有何啟示?
01
這些年,我們追過的國潮
國潮的興起,是Z世代民族自信在商業的一個投影。
2018年初,李寧悟道系列在紐約時裝周橫空出世,這次偶然的成功,不僅一舉將李寧從經營的泥沼中解救出來,并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讓品牌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營銷領域的巨大潛力。
2018年6月,六神跟進,聯合RIO開展了國潮跨界營銷,再次引爆市場,不僅驗證了國潮這條路的可行性,也引領了國貨品牌跨界營銷這條路。
RIO六神雞尾酒
這是一個奇妙的時代節點,就在前一年,天貓小黑盒落地,開始探索Z時代在新消費領域的潛力,并有意識進行了國貨的推廣。就在后一年,小紅書用戶數量破3億,為新品牌的種草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后一年,直播帶貨掀起全民熱潮,將國貨新消費品牌聲量推至頂峰。
而在文化層面,央視推出了一系列傳統文化爆款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長安十二時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的影視劇也紅極一時,《流浪地球》更是改寫了中國科幻電影票房歷史。
回過頭梳理,數不清的事件中,脈絡最終浮現。文化推波助瀾,商業迅速跟上,多方博弈中,成功將國潮為整個新消費賽道賦魅。
根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過去一年,中國人購物車里裝著的八成都是國貨;中國消費者最喜歡的50個品牌中國貨品牌數量從2016年的18個上升到了2018年的30個,成功占據主導位置。
《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
而消費端的主角自然就是Z世代,他們成長于大國崛起和互聯網時代,具備更廣泛的國際視野,相比前輩們更具備民族自信,不再盲目崇拜西方的審美和文化,并愿意發現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代消費主力的更迭,“后浪”們的崛起,才是國潮興起的真正底色。
02
國潮的殼子,“過抄”的底色
國潮興于創新而死于跟風。
在商業領域,模仿永遠是比原創更省力且更普遍的做法,當國潮成為營銷最大的公域流量池時,所有消費品牌都想來插一腳,隨便把傳統文化符號拼貼一下就是國潮了,隨便找個品牌聯名就是跨界營銷了。
以文和友為例,在其爆火后,從長沙到全國都掀起一股“復古懷舊熱”,無論是什么餐館,全都在景觀上極盡復古懷舊風格,找各種網紅來打卡配以夸張的文案。據贏商網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開業的,以復古、懷舊為主題的城市街區、美食綜合體就多達9個。直接抄襲者也是不在少數,2020年8月,長沙“文和友”將昆明“紋和友”直接告上法庭。
某復古懷舊風格餐館
國潮元素的泛濫在服裝領域更是普遍,有媒體報道,2021年雙十一期間,衣服上印有“中國”“CH”“China”等文字或元素的品牌服裝超過1200種,在某電商頭部平臺“男裝排名前100”的品牌中,有至少86家都推出了含有上述“國潮元素”的衣服。
當國潮的概念被濫用后,它就再也不“潮”了,即便是將其推至火熱的Z世代,也開始謹慎對待品牌的營銷,在這個過程中,大量跟風的偽國潮品牌折戟沉沙,總結下來,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在品牌端,只有國潮的表皮而無內核,在品牌和產品定位上毫無章法。
以老字號品牌馬應龍為例,作為一家主打傳統漢方“護菊”的品牌,居然破天荒推出了跨界的口紅,即便在視覺上做到了極致,但產品和品牌定位毫無邏輯,一家痔瘡膏品牌做出來的口紅,誰會愿意涂在嘴上?
馬應龍跨界推出的口紅
第二,在消費端,品牌們并不真正了解Z時代人群的特性。
國潮的崛起是因為它呈現的獨特文化底蘊和差異化個性,用爆款的思路去批量化打造它,恰恰消解了它本來的魅力,Z世代作為互聯網原著民,對于大眾化的符號營銷是具備免疫能力的,爆款對于他們而言毫無吸引力,當各種浮于表面的元素堆砌鋪天蓋地時,在Z世代的眼中,它就從“潮”衍變為了“土”。
03
國潮如何穿越歲月?
經歷歲月洗禮還能激動人心的,才是真正的“潮”。
國潮營銷的本質是為了樹立品牌心智,最終沉淀為品牌價值,喧囂過后,去偽存真,一切終將回歸理性,如何制造真正的國潮品牌,并以此穿越時間的考驗,才是品牌們需要深思的問題,以下幾個角度可供參考:
首先,脫離文化母體的國潮品牌沒有生命力。
好的品牌文化是長出來而不是造出來的,它能喚醒深植于消費者基因中的記憶,國潮的快速崛起,便是巨大文化底蘊被喚醒后的井噴,而放在品牌打造中,尋根之旅就至關重要,抵達的深度越深,凝聚的共識越強。
國潮品牌HEA
以觀夏為例,作為東風植物調的香氛品牌,它喚醒了國人對于香料使用的久遠記憶,并通過香味展現了傳統中國化場景。在古代,中國便是用香大國,并通過絲綢之路向西方輸送了我們自己的香料,而來到現代之后,我們對于香氛香水的審美卻由法國等西方國家在定義。觀夏通過文化上的尋根,以“中國香”打破了西方對于香氛的語境壟斷,將傳統文化打通香水的寫意屬性,迅速與消費者實現了精神連接,實現了基于文化母體的風格化和差異化。
其次,國潮內涵需要堅實的內容支撐。
品牌溢價的出現,就意味著消費更多是感性行為而非理性行為,Z世代消費的一大特質,便是自我表達和取悅自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精神滿足逐漸成為消費品需要附著的重要屬性。對于國潮品牌而言,如何與消費者取得情感連接,讓對方與你共情,就需要足夠堅實的內容支撐,而非停留于表面的文化符號。
李子柒便是典型代表,為什么眾多模仿者都遠遠無法企及李子柒的高度,是因為它們無法實現李子柒那樣的象征性。在都市化不斷加速的今天,李子柒身體力行實踐出一種田園詩歌般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架空的,但她提供了一種想象,而這種想象被大量豐富的內容構建成了一種極為真實的場景,讓所有在都市中疲于生活的人找到了精神寄托,這種精神寄托既是文化上的復古共情,也是現代意義上的自我超越,既有“國”又有“潮”。
李子柒視頻截圖
最后,在地性才是差異化競爭力。
文化就是在地性的產物,它體現在風土人情和民俗之中,在中國這個偌大的市場,既有統一的文化共性,也有多元的地域和民族差異,你無法理解東北人對貂的偏執,無法理解云南人對蟲子的熱衷,無法理解藏族的天葬和傣族的潑水節,你怎么去贏得他們對于國潮品牌的文化認可?
長沙超級文和友的成功,最能體現在地性的競爭力。自稱“坡子街王家衛”的文賓,從小就穿梭于長沙市區的大街小巷,浸泡在當地的市井文化中,深知長沙人的喜好和口味,創業也以十分接地氣的形式,推著小推車賣起了臭豆腐、大香腸和小龍蝦,以口味賣出了名片,登上了《天天向上》。后來,超級文和友一推出便引爆了市場,是因為文賓對于老長沙像素級的還原,讓本地人找到了穿越的感覺,而且他還邀請了老長沙各具代表性的路邊攤品牌入駐,從布景到人情,不僅深深打動了本地人,也吸引了來自全國的目光。
長沙超級文和友
反之,文和友出走外地后頻頻失利,也是源于商業模式可以復制,但地域文化不能復刻,從消費者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到記憶情感,都是大相徑庭的,它并不被流行趨勢完全統一,只有在長沙,文和友才是“超級文和友”。
國潮營銷的聲勢放緩,其實也是市場過熱返冷的正常表現,它并不意味著國潮就此銷聲匿跡,反而更加能促使品牌思考,究竟什么才是中國人真正需要的國潮?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真正能產生影響力的國潮品牌,必然是能在品牌內核、營銷包裝、產品研發的整個產業鏈上實現了整體表達,既長在了文化的土壤里,又經得起時代的推敲,還能真正在消費者心智中占領一席之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