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稻盛和夫所有書都在說一件事?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吳明毅
當今時代,瞬息萬變,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人因此而浮躁、焦慮,而由人構成的企業因此而迷茫、迷失。但焦慮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前行才是唯一的解藥,只是方向很重要,向左走、向右走,結局完全不同。
所以,凝聚著一位歷經商海浮沉、成就一生傳奇的九旬老者一生囑托的著作,在這個時刻顯得尤為特別——其如一盞明燈,為我們指出了一條由其一生總結、實踐、驗證過的正確道路,這部著作就是“《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
中國人好論“道”,但何謂“道”,卻又無明確標準與定義,千人千面,玄之又玄。所以千年前的老子在其《道德經》的開篇即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其實所謂“道”,即恒久不變,對于萬事萬物皆適用的客觀規律,因此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貫之�!睆纳现料隆氖贾两K,連貫不變。以此反觀稻盛和夫先生一生的著作,從《活法》、《干法》到《心》,跨越數十載,歷經京瓷、第二電電、日航危機等商海浮沉,始終未變,始終正確,凝練成四個字—即“敬天愛人”。
個人理解,“敬天”即尊重客觀的規律且心存敬畏,不盲目、不冒進,時刻反省自我是否主觀、是否膨脹、是否浮躁、是否寵辱若驚、是否“以物喜、以己悲”,最終達到主觀認知與客觀規律合一的境界,此即天人合一;
“愛人”則是“利他”。無論人、還是企業,最大的問題在于過度利己,過于“自私”。人性本就是自私的,這就是所謂的“動物性”;但其實人又是不懂什么是“真正自私”,因為“自私”的目的實質是為了“自己得到好處、有利于自己”,但再看那些所謂“自私的人”呢?即便得利,也都是小利、眼前之利;但失去的卻是長遠的大利,得失相權,哪是“利己”,實則“虧大了”。所以,你說他真的懂“自私”嗎?不懂。那什么是真正的“利己”?答案是“利他”。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倍嗝瓷羁�,圣人因其利他,反而自己獲得了最大的“利”,長遠的利。所以,圣人如此,企業不更是如此嗎?不信你看看胖東來。
回看全球企業發展史,幾乎所有基業長青的企業與永垂不朽的偉人又都有同一個特點——還是“利他”,在為人類發展與進步不斷創造價值。而反之,則即便成功,也只是曇花一現,不過過眼云煙。這也正是當下社會發展的痛點與堵點,大多數人與企業只看重短期獲利,而不看重長期發展;皆看重眼前得失,而忽略了長遠藍圖,因此,企業平均壽命越來越短,風口轉瞬變為“雷區”,且一爆就是連環爆。
這對于所有企業其實又是一大機遇,因為差異即是競爭力,更何況是正向的。所以,稻盛和夫先生用此規律,百戰百勝、不斷化不可能為可能。再觀胖東來的邏輯與成功本源不也是如此嗎?以利他形成差異,以差異拉開差距,因堅持成就傳奇,最終成為行業引領者與燈塔,獲得業界與跨行業的由衷而廣泛的尊重,難道不是這樣嗎?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鄙鐣绱�,企業亦然。立于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上,見證并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這是何其幸運、又何其光榮!但這也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如若人人都能“敬天愛人”,必定家興、業茂、民富(物質與精神上的均富)、國強,百年企業,指日可待。
望有啟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