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蒸發700多億,黃光裕吸取蘇寧的教訓了嗎?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老刀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1969年出生的黃光裕,今年才53歲,正值壯年。黃光裕還有大把的時間去實踐。
如果1987年國美成立,是黃光裕的第一次豪賭,那么從去年歸來,也許是他命運中的第二次“再來”,第一次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時代的機遇。其實偉大的創業成功者,何嘗不都是抓住了時代的機遇?這一次,黃光裕能否再次發掘時代的機遇,并且適時對路,取得成功?
這段時間,看衰黃光裕的文章極多,而國美也遭遇了多重擠壓。
01
股價為什么嚴重下跌?
2021年2月17日,黃光裕正式獲釋第2天,便向市場發出“18個月內復興國美”豪壯宣言。但彼時這樣的言論,其實黃自己也清楚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出是出獄之后,對外界和對國美內部團隊的“鼓舞士氣”。
黃光裕出獄之后,二級市場也產生了積極的回應:從2020年12月黃光裕傳出假釋,到黃正式獲釋后的2021年3月初,國美零售股價從0.85港元/股拉升至2.55港元/股;市值一度超越蘇寧易購,被外界戲稱為“黃光裕躺贏”。
在當時候,很多人對黃光裕曾經的英雄事跡充滿景仰,黃作為一代梟雄,資本市場對其依然寄于很大的期望。
但是,黃光裕回歸之后,在線上的打法非常混亂。這導致了外界對國美最直觀的認知:戰略不清晰,未來的機會非常迷茫。
據4月27日最新收盤顯示,國美股價跌落到了0.330港元/股。資本市場對一家企業的判斷是非常直觀的,而且大眾的“投票”往往十分準確。
筆者在《國美2021年虧損收窄,真快樂是真復雜》一文中曾指出,真快樂APP可以說是京東(自營)+淘寶(平臺)+社交(小紅書)+抖音(短視頻和直播)這所有功能的結合體。
對真快樂這個“雜交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交和娛樂化的電商平臺,以筆記分享(類似于小紅書)以及短視頻來進行帶貨,其中最核心的挑戰是,需要有高流量的網紅、大V、名人的進駐,才有可能迅速撬動流量涌入。接下來,國美可能需要有強大的網紅孵化能力,或者簽約大量MCN機構。
但是,從當下國美的能力、體量和資源來看,似乎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帶動如此龐雜的電商打法。
02
蘇寧是國美的前車之鑒
4月25日晚間,家電制造商惠而浦發布公告稱,因國美電器長期拖欠貨款并且情況持續惡化,公司決定即日起終止與國美電器的商務合作。截至3月31日,惠而浦對國美電器的凈應收賬款為8236萬元。
4月26日,國美在微博發布聲明稱,惠而浦公告中所述情況與雙方事實嚴重不符。聲稱公司不存在延遲支付貨款情況,而是惠而浦長期未按合同履行義務。惠而浦大股東為格蘭仕,因格蘭仕與公司合作過程中投入了與其經營能力不符的資源,造成尷尬局面。格蘭仕為倒逼公司對其補貼不合理費用,意圖通過惠而浦制造事端解決問題。
但是,從局外人第三者的角度分析判斷,國美欠惠而浦的錢估計是確鑿的。
據棱鏡的文章報道,在一個“國美欠薪維權群”內顯示,國美欠了很多代理商費用,從十多萬到幾百萬不等。而這些代理商,都是分布在全國各地替真快樂“拉新”的商務公司或科技公司。
據國美內部員工反饋,“現在10萬元的合同,董事長都要親自看。”同時,各級部門每天要打“報批件”向黃光裕匯報工作,一份促銷計劃PPT方案想落地,也少不了他的簽字。
2021年,國美零售實現營收464.84億元,同比增長5.36%,凈虧損為47.7億元,歸母凈虧損44.02億元。國美的負債總額雖有所下滑,但仍達到633億元,而有息借款總額則為282億元。
對當下的國美來說,“錢緊”是必然的現象,黃光裕對花出的每一分錢事必躬親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不是財大氣粗的過去時代,要緊巴著過日子。至于這些替真快樂拉新的代理商欠款,如何核實費用的真實性,如何驗證所拉入的新用戶是真實有效的消費者,國美稱要進行“復盤”,亦是可以理解之舉。
負債、欠款、虧損,所有這些當下面臨的關于“錢”的問題,都是戰術的,是暫時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在戰略上的投資,是否正確,這才會決定生死。
國美的真快樂,國美的電商戰略對還是不對。“去年真快樂最多花了10-20億,廣告大概投了3-4億。”積貧積弱的國美,一年投入10到20億,已經是個不小的數字,更要命的是,這20億的投入方向正確還是徹底打了水漂,還不好說。
蘇寧的失敗,黃光裕看得比誰都清楚,畢竟,曾經對其“處處領先一招”的老對手,黃光裕應該有著深入的研究和洞察。蘇寧轉型電商之后,最大的問題顯然是“步子邁得太大”。從電器到全品,從蘇寧廣場到后來一窩蜂的上馬太多的“新物種”,包括蘇寧小店、蘇寧生鮮、武寧極物等等。
蘇寧在三年前盲目蹭熱度,什么火做什么的毛病,似乎國美正在以另一種方式走著同樣的錯路。
真快樂到底是娛樂屬性、社交屬性,還是電商屬性?當下的真快樂,似乎本末倒置,本來應該是個電商,但是卻成了一個視頻或者直播的平臺。
03
國美需要怎樣的定力?
黃光裕似乎也覺得真快樂看上去有些奇怪,所以猶豫了。
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黃光裕沒有像前幾次一樣出現;而是由國美零售CFO方巍闡述了一些抽象的務虛層面的理念和規劃。財報中,國美沒有單獨披露真快樂2021年的GMV。但方巍表示:“2022年,真快樂APP的GMV預計將超過2000億元。”方巍口頭表述的這個“預計GMV”顯然是不真實的,因為財報中顯示,國美零售(線上線下)零售GMV規模為1469億,2000億已超過了2021年國美的GMV總額。
當下的國美,最忌諱的,應該同當年的蘇寧一樣:什么火就做什么,從社交到直播到娛樂,這些“花活”對國美電商來說,毫無意義。而且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模式早已非常成熟的時代,靠畫大餅,講故事也很難達成投資人對未來的希冀和憧憬。
國美恰恰需要重新拾起“電器零售”的本質。
第一,國美不必在乎用戶是真快樂還是假快樂,國美只要給用戶提供最好的最具性價比的商品就行。
第二,當下的國美有沒有必要從賣電器切換到全品類?電商為什么一定都要做成淘寶或者京東那樣的模式呢?蘇寧從電器到全品類,結果做了幾十年的“老三”,始終在阿里和京東的夾縫下生存,毫無存在感。
賣電器,是國美的強項,為什么不把曾經的主業精耕細作打通打透?
有網友留言說“現在京東線上的公司到處都在發展線下,而這些傳統線下的都在拼命想做線上。”筆者認為,做線上沒有錯,但在這個時機,實力不允許,市場也沒有機會,全品類零售對國美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方向。
國美,需要刪繁就簡,回到初衷,重新做好主業,做好電器零售的“定力”。
第一,國美需要著力深耕線下門店,提升線下門店的效益。
第二,對于線上線下,要在有限度的范圍內進行創新。比如在線下門店增加體驗區,利用爆款策略,聚焦于某些電器品類形成絕對的價格競爭優勢。在線上,打造粉絲和社群,充分培養自己的網紅主播,進化國美品牌與粉絲之間的互動粘性,提高自身在線上的聲量和口碑。
第三,在線上平臺,形成一個聚焦于“電器、數碼、高科技產品”的垂直類電商平臺。不要玩什么社交電商的“花活”,不要走“全品類”。如果進入了全品類賽道,國美完全不是京東和阿里的對手,而且隔行如隔山,會陷入資源戰、消耗戰,最后被拖死。
第四,蘇寧轉型線上之后還有一大痛點是,線下的蘇寧電器門店和線上的蘇寧易購并沒有完全打通。對國美來說,如果聚焦于電器品類,完全可以線上線下同步,以“電器品類的同城零售”模式開啟與京東電器品類的競爭。而國美數量眾多的線下門店,是巨大的資源優勢。
04
黃光裕老了嗎?
有網友認為,能理解老黃的思維方式和做法,但世界終究是年輕人的,不服老不行。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的改變。還是要適當放權,激勵,讓年輕的手下去做吧。
但黃光裕老了嗎?筆者認為才五十多歲的黃光裕還非常年輕。快八十的任正非、宗慶后還活躍在一線。但從去年到今年,黃光裕的思路有些亂倒是真的。
近期,國美承壓、黃光裕承壓。而一些別有用心的文章更是無底線地博眼球,比如說,有文章稱:《“狠人”黃光裕,拼命一年沒了730億》,其依據是,4月21日,國美零售暴跌15.22%,報0.39港元/股,總市值僅存132億港元,距去年2月高點時蒸發730億港元。
股市上的漲漲跌跌本是正常現象,不僅僅是企業經營的因素,跟宏觀環境的表現亦有密切聯系,而宣稱“黃光裕拼命一年沒了730億”,實在是嘩眾取寵,其心可誅。
有文章披露,1月24日,黃光裕和杜鵑二人分別減持國美零售3000萬股股票,合計套現4000萬港元;4月1日,黃光裕以0.55港元/股的平均價,減持了4億股國美零售股票,套現2.2億港元。今年以來,黃光裕夫妻累計套現超過2.5億港元。
如果將黃光裕和杜鵑的套現行為解讀為放棄,就太小看曾經的狠人黃光裕了。
國美需要時間,黃光裕需要定力,大眾也需要寬容和耐心,期待一個更專業、更年輕化的“電器零售專家”國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